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开悟,怎么开悟
展开全部
所谓开悟,即开佛知见,悟无生,在禅宗里面叫做破初参,破初关。修行人通过长期甚深的禅定,或观修,彻底照破五蕴身心的假相,彻见一切所追求的,留住的,拥有的,所修所证的,所见之诸境界都是因缘假合的梦幻泡影,从来没有真正生过,也没有真正灭过,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具足一切,清净无余,能生万法。这时行人会彻底明心,局部见性,会见到自性的冰山一角,但还不是真正的自性,会明白,心妄起去修行,只不过是虚妄的造作,从此便成无事人。开悟前是除贪嗔的虚妄造作,开悟后是随缘观照去习性,同时圆满智慧的过程,习性去除一分,法身圆满一分。
Ø 行人开悟破初参,断见惑,证我空,转七识末那识(恒常我执)为平等性智;
Ø 进一步去除习性断思惑,破重关证法空,转六识意识(分别思虑)为妙观察智;
Ø 通过服务众生,圆满智慧,去除根本无明,断尘沙惑破牢关,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识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证入非空非有的一真法界。
所谓证入亦是方便说,实无一法可证,一法可得,一果可成。
一、 为什么要开悟?
所谓小悟千千万,彻悟只有一次。用六祖的话说就是:不论方便解脱,只论见性。不管修行什么法,中观也好,止观也好,念咒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动中禅也好,今生要成就,就要回到明心见性的路上来,如果没有见性,再究竟的法行人也会修成方便法,如果见性,再方便的法对行人来说反而修成了究竟法。所以,历代祖师对未见性之前称谓盲修瞎练,都在感觉和境界里打转,因为方向不明确,一直在门外,无论再怎么用功,再怎么精进都无法解脱,而且很容易退失道心,自损慧命。见性后,才算真正入门,道心才真正坚固,对法,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再有疑惑,会得到相对的大自在,这个时候修行才算正式开始。
二、 彻悟时的特征
1、 贪、嗔之心彻底熄灭,不再复燃。这个现象比较明显和强烈,当这个点到来时每个人都很清楚,明白,不需要任何人认证,自证自知。就像行驶的汽车,突然没油发动机熄火,没有了驱动力,贪嗔没有了造作的源泉,妄心从此彻底熄灭,遍计烦恼消失,但因习性而产生的根本烦恼还在,所以车子还会习惯性的往前走一段距离才会停下。
2、 初得法眼净,对自己所修之法会有清晰的认知,对其它所有修行法门一闻便知其要义,对诸佛法理会初步融会贯通,并能给予他人具体指导。特别是对执空、执有、执中道、执感受、执境界等修行过程有更深入的体证。
3、 断除我见,开悟时见惑断,见惑如石,坚固,但易碎,所以我能,我是,我见,我慢熄灭时会直接断尽粉碎掉,如虚云祖师所云: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如隆波田尊者所云:如紧绷的绳子断开,再也接不上。如六祖所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前四句是站在本体来说的,如果只悟到前四句还不算彻悟,最后一句能生万法,是关键,是站在妙用的角度来说,这是彻悟的的标志。见惑虽断但思惑还在,根本烦恼还在,思惑是因情而生,如丝缠绵不绝,所以一时还断不了,随着习性渐除,思惑进而渐除。
自性妙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因缘所生,依缘所显。一切法离开助缘都无法独立存在,比如人离不开空气和食物,植物离不开阳光和水,就连地球也离不开地水火风空。
二是:相对而立,相生相现。万物都是相对而成立的,但又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中,比如黑白,因黑显白,因白而说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互成相因。
三是:矛盾中发展,失衡中平衡。没有矛盾的事物就像一潭死水,不会发展和代谢,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才能发展,在不平衡中找到短暂的平衡。比如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四大从来没有真正平静过,不是你咬我,就是我咬你,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直到因缘散尽。
四是:非人为,非自然。世间万物的成住坏空不是人为的操作,因为人无我,法无我,但又不是自然的发展,因为缘起中又有人为的作用存在,包括成佛,虽然不是人为能成的,但也离不开人为的因,所以要善用其心,自利利他。
4、 看山还是山,进入无修无证的真正无为法,开悟前,所有的修行都离不开目标,方法,境界,位次等有为法,开悟后因明白本无所证,本无所得,本来具足,没有修者,也没有证者,更没有开悟者。至此,之前的所有境界会全部消失,由看山不是山进入到看山还是山的状态,这时行人没有任何境界,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没有过多的一个字来形容。如果有人说我见法了,见明色了,见光了,见生灭了,见缘起了,见佛了,见空性了,见到全圆的觉知等,这都还没开悟,还在我见、我能、我是里面,还在有修有证的阶段。
