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材料解析题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展开全部
原文在这里
综观近年的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千变万化,但命题者的目的始终握住一个宗旨,就是着重考查考生在《考试大纲》中对材料处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三条能力要求成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那么,我该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呢? 1、带着设问读懂、读透材料
第一、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泛读,浏览,了解大意,就是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泛读要具备语文课里的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第二遍细读、精读,注意材料里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信息,比如每一段材料的出处,这个材料是从哪本书里摘出来的,这个信息要注意,往往给我们起一个提示的作用。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有带解释的字词千万要好好把握,往往是解题答题的突破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可以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处理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主、谓、宾语,再找定、状、补语等)达到明确中心意思的目的。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第二、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应给予重视。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其次是准确识别材料中对历史的叙述、描述的和对历史的看法、评价之间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对历史的叙述、描述是表达客观历史事实本身;对历史的看法、评价是表述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态度。二者在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材料解析题其信息的获取,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本文,而且其编者的按语、材料的出处、时间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注意从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第四、理清材料与课本关系。材料解析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后,要将材料的基本信息点与教材的基本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这就是解析材料题过程中的“知识迁移”.一般来讲,结合材料,结合教材的知识,两者要注重,还要注意题目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就让你依据材料,就不用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知识,如果不是的话,就是说这个题目的答案可以从材料里提取出来,同时要结合课文当中的观点、认识或者是看法。
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迁移课本知识来回答设问时,还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二是被迁移的知识除了历史知识之外,还包括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等,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通过“知识迁移”,实际上是为最后总结答案勾勒框架模型。细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当命题者将分散各处的历史语段和图表资料陆续摘出,并加以有机组合,辅以各种设问时,这样形成的新材料、新情境加深了阅读的难度,但答案隐含于材料及所学知识中。所以,在细读设问后,考生要带着设问精审材料,把握材料内涵,按图索骥,找出有效信息。
1.审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时间是历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注意时间信息就能把材料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加以分析。材料题中时间信息散见于材料的各个角落,或于材料文字间明确提示,或隐于表述时间及材料出处。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圈出时间,并联系已有的历史阶段概念,明确是否属于同一时期,进而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
2.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或材料出处。不同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因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属性,有利于考生通过材料的文字表象分析出真实含义。
3.审材料中文字的层次性:材料题信息量大,阅读时要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各段材料的侧重点。
4.审材料的“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一过程也就是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在获取了“有效信息”以后,我们还必须将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与客观历史的真实、材料反映的观点主张和历史发展规律与唯物史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等,从而判断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实的真伪、观点主张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有悖历史发展规律等。
综观近年的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千变万化,但命题者的目的始终握住一个宗旨,就是着重考查考生在《考试大纲》中对材料处理三方面的能力要求:一是“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这三条能力要求成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那么,我该如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呢? 1、带着设问读懂、读透材料
第一、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泛读,浏览,了解大意,就是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泛读要具备语文课里的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注意各段材料的联系,读出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第二遍细读、精读,注意材料里提供的每一个重要的信息,比如每一段材料的出处,这个材料是从哪本书里摘出来的,这个信息要注意,往往给我们起一个提示的作用。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古代史的材料多为文言文,须像语文课上分析古文一样,进行字斟句酌,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有带解释的字词千万要好好把握,往往是解题答题的突破口。世界史的材料多为外来的翻译文,有的句子很长,很难读懂,可以按语文课中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处理找出句子的主干部分(主、谓、宾语,再找定、状、补语等)达到明确中心意思的目的。正确阅读理解材料虽然与语文阅读水平有关,但在阅读理解时必须具有历史意识,运用历史观点,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站在历史知识体系的高度进行阅读.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第二、除读懂材料正文外,还要特别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应给予重视。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肯定有用。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其次是准确识别材料中对历史的叙述、描述的和对历史的看法、评价之间的不同,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对历史的叙述、描述是表达客观历史事实本身;对历史的看法、评价是表述作者对自己的一种态度。二者在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材料解析题其信息的获取,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本文,而且其编者的按语、材料的出处、时间都是解答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注意从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第四、理清材料与课本关系。材料解析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观点后,要将材料的基本信息点与教材的基本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这就是解析材料题过程中的“知识迁移”.一般来讲,结合材料,结合教材的知识,两者要注重,还要注意题目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就让你依据材料,就不用过多地考虑教材的知识,如果不是的话,就是说这个题目的答案可以从材料里提取出来,同时要结合课文当中的观点、认识或者是看法。
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在迁移课本知识来回答设问时,还要对所结合的教材内容进行辨别取舍、择其要端,切忌照搬照抄,不分主次。二是被迁移的知识除了历史知识之外,还包括有关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基本原理等,注重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联系。通过“知识迁移”,实际上是为最后总结答案勾勒框架模型。细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当命题者将分散各处的历史语段和图表资料陆续摘出,并加以有机组合,辅以各种设问时,这样形成的新材料、新情境加深了阅读的难度,但答案隐含于材料及所学知识中。所以,在细读设问后,考生要带着设问精审材料,把握材料内涵,按图索骥,找出有效信息。
1.审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时间是历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志,注意时间信息就能把材料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加以分析。材料题中时间信息散见于材料的各个角落,或于材料文字间明确提示,或隐于表述时间及材料出处。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圈出时间,并联系已有的历史阶段概念,明确是否属于同一时期,进而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
2.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本质或材料出处。不同的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因而把握材料中人物的阶级属性,有利于考生通过材料的文字表象分析出真实含义。
3.审材料中文字的层次性:材料题信息量大,阅读时要借助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和句号)及关键性的连词(“因为”“但是”等)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关注总结性的词句,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各段材料的侧重点。
4.审材料的“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一过程也就是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在获取了“有效信息”以后,我们还必须将材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与客观历史的真实、材料反映的观点主张和历史发展规律与唯物史观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等,从而判断材料中所反映的史实的真伪、观点主张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有悖历史发展规律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