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个回答
2017-05-0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对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师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蕴藏着丰富的创造能力,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都会在他们脑中闪现,在他们稚嫩的小手中描绘。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由、开放、操作性强的小区域性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精神、创造潜力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幼儿园数学活动区的开展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针对一定的数学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等大量活动机会,让幼儿在活动区内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一、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必须注重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
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是非常关键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施于操作动作,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提供材料不单是活动前的准备,还是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整个教育过程所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例如,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好模仿,学习目的性差,任务意识淡薄。他们对活动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兴趣。而到了大班,他们的学习目的性能增强了,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重视学习结果和评价。小班和大班认知特点不同,同样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同,一次大班教师利用印章、实物练习数的组成,效果很好。一位小班教师模仿了这一形式,在小班数形成活动中提供了印章让幼儿在两只小鸟后面印上一只小鸟,是3只小鸟,2添上1是3,幼儿把印章印在纸上,立即就有一只小鸟排在后面,孩子们很兴奋,他们印了又印,还把小鸟印在脸上、手上,教师生气了,认为是幼儿故意淘气。其实,是教师对本班幼儿学习特点缺乏研究,投放材料不当造成的。在中、大班的数学活动区中,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不然幼儿不感兴趣,因此,要把学习任务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业单之类的材料,幼儿按作业单的要求,配合实物进行操作他们会感兴趣,活动中不仅能得到有关知识的练习,还能培养任务意识,使它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强自信心。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幼儿各阶段的认知特点
二、数学活动区的内容应与近期的数学活动目标相一致。
教师对本学期的数学活动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要考虑设计达到某个目标的数学活动区。把教育意图贯穿到数学活动区内容,创设一个与数学目标相一致的良好环境。比如,本周小班数学活动的目标是“按物体的颜色分类,能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颜色的物体”。那么,小班教师在当周设置计算活动区时,就应围绕着这个目标来提供材料,例如,可以给每位幼儿6张彩色卡片或者色彩鲜明的玩具花片等,让幼儿摆放在桌上,进行观察、比较,然后要求幼儿把相同颜色的卡片放在一起,并让幼儿说说有几种颜色的卡片,各是什么颜色的,每一种颜色的卡片有几张等等。这样一来,不仅让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复习、巩固了本周的数学活动内容,而且,教师还能够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做到个别教育与辅导。
三、数学活动区活动应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从不同起点按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速度发展和学习。经过帮助使幼儿有所提高,逐渐达到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中所提供的操作材料、提出的操作要求应有所不同,给幼儿量力而行的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如在“按物体的厚薄排序”活动中,有的教师给幼儿提供了相同的材料,提出了相同的要求,结果能力弱的幼儿感到困难重重,无法完成操作任务,能力强的幼儿又觉得缺乏挑战而兴味索然。同是这一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如可以要求能力较弱的幼儿按厚薄特征给三个物体排序;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给五个甚至更多的物体排序并注意排序的方向性。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允许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在数学活动区内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前,教师在指导活动区活动时,总是不自觉地自己讲解,示范。这样做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由于老师的指导,使幼儿在教师陪伴时乐于探索,从而对教师产生依赖而当教师不参于指导时,就容易失去探索的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打乱了幼儿的探索,教师的讲解削弱了游戏本来应有的情趣,使幼儿丧失了本来已有的探索热情。
那么,如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首先,要承认幼儿是活生生的、正在发展的个体,是学习和游戏的主动探索者。因此,要让幼儿园数学活动区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经验、体验探索乐趣、建构概念的一种活动。其次,要明白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排斥教师的有效指导,但教师对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应是隐性指导,也就是说,活动目标的实现除隐含在活动环境的创设之中,活动环境的设计之中,还隐含在教师的指导之中,即隐含在教师的指导语、提示和提问之中,这种隐性指导主要体现为:
1、提出任务的指导语非常简要明确,多用商量的口吻,并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重视观察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行为过程,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困惑、并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进行启发引导,使自己领悟,同时,及时发现幼儿创造性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动。
3、探索活动的结果不是由教师告诉幼儿,而是幼儿通过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出来的。
总之,区角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活动。区角活动又打破了传统的集中授课形式,把游戏活动作为幼儿的学习形式,这也符合了《幼儿园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因而,区角活动使教育目标落到了实处,使之有声有色。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得礼貌大方、自信独立、富有创造力,这些都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备的条件。
一、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必须注重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
