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好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孔子好学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一部《论语》,不到16000字,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学’字。”其实,这只是自己的粗略看法。
《论语》20篇,492章(多者说508章,也有说498章),上下两论就如同一个太极图,每两篇又如同一个小太极图,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管是从学、政、礼、仁、孝、诗、乐、道等等契入点,还是从人物、事件、言语的记录评价,始终是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学”就像一条有形或无形的线,贯穿在整部《论语》之中。
我的统计是出现在43个章节中,共65次(包括颜渊篇中的“文学”)。不管怎样,总归在惜字如金的古人所编纂的不到16000字的《论语》中,65次,已是一个相当高的频率。
除了有“学”字的章节是讲“学”,其实没有“学”字的《论语》书,又有那一章节不是讲“学”呢?又有哪一章不是让后世子孙去“学”的呢?《论语》就是在讲要学为君子,学而为人。
“圣人”,作为孔子的专有名词,一般人认为是“生而知之”的。然而孔子自己却矢口否认,他自己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知道的人,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只不过是爱好古代先贤传下来的大道,勤奋学习,孜孜不倦,汲汲求来的啊。
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赞周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孔老夫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并且学以致用。
翻翻《论语》,无处不是在说孔老夫子之学。孔子为学有六大法宝,可用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和用学来概括。
一、孔子好学
好学就是特别喜欢学习。
孔子曾经根据是否愿意学习,把人分成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篇》第9章)意思是,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了才知道的,次一等;处在困境中才学习的,又次了一等;处在困境中却不学习的,这就成了最下等之人。”
孔子把自己划为第二类。在《述而篇》第20章,孔子这样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而是爱好古道,勤奋学习汲汲求来的啊。”孔子否认自己是天才,自己的学问是靠后天勤奋学习得来的。
在《论语·公冶长篇》第27章,孔子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即使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一样的忠信之人,只是不如我好学啊。”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好学。《公治长篇》,可以说是孔子的评语大全,多数为评价弟子和当时世人之语,这些评语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连带的,也有集体评语。诸弟子用孔子对自己所做的评语作为整篇的结语,可以说意味深长。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孔子唯一让众人望尘莫及的便是好学,孔子“学而不厌”的精神是天下人所不及的。
《论语·述而篇》第19章,叶公曾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子路当时没有回答,也不敢回答。后来,子路来请教老师。孔子这样告诉子路:“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你为何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用功就忘了吃饭,心里的快乐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将要老去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是努力学习,发愤忘食,可以说这是他“学而不厌”的为学态度的深度愉悦。这样,我们是不是也就可以理解夫子为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了吧?是不是也理解了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了吧!
孔子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第4章)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学有所立;四十岁时,心中通达而不再疑惑;五十岁时,能够知晓天命;六十岁时,我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通达人的心意;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也不会超出规矩法度之外了。”
孔子还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篇》第17章)孔子说:“如果借我数年时间,五十岁就学习《易》的话,能因此而没有大的过错了。”晚年的孔子为了学习《易经》,曾韦编三绝。学习是孔子生命的起点,也是孔子生命的终点。学习,不断的学习,向所有人学习,学习一切知识,最后成为集大成者,构成了孔子一生的主旋律。
在《泰伯篇》第13章,孔子特别嘱咐他的学生们要“笃信好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坚信而好学此道,君子求善其道至死不变。危邦不进入,乱邦不居住。天下有道的时候就现于世,天下无道的时候就隐其身。国家有道之时,贫穷而低贱,这是可耻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一部《论语》,不到16000字,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学’字。”其实,这只是自己的粗略看法。
《论语》20篇,492章(多者说508章,也有说498章),上下两论就如同一个太极图,每两篇又如同一个小太极图,从不同的思维角度,不管是从学、政、礼、仁、孝、诗、乐、道等等契入点,还是从人物、事件、言语的记录评价,始终是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学”就像一条有形或无形的线,贯穿在整部《论语》之中。
我的统计是出现在43个章节中,共65次(包括颜渊篇中的“文学”)。不管怎样,总归在惜字如金的古人所编纂的不到16000字的《论语》中,65次,已是一个相当高的频率。
除了有“学”字的章节是讲“学”,其实没有“学”字的《论语》书,又有那一章节不是讲“学”呢?又有哪一章不是让后世子孙去“学”的呢?《论语》就是在讲要学为君子,学而为人。
“圣人”,作为孔子的专有名词,一般人认为是“生而知之”的。然而孔子自己却矢口否认,他自己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知道的人,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只不过是爱好古代先贤传下来的大道,勤奋学习,孜孜不倦,汲汲求来的啊。
孔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赞周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孔老夫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并且学以致用。
翻翻《论语》,无处不是在说孔老夫子之学。孔子为学有六大法宝,可用好学、乐学、博学、恒学、会学和用学来概括。
一、孔子好学
好学就是特别喜欢学习。
孔子曾经根据是否愿意学习,把人分成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篇》第9章)意思是,孔子说:“天生就知道的,是上等人;学了才知道的,次一等;处在困境中才学习的,又次了一等;处在困境中却不学习的,这就成了最下等之人。”
孔子把自己划为第二类。在《述而篇》第20章,孔子这样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而是爱好古道,勤奋学习汲汲求来的啊。”孔子否认自己是天才,自己的学问是靠后天勤奋学习得来的。
在《论语·公冶长篇》第27章,孔子这样评价自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说:“即使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一样的忠信之人,只是不如我好学啊。”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好学。《公治长篇》,可以说是孔子的评语大全,多数为评价弟子和当时世人之语,这些评语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连带的,也有集体评语。诸弟子用孔子对自己所做的评语作为整篇的结语,可以说意味深长。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孔子唯一让众人望尘莫及的便是好学,孔子“学而不厌”的精神是天下人所不及的。
《论语·述而篇》第19章,叶公曾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子路当时没有回答,也不敢回答。后来,子路来请教老师。孔子这样告诉子路:“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你为何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用功就忘了吃饭,心里的快乐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将要老去都不知道,如此而已。’”孔子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特点是努力学习,发愤忘食,可以说这是他“学而不厌”的为学态度的深度愉悦。这样,我们是不是也就可以理解夫子为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了吧?是不是也理解了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了吧!
孔子晚年曾这样评价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篇》第4章)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学有所立;四十岁时,心中通达而不再疑惑;五十岁时,能够知晓天命;六十岁时,我听到别人说的话就能通达人的心意;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也不会超出规矩法度之外了。”
孔子还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篇》第17章)孔子说:“如果借我数年时间,五十岁就学习《易》的话,能因此而没有大的过错了。”晚年的孔子为了学习《易经》,曾韦编三绝。学习是孔子生命的起点,也是孔子生命的终点。学习,不断的学习,向所有人学习,学习一切知识,最后成为集大成者,构成了孔子一生的主旋律。
在《泰伯篇》第13章,孔子特别嘱咐他的学生们要“笃信好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坚信而好学此道,君子求善其道至死不变。危邦不进入,乱邦不居住。天下有道的时候就现于世,天下无道的时候就隐其身。国家有道之时,贫穷而低贱,这是可耻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