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

 我来答
沙湃泰绮云
2020-04-24 · TA获得超过387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72
采纳率:25%
帮助的人:173万
展开全部
佛教的“空”,是社会中最被误解的对象,不懂或略懂佛教的许多人把“空”看作是空无所有、虚无消极、或视为万念惧灰的逃避态度。
1、缘起性空
佛教认为,现象不是本体,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大乘般若宗的核心思想为
“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缘起性空是讲世间所有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这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永恒的“物自体”。随境迁流、变化无常、无论物理现象(比如原子、原子核、物质、动植物、山河大地、太阳、星云等整个宇宙),还是我们人的心理现象(比如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兴趣、需要、动机、情感、人生观等)及生理现象(比如生、老、病、死等)都是变化无常,是暂有、不实在、假有的,故说是“空”
。真所谓缘生则有,缘灭则灭,没有其各自独立的体性。它们共同的体性为“空”,即“空”性。
2、真空妙有
真空妙有是讲由这个“空”性生出宇宙万有。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龙树在他的代表作《中论》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之观四谛品)释意:世间所有由因缘所生的东西,我说它们的本质都为“空”,这也是我对那个真实所取的一个假名,大家不要理解它为“空无所有”了。
佛教认为“空”不是“断灭”,不是空无所有,不是虚无消极。而是要人放下成见、偏见,放下执著(钻牛角尖、固执),放下对别人的谴责,放下憎恨与不满,放下贪婪、嗔怒、痴迷等。从而让心灵获得自由、宁静、平和。也就是消除(空掉)种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因素,减少(空掉)大脑的内噪音,使大脑处于放松宁静的良好功能状态。佛教认为,只有不固着名利的人,才能有正确的知见、正直的语言及端正的品行;只有不执著成见、偏见的人,才能有正确地判断、理智明睿地思考;只有不眷念权势的人,才能以公心为社会作出番贡献。这就是佛教“真空妙有”的生活智慧。
现代心理学的涤心疗法、宣泄疗法、无住疗法等,其作用:一是把内心中的烦恼、忧愁、悲痛、愤怒、敌视、仇恨、妒忌、猜疑等心理毒素清除掉。二是理智地淡忘人生中的坎坷和不幸、淡忘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淡忘名利得失和荣辱毁誉等,使自己的心理世界一片晴空万里,祥和宁静。
这正是佛教“空性”智慧思想的体现。佛教“空”的智慧思想,还体现于中国传统养生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即内心清静安宁;“虚无”即善于排除种种杂念。这样则使心神安定不乱,心神主导五脏六腑机能活动的功能正常,真气因而调顺,疾病便无从发生。
3、何为空
(1、)
空生万物
佛教认为,“空”是“般若”的本质、它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
;不属于“净”,也不属于“不净”。它是形而上的,是智慧的本体。所有的知识、概念、逻辑、推理、判断和理性,乃至伦理道德及一切佛法都是“般若”的妙用.所以“般若”性空而生万法。
龙树菩萨又说了: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中论之观如来品)释意:因为有了这个“空”,所以才生出世间万有;如果没有这个“空”,则不会有这万事万物。
这个“空”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了让人更好地理解它,龙树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中论之观因缘品)
释意:这个“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可见,龙树的核心思想是讲这个“空”性。
(2、)空的本质
唯识宗则解答了众人的疑惑,从根本上揭示了这个“空”性的本质。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识”。
到这里很多问题就好解释了。什么是“真空妙有”?宇宙的本质是“识”,由“识”生出一切。
唯识宗的代表人物为无着、世亲。其以《解深密经》、《瑜珈师地论》等作为理论依据来表述宇宙间万有事物的原理:世间万有的终极本源为“阿赖耶识”,亦名“阿陀那识”,由阿赖耶识生出末那识,以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见《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第三)。由这八识生出诸多有形的事物。
阿赖耶识,它身为因果的一个依止处,它保存业力、释放果报的过程当中,被第七意识产生的自我意识给执取,这个就是所谓的阿赖耶。
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警告所有的修净土者:不要一天到晚想着你的善业!
你想:我造很多善业。每想一次,便增长你一次三界轮回的力量。
正如「摄藏此识为自我故」,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摄藏很多的善业,以后也是由这个我去得果报。
你一定要把你的善业:诶!我没有造善业。把所有的善业,回向净土,我不可得,要把你的善业升华。
修善业本身没有错,问题是:你不要一直认为有一个我在造善业。这样子的话,对于你临终正念是障道。因为你每一次这样的思考,都产生一个反方向的力量,就是在三界得果报的力量。
所以蕅益大师在《楞严文句》上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阿赖耶识它本身是生死的根本,我们本来就应该修我空观、法空观,来对治阿赖耶、来破坏阿赖耶,结果你把阿赖耶当作自我意识,「无量劫来生死本」,结果「痴人认作本来人」。
唯识宗与般若宗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由指出“空”性到最终揭示这个“空”性的本质。它们两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体系,那就是“中观”。
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谈到空的问题,很多人会想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源于此经,乃般若宗之精华。
(1、)
色即是空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
(2、)
空即是色
指人间之物质、身体本系空无实体,而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故称空即是色;四大若离散,则复归空无,故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析色见空,而系体达色之当体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断灭,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为有,故必不异于有,以空即是有,而说空即是色。指真空不异于色法,空的当体即是色。
有很多人把空有当成了一种修行借口,给自己作挡箭牌。但自己要造业时大大谈空,认为佛教本是空无何必执着。但自己要贪婪时大大谈有,认为只有从有才可以达到空。有一些人追求空,耽静反为静缚,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把空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社会有种解释,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形容一个家庭,男人不安本分,外面有外遇到头来空欢喜一场;女人不贤惠持家,男人就会到外面寻找第三者。一个好的家庭需要男人的安分和女人的贤惠。
另外谈起空,还有大家经常听到的四大皆空、三轮体空等。
——惟俊法师
帐号已注销
2020-07-14 · TA获得超过216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92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76.7万
展开全部
事物存在是各种条件促合而成的,是不停的发展变化的,是无常的,是暂时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古龙智纲089
2020-04-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994
展开全部
心中空,便是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吉祥安康呢
2020-04-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590
展开全部
心无杂念,所谓的放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