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知识”有什么区别
展开全部
人们总把知识分子当作文化人来看待,我觉得不妥。知识分子是掌握了一定知识的人,实质是工匠,知识工匠而已。不要混淆了知识与文化的概念。文化与知识是相互联系有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前人的文化结果或者成就只能是后人的知识,后人掌握了并不意味着后人就拥有了文化,只能是掌握了知识。
什么叫文化?什么叫知识?什么叫知识分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的。文化,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知识,1、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2、指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份子-知识界;知识分子,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从概念看而这就是有相当的区别的。
现如今,文化一词被广泛的滥用了,酒文化、茶文化等等。文化一词似乎已经贬值到了一文不值的地步。不论什么事情仿佛一和文化挂上钩就瞬间高尚了、高雅了。如此说来妓女现象干脆也叫做妓女文化、艾滋病也理所当然的可以称之为性病文化的组成部分了。腐败也可以称之为腐败文化了。那样,我们是不是可以开设一些相关学科,大学里也相应设立什么酒文化系、妓女文化系、性病文化系、腐败文化系了?培养一些此类学科的硕士、博士。不过至今尚没听说中国、就是外国也没听说有开设此类学科的。现今的中国人一向崇尚与国际接轨,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恐怕是没有什么轨可接,不然以我们中国人的特性早就接上轨了
什么叫文化?什么叫知识?什么叫知识分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的。文化,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知识,1、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2、指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份子-知识界;知识分子,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从概念看而这就是有相当的区别的。
现如今,文化一词被广泛的滥用了,酒文化、茶文化等等。文化一词似乎已经贬值到了一文不值的地步。不论什么事情仿佛一和文化挂上钩就瞬间高尚了、高雅了。如此说来妓女现象干脆也叫做妓女文化、艾滋病也理所当然的可以称之为性病文化的组成部分了。腐败也可以称之为腐败文化了。那样,我们是不是可以开设一些相关学科,大学里也相应设立什么酒文化系、妓女文化系、性病文化系、腐败文化系了?培养一些此类学科的硕士、博士。不过至今尚没听说中国、就是外国也没听说有开设此类学科的。现今的中国人一向崇尚与国际接轨,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恐怕是没有什么轨可接,不然以我们中国人的特性早就接上轨了
展开全部
这有一文: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长期以来,人们经常互用“文化”和“知识”的概念甚至将其作为一个概念,只不过偶有侧重而已。但细究起来,“文化”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近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知识以物为本,文化以人为本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灵魂把握真理的“五个能力”。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一是“科学”,即从物质世界中探索而来又被实践证明了的永恒不变的必然规律,以及从应用研究中所获得的专业技术;二是把科学应用到劳动生产中获得的“技艺(技能)”;三是“明智”,即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犹如人们常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四是在重大罕见的、超乎寻常的关头能前瞻未来、顺应趋势的“智慧”;五是从终极意义来反思人生和社会后的“大彻大悟”。很显然,“科学”和“技艺”属于知识范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后三者则属于文化范畴,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直至终极追求。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从科学实验到应用研究所形成的知识,可以从学校或书本中获取。文化当然也需要学习,但更需要从民族历史、社会生活与人情世故中去感悟。尤其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从“修”到“悟”的历练过程。要读懂中国文化,需要有一个在漫长社会生活实践与复杂人情世故中去感悟的过程。仅仅依靠书本学习,很难领会文化的真谛。
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就各类专业知识而言,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用,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同类知识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都具有相通性。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却具有不同文化范式和文化基因。它常常刻在人们骨子里,流淌在人们血液中,内化为潜意识进而转化为特定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彰显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文化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就我国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学习其他民族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借鉴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但绝不能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知识需要以文化来统领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而当人们不知疲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人生最终是为了什么、人类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
当前,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几乎已进入全程被其绑架的状态。如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描述的那样,现代人都生活在技术的座驾上,技术几乎绑架了人曾经习惯于思想的大脑。比如,今天的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已经达到须臾难离的程度,互联网也确实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人们内心世界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和强大,反而经常会迷失方向。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文化需要用知识来开辟新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哲学,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决定了文化具有惰性与惯性。强调知识应以文化来统领,并不是要厚文化而轻知识。事实上,文化表现为历史经验的沉淀,知识表现为永不停息的开新,知识的创造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文而不明”、文化被无知所蒙蔽的现象不乏其例。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文化观念,但由于缺乏知识,无力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因此许多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荒诞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不断增加,对“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推动“人”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发展。可见,文化的历史惰性需要随着知识的更新而与时俱进,文化中的混沌观念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觉醒,文化中的主观臆想也应随着新的科学认知而走出自身的误区。我们常说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其糟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据知识的更新祛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
