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过被广场舞困扰的经历吗?
第一,扰民问题严重
广场舞扰民的问题一直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有些广场舞团队无论早晚都是七八点就开始了,甚至晚上十点还不结束。
这样的规律对于早晨渴望多休息的朋友,和晚上需要早睡的学生、幼儿、老人等非常不友好。
这一点也需要大家提高自觉,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爽快,让别人的身心饱受折磨,甚至被影响至神经衰弱,相互理解才能使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第二,占用公共资源引发社会问题
“广场舞大妈与年轻小伙争夺篮球场”、“广场舞团队在地下车库组织活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类似这样的社会新闻,这样的举动让人非常不解。
一来很多运动的确需要功能性场地作为活动场所,二来广场舞活动地点的安全性也非常重要。就拿在地下车库跳舞来说,不仅车来车往得非常不安全,密闭的环境中到处都是汽车尾气,长时间在这里活动对大家的身体健康也非常不利,所以在这类地方“争夺领地”完全没有必要。
室外的公园、广场、小区空地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要因为自己便利了,就影响他人对场地的合理使用,不要无理由的占用公共资源才比较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广场舞逐渐成为了潮流,吃完饭后随处可见成群的去跳舞的大妈们,放着动感又洗脑的音乐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扰民问题
昨天去街上骑了一圈,感觉到几乎有大片空地的地方都有跳广场舞的人,而且声音可以响彻整条街(差不多两个红绿灯之间的距离),与漏音的KTV相比也不遑多让。出门去散步也绕不开这群人。
由于我国并没有这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所以像新闻上放大悲咒,丢垃圾等行为我觉得只是一时有用,没有长久意义。少数反对力量斗不过庞大的广场舞群体。而且高空抛物在新出的民法典中已经入刑。
我不知道别的旁观者对于广场舞观感如何,但对我个人来说,当我想开始学习或者有事情要在家里做的时候,周围的广场舞严重影响的效率,扰乱我的思路和心绪。
但是我爸妈这种听力不是太好的完全不受影响,或者说就算经过也没什么感觉。
有一次我妈耳机漏音,她一点都听不出来,我隔着一段距离都能听到
在b站上看到有一种人群叫高敏感人群,只占20%,我想我就是这种了。少数人总是难以被多数人理解。/人类的悲欢真的并不相通/
附上高敏感人群5条判断标准:
1.感官非常敏锐,容易受到惊吓
2.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共情,更具有同理心
3.回避冲突
4.喜欢独处在安静的环境中
人们在傍晚开始陆续走上街头,散散步,呼吸一下室外空气。疫情让大家仿佛蛰伏了一个春天,走出家门时却突然发现,已是夏季的时令了。
徒步前行,无论你走到哪里,随处可见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们。小的队伍几个人十几人,一般是年龄比较大行动迟缓的老人,他们不愿去人多的地方,腿脚不便怕被碰着,不安全。他们单独聚在不起眼的空场子里,地上放一台小小播放器,动作缓慢,悠然地比划着;稍微大一点的场地,就会被几十个人组成的方队铺满了,前面有一个领舞者,众人跟跳着;若是再大一些的场地呢,比如城市广场之类的,随处可见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队伍,有的一个广场会有还好几个。领舞者甚至是一个团队-----一群广场舞的狂热者,他们大都是一些退休了的大爷大妈们,酷爱这种聚众的艺术形式,或许曾获得过广场舞大赛奖项,身着统一的服装,队伍排成回字形,踩着音乐鼓点,做着各式各样的动作,一步一步地向前移。队伍的后面,还会跟有部分初学者,手忙脚乱地比划着。
大爷大妈们扭动着肥胖的身躯,跳得无比欢实。此时的他们,心情是欢愉的,兜里有退休金,衣食无忧;手里哄着的孩子有的已经拉扯大了,不用接送了,有的虽然还在哄,但是晚上就交给孩子的父母了。晚饭后,约了老哥们老姐儿们,跳上一曲,活动一下老胳膊老腿,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做到了老有所乐。随着队伍的壮大,小小的音箱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了,大家便众筹了大喇叭音箱,下面还有两个小轮子,方便拖拽,音乐一响,冲击波让人心窝子发颤,地上的沙粒都随之起舞。
