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的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据民问口碑传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榆林一带就有活动。当时把“琵琶”叫“蝎子”(乐器像一个大蝎子),二片木板叫“楞子”,不少艺人或盲艺人靠弹琵琶、敲板说书谋生,唱腔多以“双音调”连带敲竹板唱“莲花落”;后来,在晋北、陕北一带渐渐形成双音、单音、落子调、慢板、竹板等调子。陕北说书各地有“九胫十八调”之多,琵琶在延安、甘泉、延长、吴旗一带流行;三弦在绥德、神木、府谷、内蒙、黄河畔、甘肃省一些邻县流行,说书是单音调;佳县、吴堡是东路调;定边、志丹、靖边是西凉调、梅花调。双音调有慢板、武调、快板三种调子,长短书均用。
陕北说书的风俗特点:一、以15传为主,多半没有历史记载,不见成本,如:《花柳记》、《黄鹰记》、《汗巾记》等约120多本,多以15传后手抄,民间流传;二、语言、词汇丰富,多为农民语言,通俗易懂,易于流传,为农民喜闻乐见;三、沿袭古代民间乐会形式,简便易行,冬天可放在炕上,炎夏可放树下、地上。这些特点,经著名说书艺人韩起祥继承发展,已成为一枝独秀的奇葩。
韩起祥:1915年出生于横山县韩家塬子村,祖宗三代都是揽长工的。他3岁眼睛失明,6岁离开父亲卖豆腐,9岁给地主家赶毛驴,13岁拜师学艺——说书,14岁开始以说书卖唱维持生活,会说百余本传统书目,会弹50多个民歌小调,1940年到陕甘宁边区,开始走上以“陕北说书”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几十年如一日,编说了《时事传》、《王丕勤走南路》、《刘巧团圆》、《回乡记》、《翻身记》等著名作品,为陕北说书奠定了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给中国曲艺文苑里增添了新的光彩。建国后,韩起祥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