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狂人日记》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7-01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8万
展开全部
序的作者是两个中学时的好友,最近听说他们中的一个人生了大病。作者去看望他们,见到了其中的哥哥。哥哥说生病的是弟弟,弟弟早已痊愈了,弟弟把自己发病时写的日记题命为《狂人日记》,现在弟弟已经去某地一座候补官员了,哥哥把日记交给作者,作者认为弟弟得了迫害狂之类的病。把日记摘录出一篇以供医学家研究。也就是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其实有两重叙述,一重是狂人写的日记,一重是狂人的朋友写的序言。

序言以正常人的视角把日记认定为疯话,否定了日记的合理性,同时序言以文言文的形式否定了白话文的日记,所以狂人日记其实是一个充满张力与撕裂感的文本,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声音,而非单一的“批判礼教吃人”。狂人最后痊愈了并把曾经的自己定为狂人,还去当官儿了,这位批判社会“吃人”的狂人,终究回归了社会,变回了正常人。这个结局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狂人真的是疯子吗?鲁迅的设计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深刻。现在我们往往只认为狂人是批判社会的革命者、斗士,而不追究他到底有没有发疯。很明显现实层面狂人的肉体是没有被吃掉的,那个看病的老头儿也不是来揣肥瘠的,赵家的狗更不可能参与谋害他,日记的叙述也是错杂而语无伦次,可见狂人的确有生理上的精神疾病,现实中他周围的人没想吃他。他在幻觉中才认为周围的人想吃他,但我们知道“吃人”并不完全是指真吃掉肉体,更包括吞噬人的精神、人的主体性。这样一来狂人揭示了精神层面的真相,他又是清醒的了。

日记开头第一句话“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为什么狂人看了月亮的觉醒了?西方认为精神疾病与月亮的盈亏有关,比如英文中狂人词根就是月亮。但中文语境下月亮可以用来悟道,是助人清醒的,所以月光本身就具有疯癫与清醒的双重领域。疯子很多情况下是作为智慧的预言家出现的,狂人在揭示真相的同时也可以在发疯。正常与疯癫,其实都是被社会文化建构并命名的。主流社会势力会“预备下一个疯的名目罩上”异己,以此合情合理合法的铲除异己。对于晚清民众,革命者就是疯子。

第三篇日记写到“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这是多么血淋淋的一段话,然而“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正常人”对试图颠覆秩序的“狂人”的恐惧与凶恶,甚至要超过自己受到秩序迫害时的。可见“吃人”社会秩序的顽固,正常人对异己的排斥。

第一篇日记最后一句说“我怕的有理。”试读全文会发现他言必有据引用古书、古事证明“古来常吃人”,想起20年前的事来解释人们为何想害他。还常用三段论进行推理。比如“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一片吃得整个自然也吃得。但他的逻辑又错了,这又构成了一重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我们再来看他引的古事。“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其实应该是陈藏器写的《本草拾遗》,狂人的记述错了。“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其实给是齐桓公吃,易牙是周朝人,桀纣则分别是夏商末代君主,这又是明显的错乱,从易牙儿子一直吃到徐锡麟,这里故意把“麟”写成了“林”,再度制造错乱。这三件事都是现实中发生了的,按照原来的框架,吃人只发生在狂人的幻想中,这三次用典就把这个框架给打破了,说明现实中也有吃人。为了矫正回来就把三件事写错,这样三件事仍然只是发生在狂人荒唐的幻想中,“现实吃人”未被证实,维护了原有框架,正常的现实世界,太平依旧。

我们再看“吃人”到底指什么?自从1919年吴虞发表《吃人与礼教》以来,狂人日记主要被解释为批判封建礼教吃人。在封建领教下,亲子手足的真挚亲情与邻居,同乡的友爱都被剥夺了,转而化为怀疑,猜忌,甚至自相残杀,伴随着情感的剥夺的是人的生命,比如被逼死的节烈贞妇,这就是“吃人”。但我们不能忽视最后三篇日记,“我未必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狂人意识到自己也“吃人”并非无罪,也就是说他从批判社会转向自我批判。这种决心自持的勇气深化了批判的力度,只有把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罪恶全部消灭,才有可能真正改变社会。就当时的社会看“吃人”的并非只有所谓封建礼教。反礼教的辛亥革命同样能吃人,无罪的阿Q就被枪毙了。再看五六十年后“反礼教”同样能“吃人”。一切不以人性为出发点的道德都可以“吃人”。竹内好认为吴虞否定礼教只是继承魏晋以来自由思想家的立场,而狂人日记否定了包括反礼教论在内的一切传统,这才是狂人日记超越时代的独特价值。

鲁迅认为“在进化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他认为“革命无止境,需要永远不断革命”一切传统,包括自身作为中间物,都需要在未来被革除。这是从进步的眼光看。但鲁迅同时还认为中国社会没有进步,狂人说“这历史没有年代”,就是因为历史处在无意义的循环中。鲁迅觉得辛亥革命是没有意义的,革命后“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范爱农》),《忽然想到(三)》讲“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作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在呐喊彷徨中,鲁迅多次揭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以前循环的王朝更替就更不用说了。狂人回归的社会也能看出循环仍在进行。

在进步与不进步的挣扎中,鲁迅为狂人日记设计了双重结局。循环的绝望结局与进步的有希望的结局。循环绝望结局有二,已发生的短期绝望结局是狂人堕落回归正常,尚未发生的长期绝望结局是狂人所预言的。经常尚未发生的长期绝望结局是狂人所预言的,吃人的社会终将覆灭;而进步的有希望的结局,鲁迅并未给出明确表述,只留下了一些线索。日记第11篇写女儿死后,“母亲那天的哭法,现在想起来,实在还叫人伤心。”可见人性虽被道德秩序拘束限制住,但仍然无法被磨灭。人不会天生向往被吃,这也就有了革命成功最基础的一线希望。《狂人日记》这个有希望的结局并不在作品内部发生,也无需在作品内部无意义的凭空想象一个胜利结局,而是在读者读后有所觉悟。如果一件事是当下最需要做的,那么哪怕是一个眼神或是一声呐喊,其他人也会意识到并即刻行动。

《狂人日记》是社会和人性的一面镜子,其中蕴含了鲁迅深刻的思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