当今时代,虽然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科技进步依然是日新月异,尤其对物质本质、宇宙本源、生命本性等的探索不断深入,甚至有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相关科学成果不断涌现,人类认识的疆域在不断拓展,知识在不断增加。这些新知识的增加不可避免将对人类的文化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把知识与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长期以来,人们经常互用“文化”和“知识”的概念甚至将其作为一个概念,只不过偶有侧重而已。但细究起来,“文化”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近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知识以物为本,文化以人为本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阐述了灵魂把握真理的“五个能力”。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一是“科学”,即从物质世界中探索而来又被实践证明了的永恒不变的必然规律,以及从应用研究中所获得的专业技术;二是把科学应用到劳动生产中获得的“技艺(技能)”;三是“明智”,即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犹如人们常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四是在重大罕见的、超乎寻常的关头能前瞻未来、顺应趋势的“智慧”;五是从终极意义来反思人生和社会后的“大彻大悟”。很显然,“科学”和“技艺”属于知识范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后三者则属于文化范畴,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直至终极追求。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从科学实验到应用研究所形成的知识,可以从学校或书本中获取。文化当然也需要学习,但更需要从民族历史、社会生活与人情世故中去感悟。尤其是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从“修”到“悟”的历练过程。要读懂中国文化,需要有一个在漫长社会生活实践与复杂人情世故中去感悟的过程。仅仅依靠书本学习,很难领会文化的真谛。
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就各类专业知识而言,它可以在世界范围内通行通用,无论哪个民族,无论使用何种语言,同类知识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都具有相通性。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却具有不同文化范式和文化基因。它常常刻在人们骨子里,流淌在人们血液中,内化为潜意识进而转化为特定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彰显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文化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就我国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学习其他民族所积累的知识,也可以借鉴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化,但绝不能照搬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知识需要以文化来统领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而当人们不知疲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人生最终是为了什么、人类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的心灵?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
当前,知识经济发展带来的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与网络化,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几乎已进入全程被其绑架的状态。如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描述的那样,现代人都生活在技术的座驾上,技术几乎绑架了人曾经习惯于思想的大脑。比如,今天的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已经达到须臾难离的程度,互联网也确实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但人们内心世界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和强大,反而经常会迷失方向。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文化需要用知识来开辟新途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哲学,是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决定了文化具有惰性与惯性。强调知识应以文化来统领,并不是要厚文化而轻知识。事实上,文化表现为历史经验的沉淀,知识表现为永不停息的开新,知识的创造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文而不明”、文化被无知所蒙蔽的现象不乏其例。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文化观念,但由于缺乏知识,无力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因此许多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荒诞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不断增加,对“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推动“人”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发展。可见,文化的历史惰性需要随着知识的更新而与时俱进,文化中的混沌观念需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觉醒,文化中的主观臆想也应随着新的科学认知而走出自身的误区。我们常说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其糟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依据知识的更新祛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
当今时代,虽然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科技进步依然是日新月异,尤其对物质本质、宇宙本源、生命本性等的探索不断深入,甚至有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相关科学成果不断涌现,人类认识的疆域在不断拓展,知识在不断增加。这些新知识的增加不可避免将对人类的文化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对此,我们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把知识与文化融会贯通起来,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文化是精神素养,知识是技能素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文化和知识是“道”和“术”的区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