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展开全部
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对此,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有很好的总结.我们知道,本来,曹操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不敢与之争锋,有政治上的优势;第二,曹操夺得荆州,威震四海,许多人闻风丧胆,有心理上的优势;第三,曹操南下,势如破竹,军心振奋,以新胜之军战丧胆之师,有气势上的优势;第四,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联军,有军事上的优势.张先生的书里面说的就是这四条.那么,曹操为什么还是败了呢?
也有几个原因.根据张先生的分析,也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我认为,主要是战略有误.也就是说,曹操似乎没有明确他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是夺取荆州,还是夺取江东?是消灭刘备,还是连孙权也一起干掉?现在看来,似乎是后者,或兼而有之,总之是不明确.其实,曹操的胃口不该这么大.他应该把他的战略目标锁定在荆州和刘备.如果是这样,他的做法就应该是在当阳大败刘备后,乘胜追击,赶在刘备逃往夏口之前将其一举歼灭,说不定连鲁肃也一起俘虏了.即便不能消灭刘备,也可以把他堵在路上,隔断他和江东的联系,逼他南下投奔苍梧.那样一来,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然而不知为什么,曹操竟放过刘备,掉转头来直扑江陵.其实江陵那些军需物资完全可以留给后续部队去解决.刘琮已经投降了,襄阳已在手中,江陵岂非囊中之物?放刘备可是放虎归山.不过,也还不要紧.这时,曹操也仍然可以在稍事停留后,即马不停蹄迅速东进,急破刘备与孙刘联盟形成之前.要知道,这事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只要孙、刘不联盟,单单消灭一个刘备,曹操的力量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曹操却在江陵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就是两个月.当然,这时他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安顿荆州吏民,包括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文聘为江夏太守,释放被刘表囚禁的韩嵩,封蒯越等十五人为侯.这些工作也是要做的.但既然如此,就该接受贾诩的建议,干脆用怀柔政策使江东臣服.可是他不.在江陵停留了不长不短的两个月后,又匆匆东进了.在这里,事情坏就坏在“不长不短”这四个字上.如果停留的时间短,孙、刘的联盟就还没形成,曹操的敌人就只有刘备一个;停留的时间长,战争的准备就更充分,作战的时间也更合适.比如在来年开春以后再进军赤壁,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麻烦了.
曹操甚至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自己留在江陵,另派大将率军进攻夏口,把夏口拿下,或者把守在夏口.我们知道,当时刘琦在夏口,手上有一万人;关羽在江陵,手上也有一万人.刘备兵败当阳后,无法再去江陵,遂“斜趋汉津”(汉津是一个渡口,在今湖北省荆门境内),和前来接应的关羽会合,渡过了沔水,又遇到江夏太守刘琦,一起到了夏口.这个时候,曹操如果以那五千轻骑兵去打刘备,是有风险的.但是,派大军(步兵和骑兵)从襄阳出发,或者从江陵出发去打,则是可能的.至少,大军压境于夏口,对孙权集团就是威慑.那时候,不要说张昭他们,就连孙权自己,态度恐怕都会变.
其实一开始曹操就应该以陆军为主力,走陆路向东挺进,扼江两岸,寻找合适的战场.曹操的陆军是久经沙场英勇善战的,水军却问题多多.自己训练的没有战斗经验,荆州投降的又离心离德.这样的队伍,怎么可以做先锋队,又怎么可以做主力军?
就算这些都没做,或者都错了,曹操也还有一次机会,那就是当他的部队在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遇到疾病的时候,立即停下来,甚至退回江陵.留在巴丘,孙刘联军会不会迎上来,这不好讲;但退回江陵,这场战争肯定可以避免.可以说,曹操是一错再错.
那么,身经百战又老谋深算的曹操为什么会犯这么多错误呢?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上的骄傲轻敌”,并说这是史家共识.这是有道理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对孙刘联盟的可能性估计不足,总认为孙权会像公孙康那样,把刘备的人头送来.但他没有想到,孙权不是公孙康,此时也不是彼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说,曹操之所以能够荡平北方,就因为诸侯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下孙、刘两家.这两家要是再不团结,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孙刘联盟,那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曹操之败,在于轻敌;孙刘之胜,在于联盟.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至于曹操没有看出黄盖是诈降,没有想到冬天也会刮东南风,都是小问题了.
此外,曹操的失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老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论赤壁之战里的周瑜、诸葛亮、张昭》一文中列了一个年龄表.他说,赤壁之战这一年,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鲁肃三十七岁,曹操五十四岁.因此吴晗先生说,这一仗不但是弱的打败了强的,被攻的打败了进攻的,哀兵打败了骄兵,而且是“青年打败了老将”.其实吴晗先生少算了一个人,那就是刘备,四十七岁.但即便加上刘备,孙刘联军这边,统帅的平均年龄也只有三十四岁,正好是周瑜的年龄.周瑜是孙刘联军的总指挥.所以,赤壁之战也可以说是周瑜打败了曹操,三十四岁的打败了五十四岁的.
