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孙中山的八位卫士分别是谁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孙中山在1905年组织同盟会,开始了武装反清的斗争。这个时候的孙中山,谈不上为自己配备一支“卫队”,但的确有些同乡为他当保镖。如郑卓,香山县三乡人,1897年加入兴中会。因身体好,功夫好,通晓英文、法文,亦会开汽车和轮船,于是,他成为孙中山的侍卫。后一直当侍从武官。如陈兴汉,翠亨村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孙中山组织武装起义时,他是贴身保镖和得力助手。1912年被聘为临时大总统秘书。 当在广东搞了几次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只得亡命海外。这时,清廷注视着他,亦常派出刺客,所以,当孙中山在日本、南洋、美洲鼓吹革命,到处演讲时,实在要注意自身安全。由于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的感召,有些华侨青年,就主动担当起孙中山的护卫工作。仅举两位香山同乡:刘汉华,香山沙溪人,美国华侨,1910年在旧金山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孙中山在美国演讲,刘必追随左右保护,并从生活上关心孙中山。1915年回国参与驱龙起义,后为孙中山卫士,国民政府中将参议。刘金华,香山沙溪人,美国华侨,1911年在美国三藩市加入同盟会。孙中山在美国演讲时,常怀枪追随左右保护。 临时大总统的卫士 1912年元月,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黄兴被任命为陆军总长兼参谋长,他指令洪承典师长挑选总统府卫士,一共挑选了40名。卫队长是郭汉章,安徽和县人。幼遭遗弃,1895年加入洪门会,1902加入兴中会,开展革命活动。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光复上海之役,任敢死队队长。同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郭汉章负责其安全保卫工作。次年元月,正式任命为临时大总统府侍从队队长。 总统府传令官是许德宽、许德惠、蒋汉臣、汤达等。山东籍士兵雷长端,是40名卫士中年龄最小的,因为个子小,又比较灵活,孙中山见到非常喜欢,给他改名“雷彪”,后雷彪转任孙中山的贴身卫士,一直跟随至1922年。孙中山平易近人,品格高尚,毫无官架,是一位“平民总统”。有段时间,孙中山忙于国事,身体欠佳,雷彪特地煮了点参汤给他拿去。但孙中山并没有接,而是对他说:“你刚送完文件回来,就先喝一口,补补身子吧。”这口参汤,给雷彪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同年4月1日,侍从队长郭汉章陪已经卸职的孙中山以及秘书长胡汉民去南京市东郊紫金山打猎。孙中山盛赞紫金山的地势好,胡汉民也有同感:“是呀,此处前有照,后有靠,风水特好,称得上一方大好墓地。”孙中山先生连连点头笑道:“待我他日辞世后,向国民乞此一杯土,以安置躯壳,也就心满意足了。”郭汉章见证了孙中山生前的这一愿望。 护法军政府的卫士 在孙中山进行护国、护法运动期间,不少青年人主动追随孙中山,有些就成为他的卫士。 1915年冬,孙中山号召华侨回国参加讨伐袁世凯。香山县沙溪人阮汉三,1888年生,早年加入兴中会和同盟会,又参加过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1915年从檀香山回国参加讨袁,追随孙中山南下护法。1917年军政府成立时,阮汉三调入军政府警卫队,负责保护孙中山的工作。这个时期担任孙中山卫士的香山籍华侨青年还有张惠长、方日英等。日后,他们都成为中将。 侨居加拿大的台山籍青年黄惠龙与侨居美国的台山籍青年马湘等响应回国,加入讨袁敢死队。袁世凯死后,武艺高强的黄惠龙和马湘担任了孙中山的贴身卫士,有“左龙右马”之称。及后,都授国民政府中将军衔。 当时,孙中山的卫士队几十人中,几乎全都是从美国、加拿大回来的中山人和台山人。当然亦有例外:安徽合肥人卫立煌,早年加入粤军。1917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卫立煌由粤军被推荐到孙中山大本营任警卫。有一次护卫孙中山先生外出回府时,卫立煌骑的军马突然狂奔将他掀下马来,孙中山先生劝他回乡养病。卫立煌伤未痊愈便急忙又赶赴广州,孙中山将他派到许崇智部队,以便他有更好的发展。卫立煌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二级陆军上将、抗日名将。 大元帅府的卫士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大本营的卫队人数更多,少不了又有香山籍青年加入。姚观顺,祖籍香山县张家边。出生于美国加州。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早年加入同盟会。孙中山亲自任为卫士大队长。李球,香山大涌人,1921年到广州参加革命军,不久调入总统府当警卫,在孙中山身边工作。 除了香山籍人,卫队中还有许多其他市县的人。如: 丘堪,广东阳山人,1920年成为大总统孙中山的贴身卫士,工作积极、负责,深得孙中山和宋庆龄的赏识,获任为卫士中队长。 陆志云,广东信宜人,1921年任总统府特务长(相当于侍卫长)。 林树巍,广东信宜人,1921年任总统府参军。 孙中山亲随卫士还有广东东莞人谭惠全,广东电白人李东英…… 大元帅府卫队最辉煌的业绩,莫过于保护孙中山夫妇脱险一事。