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地层特征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2.2.1.1 下奥陶统
早奥陶世南华北盆地主要沉积台地潮坪—局限台地相的碳酸盐岩,在河南省主要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两个沉积地层单元,在安徽地区主要为韩家组一个沉积地层单元。
(1)冶里组
主要为灰及灰黄色厚层含燧石条带细晶白云岩,难于风化,常突出地表,地貌特征明显。其底部以含燧石条带白云岩出现作为与上寒武统凤山组的分界,顶界以含燧石团块白云岩出现作为与亮甲山组分界。该组主要出露于三门峡、博爱、商丘淮北一线以北地区。产牙形石Scolopodus restrictus,Teridontus gracilis,见于河南平泉、渤海海域、天津大港、辽宁本溪下寒武统冶里组,也与河南扬子地层区淅川白龙庙组可对比,国外也可与北美威斯康星州Shakopee组、西伯利亚地台Chunstage层位对比。
(2)亮甲山组
本组下部为灰、灰白色厚层含燧石团块白云岩,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含灰质泥晶白云岩。所含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An是华北亮甲山组上部的带化石,见于河北唐山、平泉、辽宁本溪及山西中阳等地亮甲山组。Scolopodusrex huolianzhaiensis是亮甲山组的主要分子,见于辽宁本溪、河北唐山、平泉及山东等地亮甲山组,国外见于朝鲜南部莫洞组下部。可见,南华北地区亮甲山组与整个华北地台亮甲山组层位一致。本组分布范围较窄,主要分布于三门峡、焦作、新乡、商丘、宿州一线以北。厚度较薄,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一般在30m左右,自南往北逐渐加厚。
(3)韩家组
安徽宿县夹沟韩家组下段为灰黄色中厚层白云岩及紫灰色含泥质白云岩,厚12m,含牙形石Oneotodus nakamurai Nogami,Cordylodus proavus Muller及腕足类Linguella sp.。上段为灰黄色中薄层硅质条带白云岩夹竹叶状白云岩,厚8m。含头足类Cyrtovaginocerassp.,Oderoceras sp.,Kaipingoceras sp.,与山东纸坊庄组中段及河北、东北南部的亮甲山组相当。
(4)贾汪组
层位稳定分布较广。在宿县韩家剖面,其岩性变化不大,为紫、黄绿色页岩与含泥质白云质灰岩互层,仅淮南地区白云质略高。淮北地区厚4~19m,淮南地区厚4~34m。因受早加里东运动影响,本组在大部分地段假整合覆于韩家组或寒武系之上。
2.2.1.2 中奥陶统(图2.14)
(1)下马家沟组
下马家沟组主要分布于三门峡、禹县、确山一线以北地区。主要岩性为细晶、微晶、泥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该组在安徽淮南等地称为萧县组,主要为灰色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其底部普遍见有微层理发育的角砾状灰岩,顶部以黄色中薄层页状泥质灰岩与下马家沟组分界,厚157~250m。
一段主要为灰黄色薄层粉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黄绿色页岩,底部常有一层砂砾岩覆于寒武系或下奥陶统之上。该段层位稳定,分布广泛,是良好的划分标志。在豫西厚11.73~33m,在淮北厚4~19m,淮南厚4~34m。自北向南白云质增加,为海岸氧化—弱氧化环境、局限台地相砂泥坪沉积。
二段为中厚层灰岩夹白云质灰岩、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和含硅质结核灰岩。下部常具有一层灰色厚层角砾状灰岩,是与一段分界的良好的标志。该段在禹州方山、新密市石板岗、巩义市涉村以北及两淮地区发育完整。在巩义市涉村厚41.3~101m,在萧县老虎山厚108.61m,萧县小家峪厚80.3m,淮北市滂汪厚67.52m,宿县武家厚107.39m,宿县韩家厚107.61m,淮南市洞山厚112.53m。
三段主要分布在新安县庙上—巩义市大凹岩—新密市崔庙以北地区和两淮地区。在豫西地区主要为灰黑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花斑状白云岩。厚55.6~148m。
在萧县老虎山厚68.11m,淮北发电厂厚65.17m,萧县尤庄厚153.84m,宿线夹沟厚142.70m,淮南市老龙眼水库厚24.51m,淮南市洞山厚100.74m。整个下马家沟组在渑池县雷雁坡厚14.1m,禹县方山厚16.5m,密县石板岗厚79.1m,新安西沃厚95.2m,巩县小关厚106.7m,济源莲东厚128.2m。在太康—周口地区,太参1井厚度大于102m,太参2井厚148.5m,太参3井厚138.5m,周参7井厚107m,可见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厚。在两淮及霍丘地区,该组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变厚,萧县老虎山厚度大于185.59m,萧县小家峪厚170.39m,萧县龙庄厚249.22m,宿县韩家夹沟厚264.42m,淮南市洞山厚217.03m,定远县将军山仅一段和二段厚度就大于258.59m。
(2)上马家沟组
上马家沟组主要出露于新安西沃、巩县小关、确山一线以北及两淮地区。一段主要为灰黄色薄层微晶白云岩夹中层含白云质灰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二段主要为深灰色厚层花斑状泥晶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三段为浅灰色、浅黄色中薄层灰质白云岩、白云岩与深灰色厚层泥晶灰岩互层。
在豫西地区,本组在巩县小关厚70.5m、新安西沃厚168.9m、沁阳云台山厚191m。由西南向东北加厚。在太康—周口地区,新太参1井厚243m,太参2井厚225m,太参3井厚236.5m,周参7井厚258m,周参8井厚224.5m,厚度变化极小。在两淮地区,萧县老虎山厚241.57m,萧县小家峪厚241.12m,淮北市发电厂厚180.85m,濉溪县大山头厚258.58m,淮南市老龙眼水库厚72.24m,淮南市洞山厚156.78m。由淮南向淮北厚度逐渐增大。
南华北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内古岩溶研究
2.2.1.3 上奥陶统
峰峰组由角砾状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含膏假晶白云质灰岩组成。主要分布于博爱以北地区,厚度变化较大,从几米到几百米,在南华北其他地区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