也有几个原因.根据张先生的分析,也参考其他学者的观点,我认为,主要是战略有误.也就是说,曹操似乎没有明确他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是夺取荆州,还是夺取江东?是消灭刘备,还是连孙权也一起干掉?现在看来,似乎是后者,或兼而有之,总之是不明确.其实,曹操的胃口不该这么大.他应该把他的战略目标锁定在荆州和刘备.如果是这样,他的做法就应该是在当阳大败刘备后,乘胜追击,赶在刘备逃往夏口之前将其一举歼灭,说不定连鲁肃也一起俘虏了.即便不能消灭刘备,也可以把他堵在路上,隔断他和江东的联系,逼他南下投奔苍梧.那样一来,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然而不知为什么,曹操竟放过刘备,掉转头来直扑江陵.其实江陵那些军需物资完全可以留给后续部队去解决.刘琮已经投降了,襄阳已在手中,江陵岂非囊中之物?放刘备可是放虎归山.不过,也还不要紧.这时,曹操也仍然可以在稍事停留后,即马不停蹄迅速东进,急破刘备与孙刘联盟形成之前.要知道,这事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只要孙、刘不联盟,单单消灭一个刘备,曹操的力量是绰绰有余的.
但是曹操却在江陵停了下来,而且一停就是两个月.当然,这时他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安顿荆州吏民,包括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文聘为江夏太守,释放被刘表囚禁的韩嵩,封蒯越等十五人为侯.这些工作也是要做的.但既然如此,就该接受贾诩的建议,干脆用怀柔政策使江东臣服.可是他不.在江陵停留了不长不短的两个月后,又匆匆东进了.在这里,事情坏就坏在“不长不短”这四个字上.如果停留的时间短,孙、刘的联盟就还没形成,曹操的敌人就只有刘备一个;停留的时间长,战争的准备就更充分,作战的时间也更合适.比如在来年开春以后再进军赤壁,也许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麻烦了.
曹操甚至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自己留在江陵,另派大将率军进攻夏口,把夏口拿下,或者把守在夏口.我们知道,当时刘琦在夏口,手上有一万人;关羽在江陵,手上也有一万人.刘备兵败当阳后,无法再去江陵,遂“斜趋汉津”(汉津是一个渡口,在今湖北省荆门境内),和前来接应的关羽会合,渡过了沔水,又遇到江夏太守刘琦,一起到了夏口.这个时候,曹操如果以那五千轻骑兵去打刘备,是有风险的.但是,派大军(步兵和骑兵)从襄阳出发,或者从江陵出发去打,则是可能的.至少,大军压境于夏口,对孙权集团就是威慑.那时候,不要说张昭他们,就连孙权自己,态度恐怕都会变.
其实一开始曹操就应该以陆军为主力,走陆路向东挺进,扼江两岸,寻找合适的战场.曹操的陆军是久经沙场英勇善战的,水军却问题多多.自己训练的没有战斗经验,荆州投降的又离心离德.这样的队伍,怎么可以做先锋队,又怎么可以做主力军?
就算这些都没做,或者都错了,曹操也还有一次机会,那就是当他的部队在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遇到疾病的时候,立即停下来,甚至退回江陵.留在巴丘,孙刘联军会不会迎上来,这不好讲;但退回江陵,这场战争肯定可以避免.可以说,曹操是一错再错.
那么,身经百战又老谋深算的曹操为什么会犯这么多错误呢?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上的骄傲轻敌”,并说这是史家共识.这是有道理的.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对孙刘联盟的可能性估计不足,总认为孙权会像公孙康那样,把刘备的人头送来.但他没有想到,孙权不是公孙康,此时也不是彼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说,曹操之所以能够荡平北方,就因为诸侯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下孙、刘两家.这两家要是再不团结,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孙刘联盟,那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曹操之败,在于轻敌;孙刘之胜,在于联盟.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至于曹操没有看出黄盖是诈降,没有想到冬天也会刮东南风,都是小问题了.
此外,曹操的失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老了.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论赤壁之战里的周瑜、诸葛亮、张昭》一文中列了一个年龄表.他说,赤壁之战这一年,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鲁肃三十七岁,曹操五十四岁.因此吴晗先生说,这一仗不但是弱的打败了强的,被攻的打败了进攻的,哀兵打败了骄兵,而且是“青年打败了老将”.其实吴晗先生少算了一个人,那就是刘备,四十七岁.但即便加上刘备,孙刘联军这边,统帅的平均年龄也只有三十四岁,正好是周瑜的年龄.周瑜是孙刘联军的总指挥.所以,赤壁之战也可以说是周瑜打败了曹操,三十四岁的打败了五十四岁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