我认为,休闲广场,顾名思义,是广大民众休息娱乐的地方。休闲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各类群体都应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比如爱动的可以去散步, 踢毽子,打羽毛球,喜欢静的可以坐下来下棋,安静地看书,玩手机,聊天等等。可是就目前遍地皆是的广场舞来看,仿佛是一个群体挤占了其他人的休闲空间。人还未到广场,嘈杂的广场舞音乐隐约传来,因为同一个地方有好几拨跳舞队伍,音乐声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吵吵嚷嚷,让人心烦,恨不得马上逃离。可是,但凡有整块的空地儿,差不多都被占领了,除了黑灯瞎火的地方,你还能去哪?再说你即便是去了,人倒是少了,也安静了,蚊子同样会让你苦不堪言。
近年来,由于抢地盘和噪声污染,各地频发广场舞大妈和居民起矛盾的新闻,例如篮球场地被侵占,球迷同大妈起冲突;刺耳的音乐影响周边居民看电视以及孩子做作业;家长向楼下扔东西,故意泼粪弄脏跳舞场地,随着矛盾的不断升级,使得原本一个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健身形式,现如今变得有些尴尬。
如何平衡好各方的利益,是目前摆在广场舞爱好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声音大了扰民,小了又觉得不过瘾,戴耳机的方式可能又不方便,总觉得不如震天响的音乐来得痛快。健身的形式有很多种,真的希望大爷大妈们不要都扎堆儿去跳广场舞,可以采取其他的健身形式,减少人员的数量,从而缩小活动的区域。健身的时候尽量使用小音量的音箱,控制好运动时间,不要太晚,最大限度避免扰民事件的发生,使民众和谐共处,平等地享受公共资源。
广场舞节奏明快。被广大的喜乐运动的人是所喜爱。因为他的运动量不是很大,但运动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锻炼身体,减肥,减脂的效果。所以春天到秋天之间,广场上,小区里,到处都是跳广场舞的声音。音乐一个比一个声音大,确实非常扰民。
而且为了抢场地,他们还会占孩子的篮球场,足球场,占领停车地点。有的甚至还会在马路上跳,造成了很多的安全隐患。给居民们也造成了很多的困扰。
我家后面就是公园,公园的广场上有至少五队跳广场舞的,每一个的音乐声音开的都非常大,每一个跳的都不一样,还有扭秧歌的队伍,真是热闹非凡。特别是夏天开着窗户,屋内的声音非常的嘈杂,严重的影响啊附近居民的生活。
有很多人都在小区的群里提出了抗议,但物业没办法管,城管也只是偶尔的管一下,日常还是这么吵。夏天也只能把窗户关上,来阻隔这样的噪音,非常的烦脑。而且广场舞设备非常的简单,只要有一个户外的音响,有两个人就可以跳。
现在有的城市已经出台了一些法规,规范了广场舞的跳法。希望这样的法规能够推行下来。统一一个标准,这样才能够规范他们的跳舞的时间,音乐分贝数,跳舞的地点选择等等这些方面。能够对居民们造成很少的影响。他们能锻炼身体,也不会影响到大家的生活,这样才能两全其美。
当然,舞蹈队内部同样也是一个现有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存在甚至再生产的地方。首先贫富差异、城乡差异等也在广场舞团队内部表现出来,比如在一些兼具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广场舞队里,后者就极少成为领导角色,而通常处于边缘地位。广场舞团队不是一个乌托邦,有着较高文化和经济资本的人与低文化经济资本的人皆混杂在内。因此,现行社会中运行的社会结构和区隔也同样在广场舞群体中反映和运行。
可是另一方面,舞蹈队也确实在塑造新的可能。一种跨越贫富甚至阶层差异的友情也可以在舞队中被发现,一种替代性的不完全遵守商业社会规则的社会关系也在广场舞中形成着。例如,在我的调查中就有因为感动于一位背景普通的“舞友”乐观面对癌症的精神而与她成为好朋友的“富婆”。与广场舞对于其参与者的正能量相对比的,则是这一群体所蒙受的社会污名。人们把参加“广场舞”的这些并不年轻的女性称为“大妈”,这个词在北方方言中带有贬义,而现如今它俨然成为了大嗓门儿、有些发福、不再性感的中老年女性形象的代名词。不仅如此,“广场舞”和“广场舞大妈”已经成为不少脱口秀和笑话节目的固定“包袱”和笑料,日常中人们谈论大妈和引用广场舞的方式,也都说明了广场舞大妈蒙受污名之实。
除了被污名,被忽视也是司空见惯。笔者在田野调查时遇到一个以广场舞为名的比赛,冠名单位因为担心单独的广场舞表演吸引力不够,同时聘请了一些年轻舞者,其中还包括几个孕妇进行肚皮舞表演。而随后的媒体报道和人们谈论中,年轻女性的表演成为了焦点,大妈们则成了零星点缀。比赛结束后,其中一支广场舞的领队不无伤感的说:
“最让我伤心的是,我们以为这次比赛是真正为我们设计的,但是结果,我们却还是为别人做嫁衣裳。”
这句有些苦涩的话其实正是广场舞大妈在社会中边缘地位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