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中学生追星的看法是什么?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追星”现象在我国逐渐萌生,当“追星”者被以“族”来加以描述的时候,说明这种现象的规模及其影响力正在凸显出来。但是,“追星”现象引发社会关注的起因还在于1993年初由南京电视台和南京广播电影电视报共同举办的青少年心目中的“十大青春偶像”评选活动的结果。在近3000名青少年评出的“偶像”当中,有9名都是港台流行歌星,雷锋则是入选者中唯一的非歌星和内地人士,以107票位居第五。此结果一经公布,社会舆论骤起。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追星”热一浪高过一浪,致使某些偏激化事件及其更直观的消极后果常常出现,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人们的极大忧虑。例如媒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报道,某些青少年因迷恋某明星而痴狂,以致于耽误了学业、花费了家中的钱财、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有极端者上演轻生的悲剧……
要求对“追星”现象给予重视并提供正确引导是社会的一致呼声。然而,首先对“追星”现象作出科学的认识,却是进行一切建设性导向工作的前提。
引发“追星”象的复合性动因
“追星”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作为青年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它的出现与蔓延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动因。
开放社会里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尤其是由于社会行业类型和职业种类的扩充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多,为各个领域中新星辈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则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特别是在影视、音乐、体育等颇具大众文化性质的领域,祖国内地的明星频频诞生,港台的明星争相“登陆”,他们“一朝成名”,家喻户晓,由此形成了比其他领域的明星强大得多的轰动效应和名气资本。总之,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群星闪亮登场的基础条件。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世俗化代表了现代化起飞阶段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特征。世俗化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现世取向,社会心态上表现为充分地肯定当下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世俗化的影响力促使社会中整个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随着消费文化正在以多少有些急促的步伐匆匆登上日常生活的前台,世俗化正全面地展开着自身的内涵与形式,于是,就社会文化的整个格局而言,呈现出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理性文化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感性文化的地盘在日益扩大的态势。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这样的深刻变化: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尊重享受转变。这种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所成就、富于情趣的明星受到当今青年青睐的重要原因。
传媒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营造了一种媒体社会,带来了一个传媒时代。大众文化就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扩张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愉悦性、感受性、消费性。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其运行机制必然遵循市场规律,商品化则成为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当它与高科技媒体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更充分地展现出这些特征。大众文化的大行其道往往得益于消费主义的推动,科技创新所带动的传媒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所带来的广告攻势,对消费主义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主义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天然燃料”。
青春期的偶像崇拜心理与自居作用。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参考资料:http://www.soso.com/q?w=%D7%B7%D0%C7&sc=forum&ty=txi&id=4&st=&bd=&sit=QQ%C2%DB%CC%B3&clz审视“追星”现象=
一, 前提:中学生追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潮流。而学生的偶像大多都是影视歌星,只有少数人的偶像为艺术家或商人作家等。因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中学生追星状况有逐渐变得疯狂起来,很多中学生都为那些明星偶像着迷起来,他们盲目的“随大流”,疯狂的收集明星资料,相片和唱片,是非常愚蠢的做法。这样既浪费钱财,又磨损时间。更甚的是,有的学生已经到不可自拔的地步,例如:大连16岁的少女因母亲没有买到偶像张国荣的CD而自杀;温州一名17岁的中学生因为没钱亲眼见到偶像赵薇而服毒自杀。为什么这些中学生会如此狂热的崇拜自己的偶像,造成悲剧的原因和根源是什么?从这些悲剧中,也可以折射一个值得社会深刻反思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学生的“追星情结”? **********实例(辨时可用)~!!!!!!!!
