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生该如何应对的心理问题

 我来答
少盐刮油c0
2022-06-23 · TA获得超过553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53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83万
展开全部

高三考生该如何应对的心理问题

  在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下,学生一旦进入高三,便万众瞩目,立即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重点保护对象”,而这种“保护”和“关注”行为的具体表现则主要是对学生施加各种各样的、有形无形的压力。同时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的激烈竞争,面临着出路的选择,繁重的功课、频繁的考试,不堪重负,使其经常体验到更为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必定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消除,不但不能以一种健康的心理进行复习备考,影响高考水平的发挥,甚至还会酿成悲剧。因此,作为高三教师,高三学生心理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了了解高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高三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帮助高三学生及时地消除心理障碍,使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来备考迎考,为今后走好人生之路打下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好高三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要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其心理问题,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作为教师,应细心捕捉学生情绪波动的信息,平时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从听课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成绩、行为处事等细节中去捕捉学生心理变化的迹象,及时把握学生的情绪脉搏,了解学生的心理。

   一般而言,高三学生普遍存在下列心理问题:

   1、学习焦虑症

  主要是考试焦虑。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试成绩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如果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或是与自己制定的目标尚有距离,就会产生焦虑,坐不住,学不成,心情沉闷压抑,甚至产生对学习的恐惧或厌恶情绪。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引导学生冷静客观的分析原因,就会使学生走上恶性循环:学习焦虑——效率低下——成绩下滑——焦虑加剧。这种学习焦虑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都会发生,常见于学习成绩中游的学生。因为总想超越他人,或者总担心被别人所超越,所以情绪上常常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搞得自己吃不香,睡不好,也不愉快的状态。

   2、厌倦情绪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情绪是高三学生学习所遇的一大障碍。低落,消沉的情绪直接影响学子们的迎考心态,进而影响成绩。高三生活单调枯燥,学习紧张,身心疲劳,使部分考生对复习和高考都产生厌倦情绪,萎靡不振,上课打不起精神,心理压力大,情绪烦躁,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对高考产生排斥心理。出现这种心理压力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精神长时间集中在高考上,从而在心理上产生惰性,没有明确的目标,直接会导致对生活没有信心,对学习充满了无助感,必然导致在高考准备中处于劣势。

   3、自卑自负,要求苛刻无理

  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或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只不过经常出些低级错误,或者自己的失误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怨天尤人。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情绪反常,不停地抱怨,爱斤斤计较,动摇信念,不把努力学习作为实现梦想的途径,只会空谈。只关注自己的要求、标准,不肯调整自己,追求完美。事实上,过快的节律会造成精神的高度紧张,高强度的紧张使记忆下降,学习效率降低。

   4、敏感冲动,难以管理自己的情绪

  意志薄弱,情感冲动,自制力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不稳定,波动大,喜怒无常,突发事件发生率高,甚至出现逃学,打架等现象。过于敏感,过分关注考试排名,对自己的名次升降敏感过度,喜欢竞争,感觉有种向上的动力,但是有的时候感觉很吃力。

   5、不能正确对待竞争,人际关系紧张

  高考带给很多学生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人际交往问题。社会大环境现在也充满了竞争与挑战,高考制度则提前把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推到了竞争的风口浪尖上。许多高三学生把自己的伙伴们都想象成了假想敌,刻意保护自己学习的情况,有了“间谍”的特质:一方面,可以隐瞒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及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又非常想知道自己的“竞争对手”们学习情况,希望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本来就很微妙的情感。同时,长期生活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家长们和学校过多地注重学习,不重视孩子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都会影响到孩子们正常的伙伴关系。

  在学校的特殊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宣泄,所以,他们回家就会与的父母较劲,表现得暴躁、易怒,情绪变化大。很多时候,爸爸妈妈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就已经非常愤怒了,而父母却很茫然,导致家庭气氛紧张。

   6、莫名的心烦意乱和生理异样

  在复习过程中莫名其妙的焦躁、坐卧不宁,心慌气短,容易出汗,看不进书、饭吃得不香、饭量达不到平常的一半,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并反复向别人絮叨,担心成绩不好和反复琢磨考试答案、犹豫不决等。这种症状在考生中比较普遍,情绪的紧张和心理的压力积聚多了,自然会转变为生理的异样,由此便会引发很多身体的不适,比如免疫力下降,常感冒,男生过度自我安慰,女生月经不调等。

   二、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造成高三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情感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1.自身因素

  (1)生理因素

  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高中生的胜利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不是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在性意识方面,生理的发育使他们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态形貌和生殖能力,但心理还不够成熟,包括自己对异性的认识,异性交往,友情与爱情等等,都还是朦胧的。有一些高三学生将友谊和爱情混淆,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无形中又给自己制造另一种压力,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对自己正常的学习会造成负面影响。

  (2)情感因素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不稳定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他们思想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很容易冲动,是以外伤害最高的年龄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苦闷、焦虑等表现,对教师、家长表现出较为普遍的逆反心理与行为.在此次调查中,存在逆反心理及无法正确处理自己与其他事物关系的占大多数.而学习成绩仍有很大差别,即不处于同一水平上.原因在于他们是否能将学习和情感分开。