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其时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处境极其危险,林树巍与陆志云以及总统府秘书林直勉力劝孙中山离开,孙中山先不肯离开,后林树巍等三人强行为孙中山化装,即便情况万分危急,孙中山还亲手交给卫士雷彪100元钱,让他安排生活,这事亦让雷彪感动一生!离开总统府,孙中山他们中途多次遇到叛军,幸安全通过,成功登上永丰舰。62名卫士临危不惧,在黄惠龙、马湘、姚观顺、丘堪等的指挥下,与叛兵奋战,当侍卫们背着孙夫人从后门冲出去时,李球在前面开路,在战斗中被子弹打伤了左腹,昏迷倒地。姚观顺左足中弹负伤。李东英亦身负重伤。卫士们的英勇奋战,终于,黄惠龙与马湘护送宋庆龄安全脱险。 事变之后,丘堪又向孙中山推荐介绍了本家兄弟丘士发、丘时、丘玉亭、丘习轩、丘有等人为孙中山贴身卫士,加上之前的丘柄权,一家共七位总统卫士,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是绝无仅有!除此之外,又有广东三水人范良等加入到孙中山卫士队中。 守护西山碧云寺的卫士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孙中山的遗体暂时放在西山碧云寺内。孙中山生前的卫队负责守护灵柩。谭惠全就是卫队长。 1928年,奉系军阀张宗昌因战事失利,试图破坏孙中山的棺椁。在一旁守灵的谭惠全怒火中烧,为了阻止军阀们的野蛮行径,谭惠全不得不只身拜会少帅张学良。张学良素来敬慕孙中山先生,且与孙科交往甚厚,张少帅当面怒斥了张宗昌,阻止了他的行为。半年之后,奉军败退,张作霖从北京撤回沈阳途中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孙中山灵柩终于躲过一劫。 1929年在南京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遗体安放在南京,香山碧云寺成了孙中山衣冠冢。守灵办事处的一大批人离开了碧云寺,有些人去了南京。可衣冠冢也离不开人,谭惠全和极少的几名卫士毅然留了下来。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北京沦陷。国民政府鞭长莫及,按期拨发给留守人员的钱款全部停止。没有了经济来源,谭惠全等几名留守者陷入巨大的贫困之中,最后,谭惠全侠肝义胆,痴心不改,与家人一起默默地生活在这荒凉的大山里,独守着残灯孤寂。有次,当时华北地区日军最高长官冈村宁次来到碧云寺,在门口,谭惠全面对日本兵明晃晃的刺刀没有后退半步,据理力争,日本人对衣冠冢也没有再纠缠。 1956年11月12日,在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日子,周总理来到香山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谭惠全已须发皆白,在此守灵36年了。周总理赞扬了他的忠肝义胆,并为他争取了较好的待遇。1961年,谭惠全老人逝世于守护衣冠冢的岗位上。 守护中山陵的卫士 1926年,南京中山陵开始建设。孙中山生前卫士黄惠龙、马湘、范良等被派去当监工。1929年6月1日,孙中山下葬南京中山陵。宋庆龄和宋氏全家,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所有要员参加了奉安大典。大典后,随着阵阵军乐,范良与另外7名卫士,缓缓地走近灵柩,抬起棺体两边的铜环,慢慢地进入灵寝,然后用绳子将灵柩吊入圆形墓穴,通过铜梯来到墓穴底部,再将灵柩移正。 孙中山安葬后,一支80人的卫队守护着中山陵,黄惠龙、马湘先后任中山陵警卫处处长。范良、李东英等卫士都留守中山陵。1937年,侵华日军攻破上海、苏州两道防线;蒋介石曾想把孙中山的遗体带到重庆去。当时设计陵墓的工程师认为陵墓比较坚固,再移灵怕损坏灵柩和遗体,移灵之事没能如愿。后来,国民政府考虑到,日本慑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谅他们不敢在孙先生的陵墓上轻举妄动。历史证明这个分析是正确的。国民党撤离南京前夕,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到中山陵对卫队说:“总理遗体不能移动,你们要保护好总理陵墓。”80名卫士都在“与陵墓共存亡”的誓言书上签了字。 1937年秋,南京告急,所有非作战部队全部离开南京,只留下12人继续守陵,其余都编入南京城防司令官唐生智的部队。范良、李东英等也于日寇占领南京的前五天(11月5日)调赴重庆,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他们重返中山陵。 1948年马湘因不满国民党当局出走香港。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担任中山陵拱卫处代理处长的范良,接到了解放军陈毅司令员让他们原地待命,等候解放军部队来交接的指令。解放军渡江后,派了一个连队到中山陵,领队的是一位副参谋长和作战参谋郭浩。当时,以范良为首的拱卫队还没进行投降交接,郭老回忆,那天副参谋长觉得光线太暗,想去开扇窗,范良立刻大声呵斥,甚至要拔枪相向。郭浩感叹道:“范良当时只是一个人,而且是降军之将,就因为觉得副参谋长对先生不敬了,就打算豁出性命,这种忠诚和对孙中山先生的敬爱之情令人动容。” 后来,范良、李东英等孙中山生前的卫士,和郭浩的解放军连队,一起成为新中国时期中山陵的守护者。 结语 孙中山的卫士,固然有不少是香山籍人,但是,更多是敬仰和追随孙中山的各地的人,从“卫士”这一个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孙中山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伟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