从心理学上来看,任何行为都会有原因,中学生的追星行为
也是有复杂的原因的。从整体上说,中学生追星是因为他们需要
偶像。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立的时期,他们需要一个
模式来参照,要不然他们就很难完成自我确立的任务。偶像是他们的理想自我的载体。中学生正处于好幻想的时期,当自己的
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的平衡
和补偿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中学生随着自我
的萌发,他们开始关注内部世界,有许多事情他们都不再挂在嘴
边上,而是装在心里。他们不愿意把有些事情和家长说,更不愿意把一些事情告诉老师,同学们呢?年龄又太小了,和自己一样
没有经验,又沉不住气。这时,他们愿意和远处的人交流,享受
着遥远的亲密感,自己不仅感到自由也觉得安全,精神上也可以
有所寄托。所以只要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大人倒是没有
必要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大惊小怪的。
所以,我们课题小组成员作为中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追星
对于同龄人的影响,亲自对多所高初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采访调查,经过各自整理后,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袁永琪,赵瀛同学认为,中学生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1.慕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
人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
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
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3.时尚心理。“追星”,
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
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所以,
追星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
分寸:1.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该
不是徒有其表,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2.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身上,追
星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叶晓云同学认为,“追星”对于中学生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对待。如果一味地随从潮流,看到别人说某个歌手好而自己就成为了他(她)的歌迷,从而为他(她)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影响学业,这就对自己无疑是有弊无利的。但如果把追星当作一种娱乐,在闲暇时,好好地放松下,这未尝不可。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担子愈来愈大,在闲暇时间,关注一下娱乐新闻,听听自己偶像的歌,看看他(她)们的电影或电视剧,这对于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喘气时机。放松后的我们重新投到学习时,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有时,一个歌手、影星、球星等公众人物会成为我们所想要赶超的目标,学习的对象,或是精神上的支柱。有时,一个歌手的某一个方面比较出色,他(她)们的歌迷会努力提高自己在此方面的能力。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场面:一位记者采访蔡依琳时问道:“你认为你给歌迷带来了哪些有利的影响?” 依琳就回答道:“有的歌迷认为我的英语好,因此他们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刘翔的偶像是一位世界出名的跨栏运动员。刘翔以他作为赶路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着。终于,在2004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得了120米跨栏的冠军,打破了亚洲人在此项目上的0奖牌记录。有些中学生把偶像当成精神支柱的事例,我想并不少见。就拿我来说吧.。我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把自己的偶像当成精神支柱,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偶像曾遇到的困难,相比之下,我就发觉自己的遇到的和他比起来,就像芝麻与西瓜,小得不能再小。想到这些,我就会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困难,并不断努力地去克服它。任何事情就像把双刃剑,追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用这把刀斩除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它对我们而言无疑是把宝剑;如果我们用这把剑到处乱砍,砍伤了自己也砍伤了别人,它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件凶器。我希望大家能用这把剑斩除人生道路上的荆棘,让它成为一把宝剑。
麦哲,邓君的看法是,“追星”是人们对一个明星的喜爱,从而去关注他(她)的新动向的行为。有时是因为这个明星的脸蛋,还是因为歌声、演技,或是性格。同样的,追星也会给一些商家带来机会。“追星一族”会购买明星的各种商品:如海报,电视剧,专辑,杂志报刊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追星也存在着不好的地方。曾有不少报纸报道,某某小孩为了见自己喜欢的明星离家出走;多少人又因为与明星见面时因人多挤压而摔;多少人为了支持明星花了许多钱去购买他(她)们各类商品……有些人为了看明星的电视、电影等将学习放在一边;有些人为了追星而用完所有的零花钱;有些人将明星视为梦中情人,甚至达到迷恋的地步。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追星只是一种娱乐,因适量而行,而不应该把它看得很重要,甚至是生活的全部。
……
基于以上小组成员的看法,经过讨论,我们研究性学习小组把这次研究总结如下:
我们主张热爱明星、学习明星、争当明星,反对盲目崇拜明星、依恋明星、丧失自我。热爱而学习,以明星为榜样,激励自己,与明星同行,既是社会之需,也是个人之求,亦是明星之所愿,如此才有利于社会和人的进步。把明星视为偶像,盲目崇拜、依恋,从而丧失了自我,则是错误的。明星者,人也,有其长,也有其短,有其超人的天赋、智慧和技能,也有其不如常人之处,不必迷信,无须崇拜。我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反对片面追求,伏地生存对于演艺界、体育界的真正的明星,做出独特贡献的人物,如冼星海、聂耳、郭兰英等等,应该尊敬,更应当学习。还有科技界、教育界、实业界以及军界和政界的人民之星,也应当给予关注和学习。而只知道演艺界的明星,不知道科技界的明星,是一个危险信号;只知道场面的热烈,不懂得艺术的品味,则是一种悲哀。所谓伏地生存,指的就是这种长期生活在艺术低层的精神状态。青年就是未来,未来是由成长构成的,没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成长,就没有未来。多少民族从历史上消失了,又有多少民族正处于灭亡的边缘,他们缺少的正是与时俱进的文化而不是歌舞~!!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追星”热一浪高过一浪,致使某些偏激化事件及其更直观的消极后果常常出现,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人们的极大忧虑。例如媒体上常常见到这样的报道,某些青少年因迷恋某明星而痴狂,以致于耽误了学业、花费了家中的钱财、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有极端者上演轻生的悲剧……
要求对“追星”现象给予重视并提供正确引导是社会的一致呼声。然而,首先对“追星”现象作出科学的认识,却是进行一切建设性导向工作的前提。
引发“追星”象的复合性动因
“追星”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作为青年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它的出现与蔓延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动因。
开放社会里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尤其是由于社会行业类型和职业种类的扩充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多,为各个领域中新星辈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则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特别是在影视、音乐、体育等颇具大众文化性质的领域,祖国内地的明星频频诞生,港台的明星争相“登陆”,他们“一朝成名”,家喻户晓,由此形成了比其他领域的明星强大得多的轰动效应和名气资本。总之,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群星闪亮登场的基础条件。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世俗化代表了现代化起飞阶段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特征。世俗化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现世取向,社会心态上表现为充分地肯定当下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世俗化的影响力促使社会中整个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随着消费文化正在以多少有些急促的步伐匆匆登上日常生活的前台,世俗化正全面地展开着自身的内涵与形式,于是,就社会文化的整个格局而言,呈现出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理性文化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感性文化的地盘在日益扩大的态势。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这样的深刻变化: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尊重享受转变。这种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所成就、富于情趣的明星受到当今青年青睐的重要原因。
传媒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营造了一种媒体社会,带来了一个传媒时代。大众文化就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扩张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愉悦性、感受性、消费性。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其运行机制必然遵循市场规律,商品化则成为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当它与高科技媒体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更充分地展现出这些特征。大众文化的大行其道往往得益于消费主义的推动,科技创新所带动的传媒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所带来的广告攻势,对消费主义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主义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天然燃料”。
青春期的偶像崇拜心理与自居作用。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参考资料:http://www.soso.com/q?w=%D7%B7%D0%C7&sc=forum&ty=txi&id=4&st=&bd=&sit=QQ%C2%DB%CC%B3&clz审视“追星”现象=
一, 前提:中学生追星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潮流。而学生的偶像大多都是影视歌星,只有少数人的偶像为艺术家或商人作家等。因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中学生追星状况有逐渐变得疯狂起来,很多中学生都为那些明星偶像着迷起来,他们盲目的“随大流”,疯狂的收集明星资料,相片和唱片,是非常愚蠢的做法。这样既浪费钱财,又磨损时间。更甚的是,有的学生已经到不可自拔的地步,例如:大连16岁的少女因母亲没有买到偶像张国荣的CD而自杀;温州一名17岁的中学生因为没钱亲眼见到偶像赵薇而服毒自杀。为什么这些中学生会如此狂热的崇拜自己的偶像,造成悲剧的原因和根源是什么?从这些悲剧中,也可以折射一个值得社会深刻反思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学生的“追星情结”? **********实例(辨时可用)~!!!!!!!!