  (3)人格因素

  人格特征存在一定缺陷,他们的个性要么胆小,过于谨小慎微,自尊和安全感欠缺;要么比较爱面子,对外部的`评价过于敏感和重视,警觉性过高。这样的个性特征对将要发生的事情往往会趋向于悲观的评估,或容易导致过度担心或紧张而引发考试焦虑综合症。

  (4)思维因素

  思维水平、方式存在问题。思考问题不是从多方面考虑,看不到事物间的联系,或联想蹁跹,胡乱联系,不善于独立思考,人云亦云。把考试结果与自我评价、社会评价、自己的前途、命运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客观事物和自己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看问题绝对化,悲观消极,不能正确看到挑战、挫折。思维的敏捷性和广阔性不够。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高三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其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导致心理障碍。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三、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面临高考,高三学生有心理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缓解。

   1、预防为主,加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力度

  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目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非常薄弱。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康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领导要统筹安排好全校的心理教育程序,应从人力、物力上加大力度,要健全研究机构,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高三学生心理学,并将心理素质教育逐渐规范化、课程化。要有专门的教材、专职教师和专门的课时,真正把心理教育落实到实处。每一个教师都应了解高三学生的心理,研究其心理特点以及产生心理障碍的规律,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防患未然,防微杜渐。

   2、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及时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针对高三学生的心理特征,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提高学生效率的基本要求。进入高三后,伴随逐渐增加的各方面压力,目标骤然清晰,成为压在自己身上的沉重负担,它不但没有给学生应有的激励,反而使学生畏惧高考。应当引导学生调低期望值,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考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考出自己最理想的成绩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念,合理的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一种轻松的心情面对学习。

  引导学生对学习正确看待,让其享受学习,不可苛求自己。高三老师加班加点进行辅导,高三学生家长小心翼翼侍奉衣食住行,社会予以广泛关注,这些对学生的关爱应当是一种温馨的享受。应当引导学生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愉悦学习。调整心态,减轻各种压力,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

  担心高考失利,是高三学生共有的心理压力,应向学生讲清楚“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道理,光担心无效果,只有拼搏方可取胜。并教育学生在战略上要藐视高考,在战术上要重视高考,鼓励学生相信自己能成为高考的胜利者。

   3、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树立自信心

  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端正态度,矫正对考试的认识误区,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价值。教师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获得成功,增强其成功的体验,有了成功的体验,肯定了自己,相信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心,从而激励自己不断地去探索,去争取成功。

  认可学生是促进学生自信心产生的催化剂。经常鼓励表扬学生的进步,作为教师要时刻留意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心.要为他们自我表现和获得成功提供机会,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了,相对来说,成功体验也多了,产生了自信心。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加以反馈,肯定成绩,克服失误。

  增强学生自信心教育,指导高三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能力,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善于正确对待自我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将自我完善经常化,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发展自信心。

   4、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要以小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们进行同伴教育,和周围的同学互相鼓励,既增进了友谊,也缓解心理压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学们因为互相了解、熟悉对方,就不感到拘束、紧张、害怕,很容易谈出自己心里的想法。。

  针对学生在月考等“非常阶段”出现情绪上、思想上、语言上和行动上等方面表现出的不正常,有目的性地,不定期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每人谈自己的想法,及时有效解决已萌芽出来的不规范。在高三第二次月考后,人人发言,效果很好。

   5、搞好个别教育,带动全班

  心理障碍各自有别,高三学生除了普遍的心理问题外,每个人还有其特殊性,还应注意点面结合,抓住个别,对一些特殊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认真细致地了解,可以建立学生个性发展档案,为他们设计个人的解决方案,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有抓好每一各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才能促进全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6、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加强交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把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疏通,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才可能准确地摸清学生的心理症结,才可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梳理心理疙瘩,才可能使自己的指导调节被学生切实的合作执行。

  培养独特的教师个人魅力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催化剂。教师只有具备了令学生折服的个人魅力,才有助于师生的交流,才有助于解决策略和方案的贯彻执行,才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7、指导学生发现心理问题,教给学生调适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高三常见心理问题,科学分析自身存在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心理平衡、社会适应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高考中去。这就需要对学生一些情绪调控和挫折应付能力辅导,进行高考复习策略指导,培养思维品质等。

  要教给学生一些调适心理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脱敏法、焦点转移法、深呼吸方法、药物治疗法等。

  对高三学生还要进行人际适应能力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学会负责,防止心理封闭。

   8、建立经常性的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制度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教师、家长和社区经常性的沟通,是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是深入分析学生心理的必要条件,是全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为学生营造各种良好学习氛围的必要条件,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协助教育。

  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必须时时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针对具体问题,及时作好疏导工作。实践证明,加强对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还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对鼓励他们努力拼搏,提高学习成绩,在高考中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郑希付:学校心理卫生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5]彭剑飞:班主任心育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