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有多年的历史?
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展开全部
象棋的历史: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 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 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 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围棋的历史
围棋是一个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
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帝尧很忧虑,散宜氏所生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十几岁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朋嚣讼斗狠,经常招惹祸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让人推着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荡来荡去,高兴地连饭也顾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亲的话也不听了。散宜氏对帝尧说:“尧啊,你只顾忙于处理百姓大事,儿子丹朱越来越不像话了,你也不管管,以后怎么能替你干大事呀!”帝尧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归善,必先稳其性,娱其心,教他学会几样本领才行。便对散宜氏说:“你让人把丹朱找回来,再让他带上弓箭到平山顶上去等我。”
这时丹朱正在汾河滩和一群人戏水,忽见父亲的几个卫士,不容分说,强拉扯着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里,对他说:“你父帝和母亲叫你来山上打猎,你可得给父母装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领我又没学会,咋打猎呢?丹朱看山上荆棘满坡,望天空白云朵朵,哪有什么兔子、飞鸟呢?这明明是父亲母亲难为自己!“哼,打猎我就是不学,看父母能把我怎么样!”卫士们好说歹劝,丹朱就是坐着动也不动。一伙人正吵嚷着,帝尧从山下被诗人搀扶着上来了,衣服也被挂破了。看到父帝气喘吁吁的样子,丹朱心里不免有些心软,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个喏:“父帝这把年纪要爬这么高的山,让儿上山打猎,不知从何说起?”帝尧擦了把汗,坐到一块石上,问:“不肖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岁了,还不走正道,猎也不会打,等着将来饿死吗?你看山下这么广阔的土地,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点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吗?”丹朱眨了眨眼晴,说:“兔子跑得快,鸟儿飞得高,这山上无兔子,天上无飞鸟,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听你的话,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儿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帝尧一听丹朱说出如此不思上进、无心治业的话,叹了一口气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学会了,用处也大着哩。”丹朱听父帝不叫他打猎,改学下石子棋,心里稍有转意,“下石子棋还不容易吗?坐下一会儿就学会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亲立即教他。帝尧说:“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东西,你只要肯学就行。”说着拾起箭来,蹲下身,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让卫士们捡来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给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讲解给丹朱。丹朱此时倒也听得进去,显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帝尧教子下棋还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在卫士们的催促下,父子们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脸,回到平阳都城。
此后一段时日,丹朱学棋很专心,也不到外边游逛,散宜氏心里踏实些。帝尧对散宜氏说:“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军队、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转意,明白了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却听信先前那帮人的坏话,觉得下棋太束缚人,一点自由也没有,还得费脑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终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诡计夺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场,怏怏而终。帝尧也十分伤心,把丹朱迁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还把帝位禅让给经过他三年严格考察认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学帝尧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今龙祠乡晋掌村西山便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今日,在亚洲的围棋人口有数千万人,在欧美国家也有不少人会下围棋。
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大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得围棋变化多端,比中国象棋更为复杂。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盘围棋的时间没有规定,快则五分钟,慢则要几天,多数时候下一盘棋需要一到二个小时。
下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创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也能提高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围棋也会对小孩子起到积极作用,使他们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中国围棋的发展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
【春秋、战国时期】
