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的传说故事集锦
白云寺,在开(封)商(丘)之间,位于睢县城西北十四公里、民权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白衣庵。每逢夏秋季节,寺院上空白云缭绕,景色奇异壮观,故名白云寺。从北宋襄邑升拱州(元改睢州)始,白云寺长期属睢。一九二八年设立民权县,白云寺划归民权县。千百年来,白云寺的故事在睢州大地上广为流传。
白云寺,于唐贞观元年经高僧杰安创建,唐开元年间经四世方丈一明和尚扩建。后遭战火与洪水之灾,屡毁屡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经三十世佛定大和尚主持庙务,苦心修建,使寺院得到迅速发展。时庙宅五顷四十亩,楼阁殿堂五千四百间,僧众三千人。殿堂俱是五色金瓦,滚龙脊背,兽跑满山(屋山)。殿堂内金身佛像罗列,寺院内香烟缭绕,木鱼声声,游人如织。时被誉为中州四大名刹之一,与少林寺、相国寺、白马寺齐名。又有济圆佛三圣之说,南济公,北圆通,中原有个活佛定。佛定大师既在此寺圆寂,现存佛定灵塔和碑墓。清顺治皇帝脱离红尘后曾到白云寺常住,康熙皇帝曾三下白云寺寻访,并赠八柜藏经,满朝銮驾,在寺内钦笔御书“当堂常赏”四字。时为白云寺鼎盛时期,天下闻名。一九八八年省佛协先后派仁德和尚和印法师来寺主持庙务,使寺院得到初步整修。
寺院现存大雄宝殿、观音罗汉殿、天王殿、玉佛殿、方丈院、退居察、老仓居等近百间。佛公塔、佛公碑、多宝塔、铁香炉、巨钟、铁锅槐、玉石门枕、睡娃娃、功德碑等文物保存完好。
1989年以来,又先后从缅甸、泰国请来大型玉佛像五尊,铜佛像一尊,镀金檀香木地藏王像三尊,济公像一尊,木塑观音像一尊。1992年又新塑大型观音、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佛像,并对寺院进行复修和扩建,使寺院面貌焕然一新。
笔者在1987年至1991年间,趁工作之暇,数访白云寺,将那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个个美好的传说,拙缀成文,奉献给读者,以期共享。在访问白云寺期间,受到寺院方丈印法师和许彝先居士的热情接待并提供许多珍贵资料,在此,深表谢意。
1991年9月于睢县寒舍笔耕轩
王知府私访白云寺
清朝初年,白云寺僧众从河北保定府请来传曹祠正宗三十一世佛定大和尚主持庙务,以振兴寺院。
佛定看到寺院毁坏严重,非常痛心,决心修复扩建。银钱缺少,他亲自外出化缘。动工后,他同僧众信民一起搬砖运瓦,挑柴拉水。冬夏都是穿一件僧衣,三伏天不见他流汗,三九天不见他嫌冷。谁要是有了病,向佛定大师磕个头,经他一摩顶立时就好。一时寺风大振,声名远扬。前来皈依者,烧香磕头的,进贡者,成群结队络绎不绝。有贡金银的,有贡木石的,有贡粮食棉花布匹香油豆油棉油的,南到武汉,北至幽州,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每天都像大古会一样。这下惊动了归德王知府,心想:白云寺多年冷落,为何突然这样热闹?声势为啥这样大?香火为何这样盛?是有道高僧在那修庙,还是不法和尚在那迷惑百姓?要是有道德的高僧在那苦心修庙,就大力支持;要是不法和尚就去其邪风,予以正法或驱赶出境。怎样才能得到真实情况呢?想来想去,他决定亲自走一趟。
这天一大早,他穿了一套粗布便服,带一个家仆扮成仆人,二人骑马出归德府西行,越过宁陵小县,穿过睢州长街,直奔睢州城西北二十多里的白云寺。
中午,二人来到白云寺前,将马拴在小店,就随着人流向山门走去。刚到山门外,不料佛定大师早在门外迎接,一声“阿弥陀佛“,伸手从人丛中执住王知府的手,说:“大人微服远道而来,老衲有失远迎,恕罪恕罪。”知府大惊,心想,我们从不相识,而且我此次私访,连府中官员人等均不知晓,这和尚怎么认出我来?抬头看那和尚,银须飘胸,面如满月,两眼如电,虎口狮鼻,的确不凡。忙施一礼,说:“师傅认错人了,我乃乡村布衣。”佛定大师“哈哈”大笑,说,“府台大人不必隐瞒,来意老衲尽知。大人面带杀气,原来谋虑将不利于老僧。”知府说:“师傅何以知之?”佛定大师执住知府的手说:“此处不是讲话之地,请大人里面入坐。”
