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就是阴历吗?
中国传统历法还有中历、夏历、中历、中历等名称。农历不是单纯的阴历,而是阴阳结合。以月相的变化周期即太阴月作为月份的长度,加上支历的“二十四节气”,参考太阳回归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使平均历年适应回归年。
农历是以中国历法(阴历)为基础,结合阳历成分的一种历法。所以严格来说,中国农历不应该叫阴历,而应该叫阴阳合历。
相关内容:
农历的第一个月习惯上被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很少用冬月。这就是“严冬”这个成语的由来,意思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
农历一月的前十天习惯上依次称为初一,如正月初二称为正月初二;第十一至二十天和第三十天直接使用,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
第二十一天到第二十九天习惯上按顺序称为第二十天,也有专家称之为纪念日。例如,第一个月的第二十二天被称为第一个月的第二十二天或第二个纪念日。农历的每个月都有不同的昵称。因为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2-9月几乎都是以植物为代表。以下是农历十二月的别称。
农历并不是阴历,很多人都会将农历和阴历混淆,但是农历其实既不属于阴历也不属于阳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是以阴历的朔望月计算为基础,再加上阳历的平闰年调整,最终得到了农历。
农历的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也就是说其实农历是根据月相来计算的,再加入中国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成分,但是这种算法不能够准确的按照日期分辨四季。因此农历中,还要设置一个闰月来中和,以此让平均年和回归年相适应。
而阴历是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月亮也叫“太阴”,所以阴历也叫太阴历。阴历的1个月叫作“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看不见月亮),十五为望日(满月)。“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阴历月份以朔望月长度29.5306天为基础,为了避免有小数,所以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阴历中连续2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月连续4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目前中国除了阳历的使用之外,还会使用农历来计算传统节日。农历融合了阴历和阳历各种的优点,不仅含有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观察潮汐涨落;又能和国际计算时间接轨,能固定反应季节的转换,因此确实是一个很实用的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