从心理学上来看,任何行为都会有原因,中学生的追星行为
也是有复杂的原因的。从整体上说,中学生追星是因为他们需要
偶像。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立的时期,他们需要一个
模式来参照,要不然他们就很难完成自我确立的任务。偶像是他们的理想自我的载体。中学生正处于好幻想的时期,当自己的
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的平衡
和补偿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中学生随着自我
的萌发,他们开始关注内部世界,有许多事情他们都不再挂在嘴
边上,而是装在心里。他们不愿意把有些事情和家长说,更不愿意把一些事情告诉老师,同学们呢?年龄又太小了,和自己一样
没有经验,又沉不住气。这时,他们愿意和远处的人交流,享受
着遥远的亲密感,自己不仅感到自由也觉得安全,精神上也可以
有所寄托。所以只要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大人倒是没有
必要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大惊小怪的。
所以,我们课题小组成员作为中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追星
对于同龄人的影响,亲自对多所高初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采访调查,经过各自整理后,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袁永琪,赵瀛同学认为,中学生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1.慕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
人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
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
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3.时尚心理。“追星”,
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
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所以,
追星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
分寸:1.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该
不是徒有其表,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2.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身上,追
星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叶晓云同学认为,“追星”对于中学生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对待。如果一味地随从潮流,看到别人说某个歌手好而自己就成为了他(她)的歌迷,从而为他(她)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影响学业,这就对自己无疑是有弊无利的。但如果把追星当作一种娱乐,在闲暇时,好好地放松下,这未尝不可。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担子愈来愈大,在闲暇时间,关注一下娱乐新闻,听听自己偶像的歌,看看他(她)们的电影或电视剧,这对于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我们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喘气时机。放松后的我们重新投到学习时,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有时,一个歌手、影星、球星等公众人物会成为我们所想要赶超的目标,学习的对象,或是精神上的支柱。有时,一个歌手的某一个方面比较出色,他(她)们的歌迷会努力提高自己在此方面的能力。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场面:一位记者采访蔡依琳时问道:“你认为你给歌迷带来了哪些有利的影响?” 依琳就回答道:“有的歌迷认为我的英语好,因此他们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刘翔的偶像是一位世界出名的跨栏运动员。刘翔以他作为赶路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着。终于,在2004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得了120米跨栏的冠军,打破了亚洲人在此项目上的0奖牌记录。有些中学生把偶像当成精神支柱的事例,我想并不少见。就拿我来说吧.。我从初中开始就一直把自己的偶像当成精神支柱,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总是想起自己的偶像曾遇到的困难,相比之下,我就发觉自己的遇到的和他比起来,就像芝麻与西瓜,小得不能再小。想到这些,我就会重新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困难,并不断努力地去克服它。任何事情就像把双刃剑,追星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用这把刀斩除人生道路上的荆棘,它对我们而言无疑是把宝剑;如果我们用这把剑到处乱砍,砍伤了自己也砍伤了别人,它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件凶器。我希望大家能用这把剑斩除人生道路上的荆棘,让它成为一把宝剑。
麦哲,邓君的看法是,“追星”是人们对一个明星的喜爱,从而去关注他(她)的新动向的行为。有时是因为这个明星的脸蛋,还是因为歌声、演技,或是性格。同样的,追星也会给一些商家带来机会。“追星一族”会购买明星的各种商品:如海报,电视剧,专辑,杂志报刊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追星也存在着不好的地方。曾有不少报纸报道,某某小孩为了见自己喜欢的明星离家出走;多少人又因为与明星见面时因人多挤压而摔;多少人为了支持明星花了许多钱去购买他(她)们各类商品……有些人为了看明星的电视、电影等将学习放在一边;有些人为了追星而用完所有的零花钱;有些人将明星视为梦中情人,甚至达到迷恋的地步。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追星只是一种娱乐,因适量而行,而不应该把它看得很重要,甚至是生活的全部。
……
基于以上小组成员的看法,经过讨论,我们研究性学习小组把这次研究总结如下:
我们主张热爱明星、学习明星、争当明星,反对盲目崇拜明星、依恋明星、丧失自我。热爱而学习,以明星为榜样,激励自己,与明星同行,既是社会之需,也是个人之求,亦是明星之所愿,如此才有利于社会和人的进步。把明星视为偶像,盲目崇拜、依恋,从而丧失了自我,则是错误的。明星者,人也,有其长,也有其短,有其超人的天赋、智慧和技能,也有其不如常人之处,不必迷信,无须崇拜。我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反对片面追求,伏地生存对于演艺界、体育界的真正的明星,做出独特贡献的人物,如冼星海、聂耳、郭兰英等等,应该尊敬,更应当学习。还有科技界、教育界、实业界以及军界和政界的人民之星,也应当给予关注和学习。而只知道演艺界的明星,不知道科技界的明星,是一个危险信号;只知道场面的热烈,不懂得艺术的品味,则是一种悲哀。所谓伏地生存,指的就是这种长期生活在艺术低层的精神状态。青年就是未来,未来是由成长构成的,没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成长,就没有未来。多少民族从历史上消失了,又有多少民族正处于灭亡的边缘,他们缺少的正是与时俱进的文化而不是歌舞~!!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