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回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秦、汉、三国时期】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三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但这类记载亦是寥如星辰,表明当时围棋的发展仍比较缓慢。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过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我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现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南、北朝时期】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现在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上述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围棋游艺技术的提高,为后来围棋游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向国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宋、元时期】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 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过柏龄、盛大有、吴瑞澄诸为最。尤其是过柏龄所著《四子谱》二卷,变化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 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风奇巧多变,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宁人,并同于少年成名,人称"海昌二妙"。据说在施襄夏30岁、范西屏31岁时,二人对弈于当湖,经过10局交战,胜负相当。"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五子棋的历史
五子棋起源中国,发展于日本,在日本和欧洲国家相当普及,如今在中国也逐渐有星火燎原之势.在07年,中国棋院承认中国五子棋棋手的职业身份!并在国庆期间在天津举办了全国第一届锦标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棋手参与了角逐.其实早在多年前,五子棋在京沪浙江福建地区已经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和研究底蕴,现已以其短、平、快的特点容易被群众接受并更利于人在闲暇之时对弈。五子棋的复杂度相对围棋似乎不是同个档次,其实不然,关于五子棋的计算和局面的穷尽远远未成熟,它是一种易学难精的棋种,配合规则可以变化万千,蕴涵了中国阴阳太极相克相生的深奥棋理,对人的大局观和计算力的挑战也远远让软件望尘莫及。五子棋的魅力在于它的一击必杀,从开局到终局都不允许双方的退让和松懈,因此戏剧性的局面经常出现在对局中。
五子棋段级位是经北京市棋类运动协会批准,北京市棋类运动协会五子棋委员会颁发专业等级证件。
段级位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是每一位棋手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所以段级位在任何一个五子棋成员国及地区的管理都是很严格的,虽然各国、各地区虽然认定方式不同,但是认定目的是一样的。
五子棋段级位认定办法是参考了国际连珠联盟段级位考评办法,并以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的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考查方式。
五子棋段级位认定办法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1、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比赛产生。
2、通过与专业棋手对弈、笔试取得。
3、通过国内、国际等级分取得。
4、对有突出贡献如连珠相关技术研究相关管理等,在段位审查委员会半数以上投票产生。
5、名誉段位。
段级位审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有:审查长1人,副审查长3人,常委10人,委员若干人。主要工作是对棋手的棋力、棋理研究、定式开发做评定,审查棋手是否符合其段位、级位。
段位和级位的划分:段位共分九个等级,最高是九段,以下分别是八段、七段、六段五段、四段、三段、二段、初段。级位共分10个等级,最高是1级、以下分别是2级、3级、4级、5级、6级、7级、8级、9级、10级。
五子棋段级位具体评定标准:
一、级位资格评定标准:
级位是对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人士的资质认定。
10级:专业开局的基本认识,如猜子、布局、三手交换、五手两打、基础禁手知识及二十四开局名称。
9级:了解专业对局的方式方法,子力的基础图形。
8级:在专业对局基础上有更深了解、对禁手的判断能力、各种阵法的了解、相应水平习题解答不少于10道。
7级:对五子棋历史及规则有初步了解,相应水平习题解答不少于20道,并有与专业5级以上棋手对弈三次以上的实战经验。
6级:有一定的对弈分析能力,对于VCF、VCT习题有一定解答能力,相应级别练习题解答不少于30道,并有与专业3级以上棋手对弈不少于五次的实战经验,至少参加过一次经有关部门审批的级位赛。
5级:在掌握以上各级位知识的同时,有更深的理解,有基础的自我研棋能力,与专业1级棋手对弈七次以上的实战经验,相应级别习题解答40道以上。
4级:对世界五子棋史、中国五子棋史有较大的了解,有初步的理论知识,与专业1级棋手对弈十次以上的实战经验,解析相应级别习题50道以上。
3级:解析相应水平习题60道以上,与专业初段对弈十五局以上,并获得棋力肯定,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高级位赛至少两次,对浦月、花月开局有初步认识。
2级:有较高的实战能力,解析相应习题80道以上,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地市级或相应级别赛获得前八名以上成绩,对浦月、花月开局有一定的了解。
1级:级位棋手中综合水平最高的专业化棋手,解析相应级别习题100道以上,对浦月、花月开局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地市级或相应级别赛获得前三名以上成绩。
二、段位资格评定标准:
是对棋手棋技战术水平高超的技术肯定,入段也是由普通爱好者成为专业棋手的明显转变。
初段:熟知浦月、花月开局,对其他开局有一定认识,相应水平习题解析200道以上,有很好的实战经验,对五子棋历史非常了解,并有简单制作习题能力,对于3级以下棋手实力判断能力,有简单外语基础,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市级或相应级别赛两次并取得前六名以上成绩。
二段:对于五手两打有一定的认之,除浦月、花月以外对其它一、两种开局也有很强的研究,有较强的实战、自我分析能力,相应水平习题解析300道以上,非常了解规则、等级分使用,并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市级或相应级别赛事中取得前三名以上成绩。
三段:对于各种开局的基本定式、五手两打非常了解,有很强的实战对弈、实战分析、理论研究能力,有较好的外语语言能力,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地市级或相应比赛三次,全国级比赛前八名。
