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区》:外星人落难地球被虐待?却折射了人类身份认同的困境,为什么?
科幻电影《第九区》由新人尼尔·布隆·坎执导,好莱坞明星导演彼得·杰克逊监制,彼得·杰克逊曾执导过《指环王》、《金刚》等大片。它讲述了在地球上堕落并遭受种族隔离的外星人的故事。
整部电影有两条线索,即主人公的蜕变过程和外星人的归途。身份是连接这两条线索的故事核心。
身份是一个人社会活动的基础。一个人一旦向别人表达了意义,或者解释了别人表达的东西,他就不得不把自己表现为一个对应的身份。
现实而具体地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民族,都需要知道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才能决定自己的去向,即决定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这就是人的自我认同问题。
当一个个体无法认同自己的身份时,就会产生认知上的不和谐。
有些身份是可以被主观因素改变的,比如职业身份、朋友身份、语言身份等。改变这些身份可以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
有些身份是无法改变的,比如性别身份,民族身份,种族身份等等。,从而导致身份困境,甚至有可能发展成危机。
对9区所描述的身份困境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电影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和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群体认同的身份困境
影片背景是一群外星人逃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在地球上避难。
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了观众:
剧中人手持摄像机拍照,采访相关专家和群众,不断穿插新闻画面和监控摄像画面,仿佛这不是电影,而是纪录片。
这种形式一方面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也营造了强烈的真实感。导演的意图不言而喻:虽然是科幻片,但却是人类世界的真实写照。
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甚至在采访中说:
“在我看来,没有约翰内斯堡就没有这样的电影。...我认为约翰内斯堡代表未来。”
用虚构的故事反映真实的人类世界是理解电影的关键。
影片中,人类虽然收留了这些外星人,但却隔离了他们的居住地,里面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
城市里的公共设施也分人类和外星人,人类场合不允许外星人。
通过这个情节,揭示了导演在南非设定背景的深层含义。
南非是世界上种族隔离制度最长的国家。影片中人类对外星人的隔离制度和半个世纪以来南非有色人种的隔离制度一模一样,甚至口号的文字也一样。
影片中的异族隔离区被称为“第9区”,1966年,南非政府建立了一个种族隔离区,称为“第6区”。
这里电影的寓意不言而喻。
导演把外星人的长相设定的很丑,但是对外星难民的社会描述的很详细。虽然饮食习惯不同,但吃喝拉撒路每天都在这里表演,甚至互相学习后设定语言进行交流。看起来外表是人类和外星人唯一的区别,但本质是一样的。
导演的安排挺有意义的。
人类称外星人为“大虾”,就像种族隔离时期对黑人或黄种人的称谓一样,是源于外表缺乏同一性的蔑称。
电影中人类对外星人的排斥和现实世界中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排斥本质上是一样的:
由于表象和浅层次的差异,我们忽略了实质性和深层次的共性。
那么,被孤立、被歧视的外星人对自己的身份了解多少呢?
有趣的是,影片回避了这个问题,却改变了写作风格,落在了当地黑人身上。
外星人居住的腾格里萨区是南非最具代表性的黑人区之一,对这个地方的选择可谓用心良苦。
影片中,这里的环境粗糙肮脏,长期受尼日利亚黑帮控制,几乎是一个无政府区。
在电影中,一位社会学家说:
“哪里有贫民窟,哪里就有犯罪,9区也不例外。那里的尼日利亚人诡计多端...他们以很高的价格向外星人出售猫粮。更别说种族间卖淫,他们还向外国人出售武器。”
在导演的镜头下,9区是人类社会阴暗面的缩影。
即使外星人处于弱势,人类还是要驱逐他们。为了赶走外星人,居民们连续三晚闹事。
刚从隔离状态中释放出来的黑人反过来驱逐和他们有某种程度相同苦难的外星人,这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情节。
导演借这个情节问了一个问题:
黑人对种族隔离制度本身是什么态度?
