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哪些?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一、学校教育指导思想
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当前,不少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这无形中给教师和中小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如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等,中小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二、教师素质
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班主任科任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己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好的教师能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奖励和惩罚,因材施教的教师能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的教师还能进入学生内心世界、分享学生情感体验。
三、学校人际关系
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证明,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中小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会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与教师关系紧张,在班集体中遭到否定、排斥、冷淡、受不平等对待的学生,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熏陶作用。从物质环境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以及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催人积极上进,使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环境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以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
二、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中小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等途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良风气会使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受到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要确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就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三、学习生活环境
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城乡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中小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他变态心理也与人口密度有关。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拥挤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中小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四、社区环境
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和社区环境产生的。学校和家长应充分发挥社区对中小学生心理的辅导作用。
总之,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协同努力。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社会因素的话 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