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脑,简单地说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一旦开始恋爱就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放在恋人身上,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维护好这段关系,失恋就像失去了全世界,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但观念不同但并不强势的人,非原则性问题能够尊重理解,找到求同存异的智慧,此类人选择面较为广泛,能够与“互补”(存在观念差异)的人和谐相处。
而强势的人,喜欢以己度人包容性差,当面对不同理念的时候即使出自内心为他人考虑,也是用自己的思维,难以得到别人认可,会产生矛盾,久而久之难以共存。
表现行为:
1:不骄不躁,宁可单身,绝不凑合,绝对的宁缺毋滥。
2:拿得起放得下。
3:不轻易确定关系,但步入婚姻后普遍幸福度较高。
此类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很难受旁人左右,在世人眼中,他们未必是成功的,但是普遍心态好,无论顺境逆境皆能泰然处之,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此类人群包容度较高,与人相处让人舒服,尊重不同的观念。
而各阶段间不存在必然递进性,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所有阶段!
本人拙见,所谓门当户对、合适是有近似的价值观,所以问题较少,易于磨合,即便包容性不强也能过的幸福。(相似环境下成长的人可能性更高,也不绝对,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恋爱脑,网络流行词,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那些一恋爱就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爱情和恋人身上的人,我们就可以形容ta有一个“恋爱脑”。
恋爱脑具体表现情况体现于:恋爱时愿意付出一些不菲的代价去换取对方的满足、陪伴等等,如放弃某个工作机会去陪对方等行为,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方(比如为了对方好宁愿做出很大的让步)的行为,并且不是一两次出现而是经常会有如此的想法,即可准确定义为“恋爱脑”。多见于恋爱付出型人格。
“恋爱脑”们往往很敏感,成长环境中缺乏安全感。
脑成像
在恋爱的时候大脑至少有两个区域将变得更加活跃,这些都是病灶传媒脑岛,其中大脑有关联的本能,和前扣带皮层的一部分,这与愉悦的感觉有关 。
在2000年的时候,一项研究以森马泽基和伦敦大学学院的安德烈亚斯·巴特尔斯为首的得出的结论是:大脑的至少两个区域在爱时变得更加活跃。这些都是焦点媒体岛,使大脑关联其本能,和一部分前扣带皮层,这与兴奋的心情有关。
母系和爱情
人脑中有个“爱情环”,能够控制爱情。这个“爱情环”由4小块区域形成。这些区域分别被专家们称做:“腹侧被盖区”(缩写:腹侧盖区、外语缩写:VTA)、伏隔核、腹侧苍白球和中缝核。
研究发现爱情在脑内的化学活动和吸毒上瘾一样。分手不久的人脑部扫描显示,伏隔核区域有额外活动。爱因斯坦医学院神经学专家露西·布朗说,这一现象代表渴望,“与对毒品的渴望类似”。
科学家在相恋20年仍爱意不减的人群中进行这项实验,发现除了腹侧被盖区,腹侧苍白球和中缝核区域也变亮。菲舍尔说,腹侧苍白球主管爱慕情感和减压激素,中缝核负责释放5-羟色胺,这种物质“让人心情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