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为什么会流行起来?
因为表情有时更温暖且更形象。而单纯的文字有时不能够很好的沟通,容易显得生硬没有感情,这时一个可爱的表情就能够很好的传达情绪,调节气氛。
现今学界还未针对表情包的概念给出一个清晰而明确的解释。已知的是“表情包”这个叫法最初于2008年前后出现,但是出处已不可考证。学者林晓冬对表情包概念的解释是:“多个同类型表情组成的系列表情的集合,通常是由群众对其抱有特殊印象的明星、网络近期流行的语录以及动漫、影视截图为素材来源,配上一系列与图像意境相匹配的的流行文字,用以表达使用者所需要传达的特定含义。”笔者认为,林晓冬对表情包的界定较为准确地描述出了表情包的特征,目前大多数表情包还都以传递幽默的情绪为主,可以传达一些“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意义,是当前网络传播中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
1.ASCII字符应用阶段
表情符号应用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斯科特·法尔曼将“:-)”用来表示“微笑”之时,此后ASCII字符正式被运用于社交平台之中。接着,日本运用ASCII字符来模拟各种肢体动作,由此衍生出独具特色的“颜文字”,比如“Σ(°△°)”表示惊呆“n(*≧▽≦*)n”则表示可爱。
2.社交软件自带表情符号阶段
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不少社交软件随即开发了“自定义表情”,网络传播中新一代表情符号出现。最初的自定义表情分为JPG格式、GIF格式(即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静态(JPG格式)是一种图标式表情,以各种情绪的面部及简单物品的彩色卡通图标为主,其中动态(GIF格式)的“黑白猪”“兔斯基”也是第二阶段表情符号的代表之作。
3.用户自主生产阶段
现今流行于网络平台的表情包被注入了更多的活力。用户自主生产阶段最初的表情包是以“卡通脸型+真人表情”的形式出现的,网友们将一些已有的网络卡通表情的脸型和特定的恶搞真人表情的五官结合,形成了卡通形象+人脸形式的表情包。随后,此阶段的表情包表现形式发展成以明星、现实中人们的夸张动作的照片为素材,加文字介绍制作而成,类似于电视剧中时常看见的“台词”。除此之外,纯文字与网友手绘作品(如暴走漫画)的表情符号也风靡一时。
1.直观性
表情包与文字的简单化不同,表情包从“颜文字”到演进成为以真人照片为素材来传递情绪。表情包中所含有的背景、神态、动作都成为其表明含义的方式,相比于单一的文字信息传递,表情包所传达的信息更加直观、更加具体。
2.流变性
很多时候,表情符号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意义已经与其最初产生时的意义相差甚远。例如,在社交媒体中使用“微笑”表情,不一定代表使用者在对你表达友好,而经常被视为“呵呵”(无奈)之意;最初出现之时代表“你好”,而如今更多地被人理解为“再见”和“友尽”的意思,因此,我们需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和不断更新的传播语境中,重新解读表情包所富含的新意义。
3.对语句意义的修正性
由于网络传播受到时空限制,传播者的情绪不能精准表达,若使用表情符号,则可以对传播者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修正作用。例如,同样的一句“你真的太棒了呢”,配上不同的表情符号,则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含义,“你真是太棒了”与“你真是太棒了”就代表了传播者的不同情绪。表情符号的使用有助于修正传播者所要表达出的真正含义。
4.UGC式生产
UGC即User 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伴随Web2.0概念而兴起。它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络内容的创造者。从表情包的来源看,表情包的一大特点就是UGC式生产,即所有网络用户都可以制作并且发布共享表情包资源,一些热门的表情包可能被大量追捧和使用。微博平台上也有许多经常制作和发布表情包的博主,他们凭借受欢迎的表情包吸引了大批粉丝和人气。
1.表情包在使用与制作上具有便捷性
一方面,表情包在使用上十分便捷。QQ聊天中,表情包的保存只需要点击右键即可完成,下一次使用时也会自动被保留在系统中,无须再次操作,而文字的使用则无法实现在线保存,往往需要传播者再次组织语言,才可以进行网络传播。
另一方面,表情包在制作上也同样便利。一张图片+文字+创作者的想法就可以制作出一张生动有趣的表情包,不需要过多技术条件的支持。例如,在明星黄子韬的照片中添加“什么?”“有本事放学别走”等文字描述,就可以描述出多种意义不同的表情包。
2.引发联想,补充聊天内容
从传播学角度看,表情包不仅仅是网络传播与交流中的一种介质,同时也是对文字信息传播的有效补充。传播学者多丽丝·格雷伯曾指出:“我们一度推崇的借助文字符号传递的抽象意义,已经开始让位于建立在图像传播基础上的现实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