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来历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在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白天比黑夜长。“清明”是天清地明的意思,此时大地柳暗花明,万物生长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把它作为节日,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寒食节与清明节的日子接近,后来人们把两者合二为一。这一天,人们不生烟火,只吃冷的食物。
为什么不能生火?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的一场大火。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仇人迫害,在幼年时期就被迫流亡他国。有一天重耳又饿又累,跟随他的大臣们找不到一点儿吃的东西,眼看重耳就要饿晕了。情急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人,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给重耳喝。在外逃亡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对当时陪他一起流亡在外的大臣们一一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毫不怨恨,带着老母亲去了绵山。
在外逃亡19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对当时陪他一起流亡在外的大臣们一一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毫不怨恨,带着老母亲去了绵山。后来有人替介子推鸣不平,提醒晋文公。晋文公自责万分,带上大臣们去绵山,想请介子推回朝。绵山树林茂密,晋文公不论派出多少人寻找,都没有找到介子推母子。就在晋文公一筹莫展之时,有人建议放火烧山,到时候介子推无处藏身,肯定就出来了。
晋文公按照这个办法做了,可直到烧尽树林,也不见有人从山里出来。最终,人们在一棵老柳树下找到了被烧死的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人们在介子推用自己脊背堵住的柳树洞里找到了一封血书,介子推在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懊悔不已。安葬了介子推母子之后,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此日不可生火,以表示对介子推的哀思。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再次来到绵山祭奠介子推。他发现曾经烧焦的老柳树又发出了新芽,于是将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后的一天定为清明节。
之后,寒食节和清明节渐渐融合。在重耳赋予它的纪念介子推、向往清明廉洁的含义上,清明超出了节气的意义,又逐步演变成扫墓祭祀、踏青郊游、荡秋千的节日了。
清明节的习俗
1.踏青
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一目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2.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吃五彩蛋
清明节吃五彩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清明节时期吃五彩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五彩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4.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至唐代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山东省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
5.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总之,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它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清明节的起源和发展可以看出,我们的习俗和节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终融合而成的,应该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去研究这些传统节日,这样能更深地挖掘出其背后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