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是非常关键的。操作材料是教育的媒体,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是施于操作动作,使外部物质动作,逐步进化到内部概念化动作的物质支柱,提供材料不单是活动前的准备,还是引导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整个教育过程所需的重要手段。因此,提供操作材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例如,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好模仿,学习目的性差,任务意识淡薄。他们对活动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兴趣。而到了大班,他们的学习目的性能增强了,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重视学习结果和评价。小班和大班认知特点不同,同样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同,一次大班教师利用印章、实物练习数的组成,效果很好。一位小班教师模仿了这一形式,在小班数形成活动中提供了印章让幼儿在两只小鸟后面印上一只小鸟,是3只小鸟,2添上1是3,幼儿把印章印在纸上,立即就有一只小鸟排在后面,孩子们很兴奋,他们印了又印,还把小鸟印在脸上、手上,教师生气了,认为是幼儿故意淘气。其实,是教师对本班幼儿学习特点缺乏研究,投放材料不当造成的。在中、大班的数学活动区中,一定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不然幼儿不感兴趣,因此,要把学习任务融入材料之中,如增加些作业单之类的材料,幼儿按作业单的要求,配合实物进行操作他们会感兴趣,活动中不仅能得到有关知识的练习,还能培养任务意识,使它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增强自信心。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注重幼儿各阶段的认知特点
二、数学活动区的内容应与近期的数学活动目标相一致。
教师对本学期的数学活动目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什么样的目标就要考虑设计达到某个目标的数学活动区。把教育意图贯穿到数学活动区内容,创设一个与数学目标相一致的良好环境。比如,本周小班数学活动的目标是“按物体的颜色分类,能从多种颜色的物体中找出同一颜色的物体”。那么,小班教师在当周设置计算活动区时,就应围绕着这个目标来提供材料,例如,可以给每位幼儿6张彩色卡片或者色彩鲜明的玩具花片等,让幼儿摆放在桌上,进行观察、比较,然后要求幼儿把相同颜色的卡片放在一起,并让幼儿说说有几种颜色的卡片,各是什么颜色的,每一种颜色的卡片有几张等等。这样一来,不仅让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复习、巩固了本周的数学活动内容,而且,教师还能够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做到个别教育与辅导。
三、数学活动区活动应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从不同起点按不同水平、不同发展速度发展和学习。经过帮助使幼儿有所提高,逐渐达到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区中所提供的操作材料、提出的操作要求应有所不同,给幼儿量力而行的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如在“按物体的厚薄排序”活动中,有的教师给幼儿提供了相同的材料,提出了相同的要求,结果能力弱的幼儿感到困难重重,无法完成操作任务,能力强的幼儿又觉得缺乏挑战而兴味索然。同是这一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幼儿不同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幼儿提出不同要求。如可以要求能力较弱的幼儿按厚薄特征给三个物体排序;要求能力强的幼儿给五个甚至更多的物体排序并注意排序的方向性。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允许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后,更换不同层次的材料进行活动,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又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四、在数学活动区内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前,教师在指导活动区活动时,总是不自觉地自己讲解,示范。这样做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由于老师的指导,使幼儿在教师陪伴时乐于探索,从而对教师产生依赖而当教师不参于指导时,就容易失去探索的兴趣;二是教师的指导打乱了幼儿的探索,教师的讲解削弱了游戏本来应有的情趣,使幼儿丧失了本来已有的探索热情。
那么,如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呢?首先,要承认幼儿是活生生的、正在发展的个体,是学习和游戏的主动探索者。因此,要让幼儿园数学活动区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索获取经验、体验探索乐趣、建构概念的一种活动。其次,要明白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排斥教师的有效指导,但教师对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应是隐性指导,也就是说,活动目标的实现除隐含在活动环境的创设之中,活动环境的设计之中,还隐含在教师的指导之中,即隐含在教师的指导语、提示和提问之中,这种隐性指导主要体现为:
1、提出任务的指导语非常简要明确,多用商量的口吻,并有利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重视观察幼儿在活动区中的具体行为过程,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困惑、并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活动进行启发引导,使自己领悟,同时,及时发现幼儿创造性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动。
3、探索活动的结果不是由教师告诉幼儿,而是幼儿通过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出来的。
总之,区角活动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无需受到“自己要与集体同步”的约束,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活动。区角活动又打破了传统的集中授课形式,把游戏活动作为幼儿的学习形式,这也符合了《幼儿园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因而,区角活动使教育目标落到了实处,使之有声有色。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得礼貌大方、自信独立、富有创造力,这些都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备的条件。
展开全部
幼儿数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启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1、通过游戏进行数学启蒙
游戏场景学数学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最合适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
因为游戏能对小朋友的规则意识、执行能力和策略意识进行综合锻炼。
游戏都有规则,小朋友要听懂规则、服从规则,同时又要达到目的;当规则变化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变化自己的策略。
这个过程,不是记住知识点就够的,它其实锻炼了小朋友对知识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
2,通过绘本进行数学思维启蒙
没有孩子不喜欢故事的,这种启蒙方法使得原本枯燥的数理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吸收知识。
绘本整个看下来,一点都不枯燥!听着像天书一样的数学知识,在绘本都能找到现实生活中的依据。
以场景式代入的方式让孩子先融入到故事中,再从故事里发掘数学问题,进行解剖和分析。
数学学习最主要的是要体会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毕竟知识是固定的,而背后的思维方法才是最具价值的。
3,看动画片进行思维启蒙
儿童动画系列,片中小人物热爱数学,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障碍,将图案、数字和形状的知识融入动画,内容充满互动,帮助幼儿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孩子能掌握对数字的认识、数学的技巧,同时发展孩子的思考性。
首先要给幼儿建立数学认知,把数学生活化、游戏化、儿童化,最重要的是趣味性。
1、通过游戏进行数学启蒙
游戏场景学数学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最合适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
因为游戏能对小朋友的规则意识、执行能力和策略意识进行综合锻炼。
游戏都有规则,小朋友要听懂规则、服从规则,同时又要达到目的;当规则变化的时候,他们也要跟着变化自己的策略。
这个过程,不是记住知识点就够的,它其实锻炼了小朋友对知识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
2,通过绘本进行数学思维启蒙
没有孩子不喜欢故事的,这种启蒙方法使得原本枯燥的数理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吸收知识。
绘本整个看下来,一点都不枯燥!听着像天书一样的数学知识,在绘本都能找到现实生活中的依据。
以场景式代入的方式让孩子先融入到故事中,再从故事里发掘数学问题,进行解剖和分析。
数学学习最主要的是要体会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毕竟知识是固定的,而背后的思维方法才是最具价值的。
3,看动画片进行思维启蒙
儿童动画系列,片中小人物热爱数学,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障碍,将图案、数字和形状的知识融入动画,内容充满互动,帮助幼儿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孩子能掌握对数字的认识、数学的技巧,同时发展孩子的思考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