三、 容易产生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行人认为见到空性了,就是开悟。很多人认为自己见性了,见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其实是见到了空性,佛教对空性有详细的定义,空有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这个时候行人见的空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个空,所以穷其一生枉费功。包括动中禅,越到后面越容易掉到空里面,这是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即使开悟了,也容易掉到偏空的无我涅槃里,这也是个过程,我就是在这种偏空的境界里长期不自知,认为长此以往必能究竟解脱,其实还在二元对立里面,只要有空就离不开不空,只要有涅槃可证就离不开生死,殊不知,涅槃生死等空花。
误区二:还有不少人掉入禅境里,认为这就是开悟或证果。我曾在此境界迷恋5年,从第一次参加禅修的第4天开始,就进入一种离相,看一切东西都有一种距离感,没有以前那种黏着的感觉了,内心妄念突然少了很多,特别是禅修期间几乎没有,一直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笼罩着自己,吃饭,行走,说话等身心活动都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在知道,这个时候看经书也容易懂,心想: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说的不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吗?其实完全不是。这种能知,能觉,能照,能离相,能智慧增长的状态一直持续了5年,期间一直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悟,直到5年后贪嗔之心熄灭时,我才发现之前的境界,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禅境,一种障碍,一种梦幻泡影的假相,原来这个世界法尔如是,还是和没有修行前一样。也没有了离不离相,空不空,觉不觉,定不定,慧不慧的分别。这时才真正明白心经所说的: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Ø 行人开悟破初参,断见惑,证我空,转七识末那识(恒常我执)为平等性智;
Ø 进一步去除习性断思惑,破重关证法空,转六识意识(分别思虑)为妙观察智;
Ø 通过服务众生,圆满智慧,去除根本无明,断尘沙惑破牢关,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识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证入非空非有的一真法界。
所谓证入亦是方便说,实无一法可证,一法可得,一果可成。
一、 为什么要开悟?
所谓小悟千千万,彻悟只有一次。用六祖的话说就是:不论方便解脱,只论见性。不管修行什么法,中观也好,止观也好,念咒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动中禅也好,今生要成就,就要回到明心见性的路上来,如果没有见性,再究竟的法行人也会修成方便法,如果见性,再方便的法对行人来说反而修成了究竟法。所以,历代祖师对未见性之前称谓盲修瞎练,都在感觉和境界里打转,因为方向不明确,一直在门外,无论再怎么用功,再怎么精进都无法解脱,而且很容易退失道心,自损慧命。见性后,才算真正入门,道心才真正坚固,对法,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再有疑惑,会得到相对的大自在,这个时候修行才算正式开始。
二、 彻悟时的特征
1、 贪、嗔之心彻底熄灭,不再复燃。这个现象比较明显和强烈,当这个点到来时每个人都很清楚,明白,不需要任何人认证,自证自知。就像行驶的汽车,突然没油发动机熄火,没有了驱动力,贪嗔没有了造作的源泉,妄心从此彻底熄灭,遍计烦恼消失,但因习性而产生的根本烦恼还在,所以车子还会习惯性的往前走一段距离才会停下。
2、 初得法眼净,对自己所修之法会有清晰的认知,对其它所有修行法门一闻便知其要义,对诸佛法理会初步融会贯通,并能给予他人具体指导。特别是对执空、执有、执中道、执感受、执境界等修行过程有更深入的体证。
3、 断除我见,开悟时见惑断,见惑如石,坚固,但易碎,所以我能,我是,我见,我慢熄灭时会直接断尽粉碎掉,如虚云祖师所云: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如隆波田尊者所云:如紧绷的绳子断开,再也接不上。如六祖所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前四句是站在本体来说的,如果只悟到前四句还不算彻悟,最后一句能生万法,是关键,是站在妙用的角度来说,这是彻悟的的标志。见惑虽断但思惑还在,根本烦恼还在,思惑是因情而生,如丝缠绵不绝,所以一时还断不了,随着习性渐除,思惑进而渐除。
自性妙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因缘所生,依缘所显。一切法离开助缘都无法独立存在,比如人离不开空气和食物,植物离不开阳光和水,就连地球也离不开地水火风空。
二是:相对而立,相生相现。万物都是相对而成立的,但又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中,比如黑白,因黑显白,因白而说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互成相因。
三是:矛盾中发展,失衡中平衡。没有矛盾的事物就像一潭死水,不会发展和代谢,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才能发展,在不平衡中找到短暂的平衡。比如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四大从来没有真正平静过,不是你咬我,就是我咬你,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直到因缘散尽。