在外星人出现之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
在南非,在全世界,几个世纪以来,黑人一直为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而斗争。
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他著名的演讲中说: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同时,南非黑人运动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比如电影《不可战胜:纳尔逊·曼德拉与改变世界的游戏》,讲述了南非杰出的黑人领袖曼德拉的故事。
然而,布隆·坎普通过电影《第九区》揭示了一个也许是残酷的事实:
对于黑人来说,他们不是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本身,而是反对利用这个制度来孤立自己。
当新的外星人出现在这个地球上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种族隔离的立场。
在种族隔离时代,黑人真心希望与白人平等,不分彼此,或者为了种族平等而过度仇视白人,甚至通过影片中的暴乱维持与外星人的不平等,深刻揭示了黑人群体认同的身份困境。
个人认同的认同危机
影片主人公维库斯·范德莫尔(Vickus Vandermore)是一名白人官员,负责“拆除”外星人定居点。
作为这个强大种族中的精英,维克斯自然属于更高的社会阶层。
作为男主角,他没有好莱坞大片中典型的英雄形象,相反,他似乎有点冷酷无情。
当他带领其他工作人员执行强拆任务时,发现了一个外星胚胎聚集地。他毫不留情地放火烧它,激动地对着拍摄的摄像机说:“听起来像爆米花。”
当有传言说他和外星人有长期行为时,他在电话里对妻子大喊:“我绝不会也不可能和那个怪物有任何形式的性行为和性冲动。”
毫无疑问,他对外星人的态度不仅完全没有同情心,甚至有根深蒂固的厌恶。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他和外星人之间并没有个人恩怨,所以这种厌恶无疑来自于他作为地球人,尤其是作为白人的种族优越感。作为极端认同感在维克斯身上的体现,这种优越感把它的排他性发挥到了极致。
在影片中随处可见,这种排他性不仅是个体的,更是人类在影片中的共同心理,甚至形成舆论压力。
维克斯被尼日利亚黑人取笑,因为他被媒体诬陷与外星人发生性关系。他的同事朋友也说这种行为“极其恶心”。
同样,在美国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一个白人妇女得到了一个黑人男子的帮助,但她害怕被周围的人嘲笑而“和黑人交朋友”,这反过来又诬告帮助过她的黑人对她施暴。
只有与不同种族的接触才会被同类排斥,这体现了人类强烈的种族排斥程度。
命运给维克斯开了一个戏剧性的玩笑:他不幸意外被喷洒了外星生化物质,基因和外貌开始向外星人方向变异。
现实是冷酷无情的。他被送到医学实验室准备活体解剖。是他的老板和岳父做的这个决定。
导演设定的情节很容易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
“一天早上,格里格·萨姆沙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成为甲虫后,格里格被家人无情抛弃,尽管他依然善良忠诚,对家人充满爱。
如果格里格变成一只可爱的小猫和一只漂亮的孔雀,也许他的命运会完全不同,但他会变成一只丑陋的甲虫。
这也是维克斯的悲剧。在地球人眼里,外星人的样子极其丑陋恶心。
但是外星人真的丑吗?显然不在自己眼里!