四段:有相当丰富的比赛经验,极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参与或独立出版过相关著作,发表过相关理论文章,有很好的外语水平,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全国级赛事上取得前七名成绩两次以上。
五段:有极强的实战能力、丰富的理论经验,对五手两打、各开局定式有很深的研究,高超的计算能力,至少发表过某一种开局学术著作一本以上,有良好的外语翻译能力,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全国赛B组中获得过冠军或A组前三名。
六段:合作翻译、独立发表五子棋著作三本以上,对各开局有极强的研究,至少对七个以上开局作过专门的学术研究,极高的实战能力及实战经验,有非常专业的外语知识,在全国A组赛或同等级赛事上至少两次获得亚军,洲际比赛前五名,世界杯赛B组前八名,经北京市棋类协会段级位审查委员会考核通过。
七段:五子棋技术及专业外语专家,独立发表多部相关专著,至少对12个以上开局做过专门的学术研究,在全国A组赛或同等级赛事上至少三次获得冠军,洲际比赛前三名,世界杯赛B组前五名或取得A组赛资格,经北京市棋类协会段级位审查委员会考核通过。
八段:对所有开局变化、五手两打、定式做了极详细的学术研究,发表过大量专著,洲际比赛冠军,世界杯赛B组前三名、A组赛前六名,经北京市棋类协会段级位审查委员会考核通过。
九段:最高段位,在达到以上段位标准的同时,世界杯A组赛取得前三名成绩三次以上,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经北京市棋类协会段级位审查委员会考核通过。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 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 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 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围棋的历史
围棋是一个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
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帝尧很忧虑,散宜氏所生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十几岁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朋嚣讼斗狠,经常招惹祸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让人推着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荡来荡去,高兴地连饭也顾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亲的话也不听了。散宜氏对帝尧说:“尧啊,你只顾忙于处理百姓大事,儿子丹朱越来越不像话了,你也不管管,以后怎么能替你干大事呀!”帝尧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归善,必先稳其性,娱其心,教他学会几样本领才行。便对散宜氏说:“你让人把丹朱找回来,再让他带上弓箭到平山顶上去等我。”
这时丹朱正在汾河滩和一群人戏水,忽见父亲的几个卫士,不容分说,强拉扯着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里,对他说:“你父帝和母亲叫你来山上打猎,你可得给父母装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领我又没学会,咋打猎呢?丹朱看山上荆棘满坡,望天空白云朵朵,哪有什么兔子、飞鸟呢?这明明是父亲母亲难为自己!“哼,打猎我就是不学,看父母能把我怎么样!”卫士们好说歹劝,丹朱就是坐着动也不动。一伙人正吵嚷着,帝尧从山下被诗人搀扶着上来了,衣服也被挂破了。看到父帝气喘吁吁的样子,丹朱心里不免有些心软,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个喏:“父帝这把年纪要爬这么高的山,让儿上山打猎,不知从何说起?”帝尧擦了把汗,坐到一块石上,问:“不肖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岁了,还不走正道,猎也不会打,等着将来饿死吗?你看山下这么广阔的土地,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点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吗?”丹朱眨了眨眼晴,说:“兔子跑得快,鸟儿飞得高,这山上无兔子,天上无飞鸟,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听你的话,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儿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帝尧一听丹朱说出如此不思上进、无心治业的话,叹了一口气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学会了,用处也大着哩。”丹朱听父帝不叫他打猎,改学下石子棋,心里稍有转意,“下石子棋还不容易吗?坐下一会儿就学会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亲立即教他。帝尧说:“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东西,你只要肯学就行。”说着拾起箭来,蹲下身,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让卫士们捡来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给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讲解给丹朱。丹朱此时倒也听得进去,显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帝尧教子下棋还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在卫士们的催促下,父子们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脸,回到平阳都城。
此后一段时日,丹朱学棋很专心,也不到外边游逛,散宜氏心里踏实些。帝尧对散宜氏说:“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军队、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转意,明白了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却听信先前那帮人的坏话,觉得下棋太束缚人,一点自由也没有,还得费脑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终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诡计夺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场,怏怏而终。帝尧也十分伤心,把丹朱迁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还把帝位禅让给经过他三年严格考察认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学帝尧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今龙祠乡晋掌村西山便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今日,在亚洲的围棋人口有数千万人,在欧美国家也有不少人会下围棋。