三人来到方丈室,在蒲团上盘膝而座。佛定说:“大人,我们二人有缘。”知府说:“缘从何来?”大师说:“我们二人从千里之外来到此地,你为治理国家,我为振兴佛教,同是为了纯正风化,民富国强,天下太平,此缘一也;大人原籍保定府,因令太尊累官至杭州,老衲祖籍保定府,此缘二也;大人尊姓王,名瑜,老衲俗姓亦王,俗名瑾,瑜和瑾同为玉石,精雕细磨,皆可成器。更巧合的是我们俩人的名字合起来竟是公瑾周瑜一个人,此缘三也。”王知府听了惊叹不已:“师傅真乃神人也。”接着二人又讲经说法,从释伽牟尼到玄奘大师,从白云寺创建到现在,从小乘真经到大乘真经,从功名利禄到越凡脱俗,济世救贫,普渡众生,二人越谈越投机,越谈兴致越浓,接连三日,听者不倦,讲者不累。佛定大师讲至兴处,身旁半龛佛火,头顶现出光环,将室内照耀如同白昼。王知府心悦诚服,五体投地,遂拜佛定为师,并出官银二千两,私银五百两捐给白云寺作庙资。临行亲笔留诗一首:佛在西天法东流,光明普照四部洲。有佛出世龙天喜,无僧说法神鬼愁。
鲁 班 打 工
清康熙年间,佛定大师经过紧张地筹资备料,千佛阁首先破土动工。仅木泥二作就有几百人。其中有雇来的,也有请来的,还有自愿尽义务捐工的。当时总领工人叫常喜新,胸怀宽广,手艺非常,设计奇妙,一切规划设计图册都是他亲自动手。
这天上午刚上工不久,从外面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约有七、八十岁,脓眼哆目糊,身上的衣服又破又烂。脚上趿拉着一双鞋,还露着大拇脚趾头。背着一个破条子长篮,内装斧子、凿子、铇子、钻等工具,但都锈的像鎯头一样破旧不堪。常喜新见了,心中暗笑,这么大岁数,这样的工具,怎么能干活呢?不过是来混碗饭吃罢了,要是年轻人非把他撵走不可。就对老头说,后边院里有好些大树疙瘩,这千佛阁需要好多花子,您老人家去刻花子吧。老头点点头,说,要干活先吃饭,我的肚子还饿着哪。旁边几个人说,就看着你象混饭吃的,饭时已过,等中午再一块吃吧。常喜新说,我们不是盖房建屋,是修白云寺,建千佛阁,佛家慈善为本,先领老人家到伙房里吃完饭再去干活。
这老头吃完饭,到后院一看,满院子都是树疙瘩,他把这些树疙瘩翻过来颠过去,左瞄右看,然后拿墨斗打线,那墨线像箭一样,哧的一下飞出,嘣的一声又飞回来。就这样不停地飞进飞出。
到中午吃饭时候,有人说,还有个老头在后院刻花子呢。都说,快去叫他。有人去叫老头吃饭,到后院一看,没人啦,只见满院子树疙瘩上的墨线象蜘蛛网一样,横的坚的直的斜的弯的,还有曲曲连连勾勾弯弯的。这人忙跑去对常喜新一说,常喜新和人们到后院一看,都说,绷恁些线啥用啊!有人随便用脚一踢,只听哗啦一声,这个树疙瘩成一堆啦,再一看,都是大大小小的各种花子。又晃动了几个树疙瘩,也都是花子。三国、水浒、西游记、封神榜上的人物故事,还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众人大惊。常喜新忙让人去向佛定大师报告。
佛定大师到后院一看,忙对众人说,快摆香案,这是鲁班祖师显圣相助。香案供品不时备好,佛定大师和常喜新率人望空叩拜,感谢鲁班祖师光德降临。并在白云寺内供奉仙位,每天叩拜。
后来,这些花子安放在千佛阁上,大小适宜,千佛阁建成,花子正好用尽。从此,鲁班祖师显圣打工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
韦驮菩萨化盐
凡是到过白云寺的人,都感到奇怪,为什么其它寺院的韦驮菩萨是白脸膛,唯独这白云寺的是红脸膛呢?说起来,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哩。
白云寺院在建千佛阁时,寺内有僧众一千多人,加上木泥工匠,每天吃饭都有一千五百人左右。米面油都不缺,只有盐是个大问题。