四是:非人为,非自然。世间万物的成住坏空不是人为的操作,因为人无我,法无我,但又不是自然的发展,因为缘起中又有人为的作用存在,包括成佛,虽然不是人为能成的,但也离不开人为的因,所以要善用其心,自利利他。
4、 看山还是山,进入无修无证的真正无为法,开悟前,所有的修行都离不开目标,方法,境界,位次等有为法,开悟后因明白本无所证,本无所得,本来具足,没有修者,也没有证者,更没有开悟者。至此,之前的所有境界会全部消失,由看山不是山进入到看山还是山的状态,这时行人没有任何境界,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没有过多的一个字来形容。如果有人说我见法了,见明色了,见光了,见生灭了,见缘起了,见佛了,见空性了,见到全圆的觉知等,这都还没开悟,还在我见、我能、我是里面,还在有修有证的阶段。
三、 容易产生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行人认为见到空性了,就是开悟。很多人认为自己见性了,见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其实是见到了空性,佛教对空性有详细的定义,空有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这个时候行人见的空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个空,所以穷其一生枉费功。包括动中禅,越到后面越容易掉到空里面,这是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即使开悟了,也容易掉到偏空的无我涅槃里,这也是个过程,我就是在这种偏空的境界里长期不自知,认为长此以往必能究竟解脱,其实还在二元对立里面,只要有空就离不开不空,只要有涅槃可证就离不开生死,殊不知,涅槃生死等空花。
误区二:还有不少人掉入禅境里,认为这就是开悟或证果。我曾在此境界迷恋5年,从第一次参加禅修的第4天开始,就进入一种离相,看一切东西都有一种距离感,没有以前那种黏着的感觉了,内心妄念突然少了很多,特别是禅修期间几乎没有,一直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笼罩着自己,吃饭,行走,说话等身心活动都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在知道,这个时候看经书也容易懂,心想: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说的不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吗?其实完全不是。这种能知,能觉,能照,能离相,能智慧增长的状态一直持续了5年,期间一直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悟,直到5年后贪嗔之心熄灭时,我才发现之前的境界,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禅境,一种障碍,一种梦幻泡影的假相,原来这个世界法尔如是,还是和没有修行前一样。也没有了离不离相,空不空,觉不觉,定不定,慧不慧的分别。这时才真正明白心经所说的: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展开全部
我说「开悟」这二个字很简单,什么叫开悟?自己知道有过失就开悟了。不知道自己过失是迷,知道自己过失是悟。
你天天反省,天天检点,每天知道自己过失,就天天在觉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你不知道自己过失怎么行?知道过失立刻就能改,这叫修行。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过失,人哪能没过失?给诸位说,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他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他的过失。等觉菩萨还知过改过,何况我们?
佛法,菩萨道,浅而言之,就是知过改过而已。真正改到自己无过可改,确实没有过失,你就成佛。菩萨有过失,阿罗汉有过失,辟支佛有过失,只有圆教佛果没有过失。诸位想想对不对?从初发心到成佛没有别的,天天反省,天天知过,天天改过,这一点很重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8-02-13 · 知道合伙人宗教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开悟之人 都是愿力所致 他都是发心 发愿为度化众生而做事!反应在 ,会出口成章 ,诗句具有高深的禅理 和预言 ,寓意,
解答提问, 话很少, 而点到、点破 。
解答提问, 话很少, 而点到、点破 。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就是你突然悟到了某个或某几个道理。一般认为这个道理会对你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产生巨大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0-11-30
展开全部
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就是真人。作家杨大侠认为,看透一切又不说破一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