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阅读题时,是应该先看题再读文章还是先读文章再看题?
在我看来,语文阅读理解中,无论是先看题再读文章,先读文章再看题,或者是边看题边读文章都是可以的,也是可行的。
究竟应该怎么做,还是要看个人喜好还有文章的类型。
一、先看题再读文章。这类的操作目前很多人都很推崇,先看题的话,我们之后的阅读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基本上从阅读的一开始,就有了大致的脉络和线索,知道如何分详略和安排自己的时间。这种安排自然能够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不足之处肯定也有,先读题再读文章,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如果题目稍微加点难度,我们就会掉进命题者的陷阱中去。
尤其是那些我们看起来很熟悉,甚至一眼就能看穿“主题”的文章,经常做阅读题的时候,我们会有这种感觉,“这篇文章我好像看过”“情节类似”,但与数学不同,数学做过类似的题,精确度就越来越高,语文遇到类似的阅读,偏差反而会越来越大。这一点不得不重视。越是感觉熟悉的文章越不可大意。
二、先读文章再看题。这类的文章适用于那种我们初看很陌生,甚至不知所云的,类似的文章还是建议先读比较好,但也可以在读中分出主次详略来。
比如说先分析题目,再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让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深度和主旨有个大致的判断,再决定自己怎么来对待这个“对手”。
如果感觉难度不小,最好做上笔记或者标记。就是我们常说的阅读,重点词,中心句,关键人物和时间节点等等,用老师的话说,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是可以从文中找出答案的。这就是预习和标记的作用。
三、边看题边读文章。这种操作分为两类,一类是看题型,比如说有些阅读题,题目是分成两个类型的,前面是基础题,考查读音、词语搭配或者近反义词之类的,这种题就适合边阅读边做题。做完基础题,再集中阅读后面的章节,就可以接着做阅读理解题了。
还有一种是文章比较费解,专业名词比较多的。比如说一些科技类的说明文,一遍看不懂,两遍仍然一知半解的,这种就要在习题和文章之间来回“穿梭比较”,多次对比,寻找蛛丝马迹,才能确定文章表达的深意或者找出标准答案来。
这种习题在初中和高中的阅读题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那种选择题,迷惑性非常强,一不留神就可能选错。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是哪种方法,还是看个人的喜好,每个人做题有自己的习惯和节奏,可以在多次的训练之中不断摸索,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只要能提高效率,增加精确度,哪种方法都是无所谓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