这么,韦驮菩萨听说伙上食盐不多了,就化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和尚,到睢州城里盐店去啦。到盐店门口,双手合掌,施上一礼,口称“阿弥陀佛”。在盐店跑堂的小郎立刻报知掌柜:“有个老和尚前来化缘。”掌柜的说:“给他拿点钱。”小郎给老和尚拿了三十文钱,可老和尚不要。小郎说:“嫌少?”和尚摇摇头说:“不要钱。”小郎说:“不要钱要啥?”和尚说:“要盐。”小郎对主人说:“和尚要盐不要钱。”主人说:“给他挖一碗。”小郎就给他挖了一碗盐。和尚说:“太少了,不够调顿菜的。”小郎又对主人说知,主人叫给他一簸箕。老和尚又说:“太少了不够喝顿汤的。”小郎又对主人说知,主人心里想,这老和尚恁大年纪,尽你拿能拿多少呢?就说:“随他拿去吧。”小郎传出让他随便拿,老和尚又深施一礼:“阿弥陀佛。”把他那个降魔杵一晃,足有七、八尺长,两头一挑,就把两包盐挑走啦。
小郎一看老和尚挑走两大包,少说也有八百斤,飞快跑去告知主人。主人说:“你去看看他往哪里去。”小郎在后边跟着,看老和尚挑着两包盐不紧不慢地出了城往西北而去。
小郎赶紧回来报告主人。主人就派记帐先生骑马跟去。记帐先生骑马出城,刚能看见老和尚,就在马屁股上猛加一鞭,这马扬开四蹄向前飞去。可也奇怪,不论这马跑多快,总也追不上老和尚。马跑得快,老和尚走的也快,马走的慢,老和尚走的也慢。他们之间的距离总是不远不近。一直跟到白云寺,看见老和尚挑着盐进了庙门。
记帐先生牵着马进庙门见人就问,看到一个老和尚挑着盐去哪儿啦?可问谁都说不知道,他一直到了方丈院,问方丈可知。方丈感到奇怪,说:“没有派人出去化盐呀?”记账先生说:“不会错,我亲眼看他进来的。”这时,在旁边的佛定大师暗运心机,立刻明白了,就拉着记账先生说:“请随老衲前来一观。”
他们来到韦驮殿前一看,只见韦驮菩萨面前摆着两个盐包,浑身汗湿,面带赤色,还没有喘息过来。经凡人一看见,他的脸色就再也变不过来了。
盐店掌柜很受感动。从此,白云寺的食盐全由这家盐店供给。
黑和尚便饺子
在白云寺一带,至今流传着黑和尚便饺子的故事。
那是白云寺在建千佛阁时,一天,负责伙食的行兴和尚(外号黑和尚)欲显道法慰劳大家。就对工匠们说,今天上午大家想吃啥饭呐?都说,你看着办吧,你做啥饭俺吃啥饭。黑和尚说,好吃不如扁食(即饺子),咱吃扁食吧。大家说,好是好,只是这一千多人,咋能包够吃的呢?黑和尚笑笑说,你们不用操心,情等着吃啦。
黑和尚回到厨寮,把做饭的、烧火的和尚一个个都支走,他把大锅一收拾,厨寮门一关,只听里面一片声响,锅碗瓢盆刀铲杆仗,好像有百十人在忙活。
大半晌时,有个狡猾多心的小人心想,这么多人吃扁食,他怎能包出来呢?这黑和尚说不定是诓我们呢!我得去看看。他一到那里,见厨房门关得严严实实的,就从窗户眼里往里偷看,只见黑和尚在锅台上蹲着,正往锅里扑扑咚咚拉屎呢。他一阵恶心。其实,黑和尚身材矮小,锅大台高,黑和尚就在锅台跟前垫了台子,当时,正蹲在锅台上往锅里下饺子。因他心术不正,故与此食无缘。
到吃饭时,大家都端着盆,拿着碗,只见黑和尚手使一把大笊篱,不管是盆是碗,都是一笊篱正好满,不多不少。吃着捞着,捞着吃着,就那一大锅扁食,总也捞不完,而且连一个烂的都没有。大家都吃,只有那个多心的家伙不吃。等大家都吃罢了,他说,今上午的扁食你们光吃,知道咋做的不?大家都问他咋做的?他说,那是黑和尚屙到锅里的。大家都说,你别胡说八道了,今上午的扁食可好吃了,味道可鲜了,一辈子也没有吃过这样好的扁食,不信你去尝尝。他一听好吃,也想去尝尝。可到那一看,没人啦,他拿起笊篱就往锅里捞,紧捞慢捞,连一个扁食也没捞着。
吃罢扁食后,大家都感到浑身增加了百倍力气,原来有这病那病的也都全好了。只有那个多心的家伙悔恨不已。
杨府台进香
白云寺院经佛定大和尚建成之后,游人如织,香火盛旺,名声大振。
却说开封杨府台因母病愈前来还愿进香,佛定大师在山门迎接,让入禅房,摆上茶点。
杨府台看这佛定大师,面如蒲粉,唇似丹朱,心中就起了怀疑:当和尚为什么还抹油擦粉呢?这和尚必是个不规之徒,此番定要细心察访。谁料到杨府台的心机一动,佛定大和尚就知道了。遂即叫小和尚打盆洗脸水来,洗一盆又叫打一盆,洗罢又叫端一盆。一连洗了三盆水,三盆水都是清澈如镜。杨府台奇怪地问大师这是为何?佛定大师说,去去粉气。杨府台更觉奇怪,暗想:这是我心腹中的事,他如何知道?方信传闻,名不虚传。这佛定大和尚果然是个佛法渊源的得道高僧,非庸人可比。诚可钦佩,不能鄙视。若非此人,白云寺岂有这样大的规模?僧侣也不能这样多,声势也不能这样大。