围棋的规则十分简单,却拥有十分广大的空间可以落子,使得围棋变化多端,比中国象棋更为复杂。这就是围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盘围棋的时间没有规定,快则五分钟,慢则要几天,多数时候下一盘棋需要一到二个小时。
下围棋对人脑的智力开发很有帮助,可增强一个人的计算能力、记忆力、创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断能力,也能提高人对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围棋也会对小孩子起到积极作用,使他们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中国围棋的发展
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古人所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棋戏。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有着发展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思想意识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
【春秋、战国时期】
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回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秦、汉、三国时期】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三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但这类记载亦是寥如星辰,表明当时围棋的发展仍比较缓慢。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过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我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现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南、北朝时期】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现在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上述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围棋游艺技术的提高,为后来围棋游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向国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宋、元时期】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 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过柏龄、盛大有、吴瑞澄诸为最。尤其是过柏龄所著《四子谱》二卷,变化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 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风奇巧多变,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宁人,并同于少年成名,人称"海昌二妙"。据说在施襄夏30岁、范西屏31岁时,二人对弈于当湖,经过10局交战,胜负相当。"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五子棋的历史
五子棋起源中国,发展于日本,在日本和欧洲国家相当普及,如今在中国也逐渐有星火燎原之势.在07年,中国棋院承认中国五子棋棋手的职业身份!并在国庆期间在天津举办了全国第一届锦标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棋手参与了角逐.其实早在多年前,五子棋在京沪浙江福建地区已经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和研究底蕴,现已以其短、平、快的特点容易被群众接受并更利于人在闲暇之时对弈。五子棋的复杂度相对围棋似乎不是同个档次,其实不然,关于五子棋的计算和局面的穷尽远远未成熟,它是一种易学难精的棋种,配合规则可以变化万千,蕴涵了中国阴阳太极相克相生的深奥棋理,对人的大局观和计算力的挑战也远远让软件望尘莫及。五子棋的魅力在于它的一击必杀,从开局到终局都不允许双方的退让和松懈,因此戏剧性的局面经常出现在对局中。
五子棋段级位是经北京市棋类运动协会批准,北京市棋类运动协会五子棋委员会颁发专业等级证件。
段级位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在国内都是每一位棋手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所以段级位在任何一个五子棋成员国及地区的管理都是很严格的,虽然各国、各地区虽然认定方式不同,但是认定目的是一样的。
五子棋段级位认定办法是参考了国际连珠联盟段级位考评办法,并以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的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考查方式。
五子棋段级位认定办法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1、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比赛产生。
2、通过与专业棋手对弈、笔试取得。
3、通过国内、国际等级分取得。
4、对有突出贡献如连珠相关技术研究相关管理等,在段位审查委员会半数以上投票产生。
5、名誉段位。
段级位审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有:审查长1人,副审查长3人,常委10人,委员若干人。主要工作是对棋手的棋力、棋理研究、定式开发做评定,审查棋手是否符合其段位、级位。
段位和级位的划分:段位共分九个等级,最高是九段,以下分别是八段、七段、六段五段、四段、三段、二段、初段。级位共分10个等级,最高是1级、以下分别是2级、3级、4级、5级、6级、7级、8级、9级、10级。
五子棋段级位具体评定标准:
一、级位资格评定标准:
级位是对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人士的资质认定。
10级:专业开局的基本认识,如猜子、布局、三手交换、五手两打、基础禁手知识及二十四开局名称。
9级:了解专业对局的方式方法,子力的基础图形。
8级:在专业对局基础上有更深了解、对禁手的判断能力、各种阵法的了解、相应水平习题解答不少于10道。
7级:对五子棋历史及规则有初步了解,相应水平习题解答不少于20道,并有与专业5级以上棋手对弈三次以上的实战经验。
6级:有一定的对弈分析能力,对于VCF、VCT习题有一定解答能力,相应级别练习题解答不少于30道,并有与专业3级以上棋手对弈不少于五次的实战经验,至少参加过一次经有关部门审批的级位赛。
5级:在掌握以上各级位知识的同时,有更深的理解,有基础的自我研棋能力,与专业1级棋手对弈七次以上的实战经验,相应级别习题解答40道以上。
