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国君称“公”,战国时怎么就成了“王”?

战国七雄是怎样称王的... 战国七雄是怎样称王的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1-19
展开全部
1.王就象后世的皇帝名称,是周天子的专用称号 1.<周礼>的规定,周朝的爵位只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2.东周时期,因为东周为了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导致皇室内乱,影响力下降。于是,各个“公”不老实了,称“王”了,最早称王的是楚国。 3。左传是孔子写的,后来的史记也是儒教弟子写的,而儒家是尊崇周朝的,对其他的“公”变成“王”十分鄙视,其记录的历史也反映出来了,比如,明明楚国第一个称王的,但儒教依然叫楚国是子爵。儒家这个做法,一是鄙视楚国这个“苗蛮”,二是试图用阿Q 的精神胜利法麻醉自己,自欺欺人。 ---------------- 在周朝,特别是东周的战国之前,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即周天子.周朝建立之初所封诸王公大臣中,能的公爵的其实很少,都是一些近亲或者功劳威望极高的重臣,如周公旦封公爵,其他即使太公吕望也只是侯爵,秦国的祖先开始只是子爵,后因为护送失国的周王室从镐京到洛邑有功,才被封为伯爵.进入春秋时期后,各强大诸侯之间皆自称为公,其实也是借以提高自身身份,当时虽然周王室衰微,但号召力仍在,各国不感轻易僭越称王,只能称仅次于王的公爵.其时,南方的楚曾自称过王(具体哪个楚王忘记了),并邀请西方的秦国同称王,但当时的秦穆公考虑到周王朝仍有一定威望,不敢轻易冒天下只大不韪,于是拒绝并以次为借口发诸侯之兵伐楚,逼迫楚王去王号,仍称公.但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日衰,已无任何力量能约束势力强大的诸侯,于是诸侯纷纷自称王以天子自居,刚开始还只是一些强大诸侯,但待到秦攻入洛邑灭亡东周王室后,天下再无正朔,于是诸侯为王逐鹿天下的时代到了. 楚作为诸侯国起源颇早。楚国所在的湖北在商周年间是荒蛮的边疆,在周灭商的战争中,楚甚至站在商一边,与周敌对。故楚虽名义上是周王朝的诸侯国,但独立性很强,其国力强大,周王室无力管束,很多事也就听之任之了。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 姓芈氏,居丹阳。 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 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及周厉王之时,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 (楚武王)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 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 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 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 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楚国是子爵,熊渠及楚武王两次自立为王,但左传仍称其君为"楚子”.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977528.html?fr=qrl3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5-27
展开全部
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国王依然属于周朝下的诸侯.
按那个时代的制度,公候伯子男,国君都是公,或者候,甚至是伯的

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采用合纵的措施,发起魏与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五国相王前后,所有重要的诸侯国都相继称王了.自那个时候起,就称为王了.

历史上也把五国相王和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
战国时代的开始标志是东周王室的灭亡。东周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灭为止的历史阶段。
周“王”都没有了,各家各派于是争先恐后地放弃“公”的称呼,改称王
楚武王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僭号称王了
楚武王
熊通(?--公元前690年),??姓,熊氏,名通。熊仪之孙(熊仪,号若敖,西周末楚国国君,公元前790至前764年在位,楚都位于丹阳),熊坎次子(熊坎,号霄敖,春秋初楚国国君,公元前763年至前758年在位,都于丹阳),熊旬之弟(熊旬,号??冒,熊坎长子,公元前757年至前741年在位,都于丹阳)。《世本·居篇》云:“楚国惯例,继任国君“必伯实立”或“必长实立”。然熊通杀其兄熊旬之子自立为楚国国君(在楚国约八百年的历史上,幼弟杀其兄而自立的有三例,即熊旬杀仲雪,成王杀庄敖,平王逼杀灵王和公子比,公子干;小叔杀其侄而自立的也有三例,即熊延杀熊挚红,熊通杀熊旬子,灵王杀郏敖)。
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随后的第二年)随侯通报楚国,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周天子、诸夏和群蛮都莫之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6-29
展开全部
在春秋时期,国君通常被称为“公”,这是因为当时的国家制度较为简单,君主的地位相对较低。然而,到了战国时期,国家规模扩大,社会秩序复杂化,各诸侯国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和彰显君主权威,纷纷将自己的称号升级为“王”。这个变化起初是由越国的君主勾践提出的。勾践认为自己国家所拥有的资源和实力应该与王位相称,故他将自己的称号由“公”升级为“王”。其他国家的君主纷纷效仿,通过升级称号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尊贵。这样的变化在战国时期逐渐普及,成为当时的一种潮流。此外,王位的升级也与行政体制变化和君主权力加强有关。战国时期君主的权力日益扩大,他们希望借助更尊贵的称号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向民众和其他君主宣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因此,从“公”升级为“王”也可以看做君主专制的象征。总之,战国时期国君从“公”改称“王”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地位、君主权威和政治格局的需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一部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6-29
展开全部
在春秋时期,中国国家的统治者通常被称为“公”,这是因为在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中,诸侯国的君主被认为是诸侯之间的平等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国君开始争夺更高的地位和权力。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征服。在这个时期,国君渴望增加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地位,为此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重要的变化就是改称国君为“王”。在中国古代,称自己为“王”是一种自封的行为,意味着自己的地位高于其他君主,并具有更大的权威和统治力。国君自称王后,往往也会以此为借口来向其他国君宣战并争夺更多的领土和资源。因此,战国时期国君从称“公”变成了称“王”,是为了突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并在政治竞争中取得优势。这也标志着封建制度逐渐演变为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5-08
展开全部
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争斗,不断扩张势力,需要更强的国家形象和国家象征来统一国内和鼓舞军心。通过自称“王”,可以显示出自己的统治正当性和威严性,进一步增加自己在国内和外交场合的权威和地位。此外,随着周朝的衰落和分裂,各个诸侯国也开始有了自立王朝的意愿,诸侯们自称王相互间也体现了对周朝的脱离和对自身独立王权的追求。因此,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开始称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