杨府台站起,恭身一揖,说,现在寺内有多少僧众?佛定大师说有一千多人。杨府台又问,那么多人吃饭何来?佛定大师说,全靠化缘和慈善者捐助糊口。杨府台说,那咋能行呢?我也作件善事吧,请借大师文房四宝一用。佛定大和尚让人备齐书案,杨府台亲笔书写文约一纸:从尉氏县刘财主家拨给白云寺好地二十二顷作为庙地,即日起向开封相国寺领取钱粮。
至今,在白云寺内还存留一块记事石刻。
康熙三下白云寺
顺治来到中原,坐了十八年的皇帝,看破了红尘,留下诗偈一篇,独自个遁出紫禁城,隐身山门,出家为僧,云游名山古刹,来到白云寺常住。
康熙皇帝为了寻父,走了不少名山,找了不少庙宇。一日来到白云寺,一进山门,看见弥勒佛坐在正当中,满脸笑容,康熙说,你见我为何要笑?佛定大和尚预告皇帝来临,早在弥勒佛佛龛后边等候,赶快出来答道:佛见佛佛要笑。康熙说:见你呢?佛定说:佛见佛佛要笑,笑我贫僧无有道。康熙闻言就知道他也是佛啦。因是微服私访,遂说:大师既知之,请严保其密。
康熙在寺院住下后,访遍一千多僧众,不见其父。最后来到厨寮,看到一个须如白银,面如重刺,两眼如电的老和尚正在烧火。康熙上前问道:请问老师傅法名?这老和尚把康熙上下打量一遍,说:我叫八X。康熙心里说,这法名咋恁怪呢。老和尚反问道:你从哪里来?康熙说:我从北京来。老和尚又问:北京的麦苗好吗?康熙不解其意未答。在白云寺住了七天就回京了。
康熙到后宫,将寻父之事回禀太后,说:我去了不少名山名刹,不见父皇。太后说:去过白云寺吗?康熙答:去了。一千多名僧众都问完了。其中一个烧火的老和尚非常奇怪。太后问:怎么个奇怪法?康熙如实回禀。太后听了严厉训斥道:好你一个愚蠢的不孝之子!那八X合并不是父字吗?他问你北京的麦苗好吧,我的奶名叫麦苗。那不是你父皇是谁呀?你既不认其父,又不知其母,真是枉为人君!康熙皇帝羞悔难当,跪伏于地,再三请罪。
这年秋天,康熙再次私访白云寺,意欲请父回京,不料找遍白云寺,再也不见八X和尚的踪影,只好回京。
一日,康熙微服出宫,体察民情。走到五府井,看到一个面如铁锅的黑脸和尚正当众作画,画笔如龙,字迹刚遒,买者甚多。不是别人,正是白云寺的行兴和尚。他因与师父佛定和尚有点言语参差,乘机外出云游来到京城,因出身进士,便在街头卖起了字画。康熙两下白云寺,受到佛定大师和众僧的保护款待,正无处报答,遂将行兴和尚召入宫中,宿住暖阁,好生款待,又制作了八柜藏经,满副銮驾,滚龙竖匾,大铜钟,铜云牌,玉翼如意钩等,率领十家王爷亲送行兴和尚回白云寺。皇帝到处,人山人海,惊天动地,震动全国。
佛定大师早率全寺僧众出山门列队迎接,康熙见佛定,拉住手说:大师,我把黑和尚给你送回来了。并当众写下了“当堂常赏”四个大字,石刻御碑至今尚存。从此,佛定师徒和好如初,寺院兴盛,行兴也得了“黑和尚”的雅号。
附:顺治皇帝出家偈,全文如下: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天,不及僧家半月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从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逸。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屡世种菩缇。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鸟飞分东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开九洲周伐纣,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到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征南战北几时休?
我今撒手归西去,管甚千秋与万秋。
(此偈现存白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