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为什么不选择乘胜追击呢?
司马懿当时统领十五万大军追到城下,且已连克三座城池,可谓兵强马壮气势如虹。诸葛亮只有两千五百个士兵,而且还都是老弱病残,无论如何也是抵挡不住的,这其实就是一步险棋,诸葛亮也没有把握,只能是孤注一掷了。
其实细品不难发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刘备的遗愿,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而魏国派出的挂帅之人乃司马懿,自此便有了诸葛孔明与司马仲达一生争斗的局面。他们同处于汉末三国时期,但就是因为是汉末,所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以及汉室正统的观念等,就决定了一方注定被唾骂的结局。而司马懿正好站在了被唾骂的那一方。最终司马懿用长寿取得了现世的胜利,而流芳百世的诸葛亮却在后世胜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的名气更大呢?
历史上没有空城计,当时司马懿坐镇南阳警戒荆州孙权大军,没有专机接送赶不上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的对手是曹真、张颌等人, 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带着部分陇西老百姓返回汉中,根本没与司马懿见面。
人都有一个惯性定律,也习惯用惯性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看人看一惯之作风来分析其异常之举动。面对空城的司马懿就是如此,他用惯性思维分析诸葛亮的这一举动。
诸葛亮生平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如今却城门大开,很明显不符合常规,违背了惯性定律。
这个问题从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角度分析。
一,诸葛亮方面。诸葛亮的社会评价(或者说人设)是“素来谨慎,长于治军”,平时不用险计,这是他给世人的印象。
当一个名人爆出人设崩塌的第一时间,大家都会先怀疑和讨论,不敢下定论,坐等吃瓜,对吧?更何况一国丞相。
二,司马懿方面,也是关键重点。司马懿野心大,为人非常鸡贼,他所考虑的,可不是为大魏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