美国科幻剧《星际迷航》中有一个有趣的设定,一个被地球人认为丑陋的外星种族也认为地球人极其丑陋恶心。
体型差异越大,种族差异越大,对人类的潜在危险越大。
审美上的差异是由于文明起源中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的印记和文明进化中强化的产物,即群体的基础之一及其个体认同的不认同。
维克斯从他将被解剖的实验室逃走了。他无处可去,不得不逃到9区躲藏。
一方面,他不得不依靠外星人的帮助才能生存,另一方面,他对周围的外星人感到厌恶。
虽然求生欲让维库斯偏离了人类群体,但作为一个地球人,他根深蒂固的群体认同感让维库斯依然站在人类一边。即使他的身体发生变化,人类迫害他,他仍然以地球人的方式思考。
为了变回原来的样子,回到人类社会,一直循规蹈矩的维克斯,从南非的黑帮手中抢夺武器,袭击政府部门,夺回外星人启动飞船所需的物资。
做他所谓的“自杀行动”几乎是九死一生。
变异之初,维克斯非常害怕,从心底里抗拒变异,痛恨外星人。
但最终,他与地球人并肩作战,保护外星人,帮助他们返回家园。
原因是他和外星人有很深的接触。
在美国电影《沉默的羔羊》中,一名杀人犯绑架了一名年轻女孩,警察每天通过电视媒体播放女孩的性格、爱好和生活画面。原因是“如果他意识到凯瑟琳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对象,他可能会有同情心,让她活下去”。
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是二战期间的德国企业家,他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了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辛德勒的名单》中深入讨论了原因:
辛德勒和工厂里的犹太工人有了很多接触和交流,了解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而不是被纳粹简单地贴上“最坏种族”、“猪”标签的生物。
维克斯也是如此。和外星人生活在一起,让他明白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友情和亲情,通过外表的不同,体会到了相同的本质。因此,他做出了最后的反省和变节。
对维克斯来说,最简单的选择就是认同他的外星人身份,跟随外星人,生活在他们的星球上,融入他们的社会。
他与外星人的整个基因突变,唯一的区别大概是仍然保留着地球的记忆。
也是对这个地球人的记忆,让他在承受身份巨大压力的同时,无法放弃不承认自己外星人身份的想法。
布隆·坎普在约翰内斯堡长大,目睹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结束,以及仍然存在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间冲突。
维克斯在电影中的挣扎反映了布隆坎普的想法: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种族认同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认同,也是最不能抛弃、最需要被认同的认同。受压迫和受歧视的种族在社会压力下造成的身份危机对整个群体和群体中的个人都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认同与排斥
尼尔·布洛姆·卡普以外星人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地球故事。
人类的差异并不局限于种族,语音、地理、性别、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差异才是人类冲突的根源,而这些冲突,归根结底源于人类对身份的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排斥外星人的心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曾指出,群体认同的身份可以给人力量、信心和自豪感,但身份也可以杀人,甚至肆无忌惮地杀人。
事实上,人类排斥他人的心理是群体认同极端同一性的结果。
导演通过影片中白人、黑人、异族三个种族之间的冲突告诉我们,这种极端的群体心理与人类追求自由与和平的愿望相悖,在人性中是应该被抛弃的。
影片中维库斯的经历再次反映了布洛姆·坎普的另一种思维:
种族隔离制度可以通过短期的制度设计来限制和阻止,但种族隔离的思想无疑根植于更深层次的文化。支持和反对种族隔离思想的团体和个人大多转而支持他们的对立面。这种身份上的矛盾和困境,充分反映了种族隔离思想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
人类有没有可能克服这种天性,尊重世间万物的多样性,与他人和平相处?
影片结尾,在维克斯绝望的帮助下,一些突破地球包围圈的外星人终于登上飞船,回去行动求救。留在地球上的外星人被转移到了一个新的地址,维克斯成为了其中一员,从而避免了被解剖的命运。
外星人回来会怎么样?影片结尾,他们会回来帮助维克斯回归人类社会吗?还是会像片中的专家学者们猜测的那样回来对地球宣战?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完全变异的维克斯依然不忘为外星殖民地唯一支持他的妻子制作手工玫瑰。
尽管种族和人种在外貌、语言和文化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心世界。
这个共同的内心世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求同存异的道路。
维克斯最终营救并帮助外星人返回家园,因为他与外星人交流,通过外表的差异认识到内心世界的相似之处。
同样,人类历史上很多种族之间的战争和融合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充分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与历史、文化和环境有关,而不是本质和必然的差异,以平等的态度加强种族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种族平等的思想才能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