4级:对世界五子棋史、中国五子棋史有较大的了解,有初步的理论知识,与专业1级棋手对弈十次以上的实战经验,解析相应级别习题50道以上。
3级:解析相应水平习题60道以上,与专业初段对弈十五局以上,并获得棋力肯定,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高级位赛至少两次,对浦月、花月开局有初步认识。
2级:有较高的实战能力,解析相应习题80道以上,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地市级或相应级别赛获得前八名以上成绩,对浦月、花月开局有一定的了解。
1级:级位棋手中综合水平最高的专业化棋手,解析相应级别习题100道以上,对浦月、花月开局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地市级或相应级别赛获得前三名以上成绩。
二、段位资格评定标准:
是对棋手棋技战术水平高超的技术肯定,入段也是由普通爱好者成为专业棋手的明显转变。
初段:熟知浦月、花月开局,对其他开局有一定认识,相应水平习题解析200道以上,有很好的实战经验,对五子棋历史非常了解,并有简单制作习题能力,对于3级以下棋手实力判断能力,有简单外语基础,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市级或相应级别赛两次并取得前六名以上成绩。
二段:对于五手两打有一定的认之,除浦月、花月以外对其它一、两种开局也有很强的研究,有较强的实战、自我分析能力,相应水平习题解析300道以上,非常了解规则、等级分使用,并有一定的外语基础,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市级或相应级别赛事中取得前三名以上成绩。
三段:对于各种开局的基本定式、五手两打非常了解,有很强的实战对弈、实战分析、理论研究能力,有较好的外语语言能力,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地市级或相应比赛三次,全国级比赛前八名。
四段:有相当丰富的比赛经验,极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参与或独立出版过相关著作,发表过相关理论文章,有很好的外语水平,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全国级赛事上取得前七名成绩两次以上。
五段:有极强的实战能力、丰富的理论经验,对五手两打、各开局定式有很深的研究,高超的计算能力,至少发表过某一种开局学术著作一本以上,有良好的外语翻译能力,参加过经有关管理部门审批的全国赛B组中获得过冠军或A组前三名。
六段:合作翻译、独立发表五子棋著作三本以上,对各开局有极强的研究,至少对七个以上开局作过专门的学术研究,极高的实战能力及实战经验,有非常专业的外语知识,在全国A组赛或同等级赛事上至少两次获得亚军,洲际比赛前五名,世界杯赛B组前八名,经北京市棋类协会段级位审查委员会考核通过。
七段:五子棋技术及专业外语专家,独立发表多部相关专著,至少对12个以上开局做过专门的学术研究,在全国A组赛或同等级赛事上至少三次获得冠军,洲际比赛前三名,世界杯赛B组前五名或取得A组赛资格,经北京市棋类协会段级位审查委员会考核通过。
八段:对所有开局变化、五手两打、定式做了极详细的学术研究,发表过大量专著,洲际比赛冠军,世界杯赛B组前三名、A组赛前六名,经北京市棋类协会段级位审查委员会考核通过。
九段:最高段位,在达到以上段位标准的同时,世界杯A组赛取得前三名成绩三次以上,具有极强的影响力,经北京市棋类协会段级位审查委员会考核通过。
2014-05-16
展开全部
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人们往往通过对弈来参透一些人生的一些哲理,来提高自己的觉悟能力、思维能力和生活乐趣。
中国象棋的起源
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产生的年代不详。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文化名著的《楚辞. 招魂》中就有:“蔽象棋,有六博兮。”的词句。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象棋”这个名词,当然那时的象棋不是现在的象棋,王逸注《楚辞》云“博,着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了六博。据《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中记载:当时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可见象棋在当时已经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那时的棋,大概是一方为六子,叫“六博”。另据《说苑》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曾说“足下......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当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经很流行下棋了。
棋盘里的河界,又名“楚河汉界”。这个名称,可能是受到楚汉相争,韩信作象棋的传说的影响。传说无从考证,多半是后人附加的。
进入明、清两代,象棋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名手辈出,佳作如云。棋理棋势的研究更加深化,促进了象棋文化的发展。是古代象棋史上的黄金时期。
建国以后,象棋工作者们总结发扬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使象棋文化的更加绚丽多彩,真正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象棋的起源
中国象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棋戏,产生的年代不详。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文化名著的《楚辞. 招魂》中就有:“蔽象棋,有六博兮。”的词句。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象棋”这个名词,当然那时的象棋不是现在的象棋,王逸注《楚辞》云“博,着也,行六棋,故曰六博。”。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了六博。据《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中记载:当时齐地的居民安居乐业“斗鸡走狗,六博蹋鞠”。可见象棋在当时已经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那时的棋,大概是一方为六子,叫“六博”。另据《说苑》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曾说“足下......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当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经很流行下棋了。
棋盘里的河界,又名“楚河汉界”。这个名称,可能是受到楚汉相争,韩信作象棋的传说的影响。传说无从考证,多半是后人附加的。
进入明、清两代,象棋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名手辈出,佳作如云。棋理棋势的研究更加深化,促进了象棋文化的发展。是古代象棋史上的黄金时期。
建国以后,象棋工作者们总结发扬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使象棋文化的更加绚丽多彩,真正成为了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