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音谱号跟“C”是四四拍在五线谱中的的表达方式。
相关介绍:
高音谱号,又叫“G”谱号。用它来记写的谱表,叫高音谱表,第中央C(dol)在下加一线上。第二线,也就是画高音谱号时起笔的那条线,规定音高为G(sol)。
所以,高音谱号才也叫做“G”谱号。拍号是很复杂的,四四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如果是2/4(四二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两拍。
扩展资料
四四拍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每小节有四拍,是乐曲中常见的节拍。四四拍会把长音(时值较长的音)放在1或3拍上,因为长音本身就能表现比较强化曲调的感觉。
按大部的情况来说,四四拍的曲子较多,四二出现的情况也许是曲子里含有弱起小节,或者为了曲子而加几小节四二。举例说钢琴曲梦中的婚礼前面就转了个四二。
在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节拍中,全音符唱四拍,二分音符唱两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1/2拍,十六分音符唱1/4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谱号
次中音谱号为花体的“C”。
谱号中央所对应的线(或间)为小字一组的C音。与中音谱号在五线谱中的位置不同,次中音谱号的中央对应第四线,读谱规则为第四线中央C,一般应用于大提琴、巴松等乐器的高音区记谱。在一些难度较高的长号曲目中,普遍使用次中音谱号,例如F大调奏鸣曲等。
扩展资料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在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四根线。
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钱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来又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五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到了16世纪又有了加线的办法,它更加完备了音高的记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谱号
高音谱号后面跟个“C”一样的符号是四四拍在五线谱中的的表达方式。
四四拍,是表示乐曲节奏的符号,也叫拍号。拍号要写成分数的形式,是因为在五线谱中把全音符作为整数1看待。全音符是1,二分音符是全音符的一半,自然是1/2,四分音符的时值就是1/4。
如果以四分音符为拍子的基本单位(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2拍,(两个四分音符)时,拍号就要写为2/4。如果每小节有三拍(三个四分音符)就要写成3/4。
以此类推,如果每小节有四拍(四个四分音符)时,就要写成4/4。这就叫四四拍(即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
扩展资料:
四四拍的强弱周期性规律是:
第一拍强拍,两手应保持适当距离,向下作击拍动作,反射动作沿击拍动作自然向上弹起(意思就是,第一拍往下后,手不能直接连第二拍的动作,第一拍落下后要有一个向上弹回去的一个过程,然后再接第二拍的动作),注意不要过分斜向外侧。
第一拍的反射动作实际上也成为指挥第二拍的准备动作了。
第二拍弱拍,指挥动作在第一拍指挥动作的里侧,击拍动作幅度相应收小,反射时两手不能产生交叉,至多两手掌部稍有重叠。
第三拍是次强拍,击拍动作向外侧进行(略斜向下),反射动作顺势向上弹起。
第四拍是弱拍,顺着第三拍反射动作自然回落之势,向下方作第四四拍击拍动作,反射动作由里侧向上弹起。
按大部的情况来说,四四拍的曲子较多,四二出现的情况也许是曲子里含有弱起小节,或者为了曲子而加几小节四二。举例说钢琴曲梦中的婚礼前面就转了个四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四拍
第二小节那个 是 “附点八分休止附” 休止四分之三拍的意思
希望对你有帮助 音乐和作曲技术 (团队)—臭老鼠和猪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