四书五经名句的释义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四书五经名句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尚书》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礼记》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左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第二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第六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第二十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
《论语》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君子务本。(学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述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季氏)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子张》
《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公孙丑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上)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离娄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尽心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尚书》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尚书.尧典》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尚书.周官》
《礼记》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信,又从而庸(归功)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民,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有其声;不善待问者反之,此皆进学之道。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左传》
多行不义必自毙。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展开全部
01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 出处《札记·哀公问第二十七》
注释 ①正:端正,指言行端正。②从:跟从。③政:通“正”,端正 。 译文 “政”的意思就是“正”。做国君的只要(自己的)言行端正(做一国之表率),那么天下百姓的言行也就会跟着端正起来。
赏读 这是鲁哀公问“何谓为政”时孔子的回答。国君是一国之主,其言行、仪态及嗜好,均为一国之表率,其影响是深远的。在封建专制体制下,国君拥有绝对的权力,人们要对其绝对权力进行制约,几乎是不可能的。 故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 所从也。”儒家的另一大师荀子(名况,又叫孙卿)对此说得更生动形象,他 说:“君者,仪(仪表,即日晷)也,民者景(影子)也,仪正而景正。君者, 盘(盘子)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总之,在 专制社会里,君贤则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这似乎已是规律。因此,在儒 家的经典著作《礼记》中对国君的言行及应进行的教育,都作了很明确而又详尽的规定,借以提高国君的道德修养,使其自律。
02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居处有礼,进退有度。
出处 《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注释 ①与天地参(san):意为同天、地配合为“三才”,参与天地之化 育。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万物群生,唯人最灵,最有创造性,与天地配合为 “参”,化生万物,故称“三才”:天、地、人。参,配合成三的。②配: 匹配。③度:制度、规矩。
译文 天子与天、地并列为三,所以(天子的)德行应与天、地相匹配… …起居要有一定的礼仪,应对进退要合乎规章制度。
赏读 这是孔子的话。他认为天子是天下人之共主,掌握着巨大的权力 ,既参与天地之化育,又操控万物生杀予夺之权,所以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也应该与天地相匹配,即应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接着便对天子在朝廷议事、燕处、听乐、行步、升车等等日常行为,提出正面要求;最后归结为“居处有礼,进退有度”,对天子的一言一行都进行严格规范,使之不至于走上邪途,为祸百姓。
注释 ①正:端正,指言行端正。②从:跟从。③政:通“正”,端正 。 译文 “政”的意思就是“正”。做国君的只要(自己的)言行端正(做一国之表率),那么天下百姓的言行也就会跟着端正起来。
赏读 这是鲁哀公问“何谓为政”时孔子的回答。国君是一国之主,其言行、仪态及嗜好,均为一国之表率,其影响是深远的。在封建专制体制下,国君拥有绝对的权力,人们要对其绝对权力进行制约,几乎是不可能的。 故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 所从也。”儒家的另一大师荀子(名况,又叫孙卿)对此说得更生动形象,他 说:“君者,仪(仪表,即日晷)也,民者景(影子)也,仪正而景正。君者, 盘(盘子)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总之,在 专制社会里,君贤则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这似乎已是规律。因此,在儒 家的经典著作《礼记》中对国君的言行及应进行的教育,都作了很明确而又详尽的规定,借以提高国君的道德修养,使其自律。
02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居处有礼,进退有度。
出处 《礼记·经解第二十六》
注释 ①与天地参(san):意为同天、地配合为“三才”,参与天地之化 育。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万物群生,唯人最灵,最有创造性,与天地配合为 “参”,化生万物,故称“三才”:天、地、人。参,配合成三的。②配: 匹配。③度:制度、规矩。
译文 天子与天、地并列为三,所以(天子的)德行应与天、地相匹配… …起居要有一定的礼仪,应对进退要合乎规章制度。
赏读 这是孔子的话。他认为天子是天下人之共主,掌握着巨大的权力 ,既参与天地之化育,又操控万物生杀予夺之权,所以说“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也应该与天地相匹配,即应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接着便对天子在朝廷议事、燕处、听乐、行步、升车等等日常行为,提出正面要求;最后归结为“居处有礼,进退有度”,对天子的一言一行都进行严格规范,使之不至于走上邪途,为祸百姓。
参考资料: 百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