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描写愁的诗句
展开全部
1、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____佚名《越人歌》
2、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____高蟾《金陵晚望》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____李商隐《锦瑟》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____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7、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8、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9、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10、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2、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____高蟾《金陵晚望》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____李商隐《锦瑟》
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____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____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7、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8、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9、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10、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展开全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简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来源于李白的著名诗歌《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该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直抒郁结,表达诗人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荣辱和悲欢之后,仍然不能忘怀那十年前于长安呼风唤雨的得意,虽然它早已是过眼的烟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于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所以诗人只能举杯销愁,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不能自拔。最贴切的形容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简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来源于李白的著名诗歌《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该诗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直抒郁结,表达诗人在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荣辱和悲欢之后,仍然不能忘怀那十年前于长安呼风唤雨的得意,虽然它早已是过眼的烟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于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所以诗人只能举杯销愁,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不能自拔。最贴切的形容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 岑参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卜算子·咏梅》
宋 · 陆游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 岑参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卜算子·咏梅》
宋 · 陆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登高》
1.诗歌形象: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诗歌抒情手段: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3.常用术语: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婉约,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事物的“形”与 “神”。
4.近体诗知识: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5.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所表达的情感包括: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壮志难酬、韶光易逝,写国家:忧国伤时。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
四、《琵琶行》
1.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事合为事而作”。有诗歌《秦中吟》、《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300多首。作品集:《白氏长庆集》。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2.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3.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4.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难道只为琵琶女而洒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乐伎被侮辱、被损害,年长色衰后生活更加悲惨的社会现实。点题的这两句诗表达了正直的士大夫,满心忠君报国,反遭贬斥流落异乡的感伤之情。
5.文字是无声的,却能生动地刻画出有声的音乐。在《琵琶行》中作者如何展现琵琶的音乐魅力?他如此着力刻画音乐,与他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
正面描写,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来刻画音乐;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用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方法写音乐。诗人如此着力刻画音乐,目的是通过描写音乐的美妙,表现教坊乐女过人的艺术造诣,反衬出她的沦落与孤独,从而寄予自己遭遇贬谪,不得施展抱负的悲伤与憾恨。
五、《虞美人》
1.文学常识: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本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歌词,所以又称曲子词;有人认为词起源于唐代的近体诗,是诗歌的余响,因此也称诗余;词的特点是长短句并用,所以又把词叫做长短句。词有不同的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称“词牌”。词根据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根据风格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3.“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
4.“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而“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逝,复国的希望也在一点点地破灭。
5.“不变”的又是什么?本词中,“变”的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专写事物不变,“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专写人生无常。分两条线索写物是人非。
6.前六句的“变”与“不变”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比手法:宇宙之永恒不变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人生之短暂无常 “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六、《雨霖铃》
1.关于作者:
柳永(987-1053),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和城市风光,语言俚俗,流传极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之称。著有《乐章集》。
2.分别概括《雨霖铃》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记别:描述了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
下阙述怀:设想别后情景。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3.名句欣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
4.找出下阙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情景相生,使得满腔的离情别绪得以很好表现。
5.读词方法:
抓意象,品感情。
了解手法:情景相生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指眼前实景,现实情况;虚,指想象、联想的情况。诗词中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增强艺术效果。)
1.诗歌形象:
“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诗歌抒情手段: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怀古伤今)
3.常用术语:
典故:典故的来源极其含义;用典的作用: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风格: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豪放/婉约,缠绵宛转/清新优美/慷慨悲凉/沉郁激愤。
意境:诗人的“情”与“理”,事物的“形”与 “神”。
4.近体诗知识: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5.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哪些内容?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所表达的情感包括: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壮志难酬、韶光易逝,写国家:忧国伤时。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
四、《琵琶行》
1.关于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事合为事而作”。有诗歌《秦中吟》、《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300多首。作品集:《白氏长庆集》。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2.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3.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4.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男儿有泪不轻弹”,白居易的“泪”,难道只为琵琶女而洒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乐伎被侮辱、被损害,年长色衰后生活更加悲惨的社会现实。点题的这两句诗表达了正直的士大夫,满心忠君报国,反遭贬斥流落异乡的感伤之情。
5.文字是无声的,却能生动地刻画出有声的音乐。在《琵琶行》中作者如何展现琵琶的音乐魅力?他如此着力刻画音乐,与他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
正面描写,大量运用生动的比喻来刻画音乐;侧面烘托,“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用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结合的方法写音乐。诗人如此着力刻画音乐,目的是通过描写音乐的美妙,表现教坊乐女过人的艺术造诣,反衬出她的沦落与孤独,从而寄予自己遭遇贬谪,不得施展抱负的悲伤与憾恨。
五、《虞美人》
1.文学常识: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本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歌词,所以又称曲子词;有人认为词起源于唐代的近体诗,是诗歌的余响,因此也称诗余;词的特点是长短句并用,所以又把词叫做长短句。词有不同的曲调,每种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即称“词牌”。词根据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根据风格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3.“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
不仅指以前的富贵生活,更是对欢乐、自由的向往,对尊严的期盼,对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
4.“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什么意味?
“东风”表示季节更替,而“又”则说明时光飞逝,人的生命在一点一滴流逝,复国的希望也在一点点地破灭。
5.“不变”的又是什么?本词中,“变”的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专写事物不变,“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专写人生无常。分两条线索写物是人非。
6.前六句的“变”与“不变”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比手法:宇宙之永恒不变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人生之短暂无常 “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本句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六、《雨霖铃》
1.关于作者:
柳永(987-1053),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和城市风光,语言俚俗,流传极广,当时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之称。著有《乐章集》。
2.分别概括《雨霖铃》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上阙记别:描述了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
下阙述怀:设想别后情景。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抑郁不满的心情。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3.名句欣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
4.找出下阙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情景相生,使得满腔的离情别绪得以很好表现。
5.读词方法:
抓意象,品感情。
了解手法:情景相生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指眼前实景,现实情况;虚,指想象、联想的情况。诗词中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增强艺术效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