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旅行文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从未想过,在这个飞机、高铁、汽车、游轮等高速便利交通工具盛行发达的年代,人们的出行会在突然之间变得如此彷徨与踌躇。新冠疫情的阴云笼罩在这个世界上空,久久未能烟消云散。旅行,对于我这个喜欢行走的人来说,慢慢成了奢侈品。然而,在这段踌躇不前的时光中,我却慢慢喜欢上了旅行文学。也许是因为人在得不到内心渴望的结果时,往往会想方设法通过另一种方式得到某些心灵补偿,又也许是画饼充饥或者望梅止渴呢。无妨!
杰拉德.布雷南谈到他的旅行文学:我的目的只是为几位足不出户的神游者提供消遣,他们也许喜欢在雨夜,通过阅读人们在偏远山村、在南地中海风平浪静的气候下生活的情形来打发时间。他的目的恰恰满足了生活在疫情时代之下我的需求,或许我本就是这些喜欢在雨夜通过阅读打发时间的神游者之一。也许是因为日常生活的枯燥乏味,又或是因为内心的孤寂落寞,亦或是人生路途上的困惑茫然,在等待疫情结束犹如等待戈多般,进而极力寻找宣泄之路。读旅行文学,突然成为我对抗迷茫与乏味,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之一。
有人说,90后,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内心比较孤独,渴望得到更多的朋友,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办事准则,喜欢推陈出新,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其实我不是很能定义自己,作为90后的我,也常问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回顾自己的过去,与一般90后可能不同,谈起儿时艰辛生活,他人多半不信。贫困农村家庭出身,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懂得温饱的不易。田野、河流与山岗是读书之外的劳作与娱乐的地方。从未踏出县城半步的我,高考后却选择远走他乡,从广东到北方,跋涉千里上大学。毕业后,在一家IT公司从基层工作一直到中层管理,辗转多个业务线,一待多年。他人总说我性格开朗大方,善交谈爱分享乐助人,给人积极向上的正向能量。然而,就算是再熟悉的伙伴,内心总有些隔离感,就算再热闹的会场,心底总期待有静默偏隅。我总在闲时,一个人去行走,跑步,骑车,发现与欣赏路上的风景。一如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总有那么一个孤独患者,留恋着路上风景的交替流转。
也许正如保罗.索鲁所说,“有人做伴时,一个人就难以看得清楚或想得明白。你需要孤单时清明的头脑来捕捉思想的灵光,无论它们多么平凡,但私下里都让你觉得独特而尤其值得关注。”
总有那么一个时光画面:夏日微风,灰瓦屋檐之下的门槛上,坐着个小男孩,傻乎乎望着天边脚下的青山,脑海里痴痴地想着青山另一边的世界。那是我儿时常做的事,通常给家人冠上傻之名。只是那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有些人的童年,脑海萦绕的却是小不点儿的身板,独自奔往他乡的画面。
青山之外的世界对于儿时的我,是大千世界的一切风物,是小学课本里的经典景点,是故宫、天安门广场、长城,黄山、华山、长江、黄河、趵突泉、黄鹤楼、鹳雀楼……或许这些别处的意义,在我看来只是打发我非上课与务农的闲适时光。无论如何,那时的我,是不懂什么是异乡情,不懂什么是离别绪,也不懂什么是孤独与悲伤,更谈不上心灵的收获、灵魂的感悟了。
别处对于保罗.索鲁来讲,或许是五次顿悟,他提到在别处偶有意外发生,从根本上改变那趟旅行的性质,让人心心念念。保罗.索鲁,是美国当代著名旅行文学作家、小说家,他的作品作品以敏锐的洞察与犀利的笔锋著称,在全球各地游历五十余年,除了南极洲,处处都有他的足迹。他最常采用的交通方式就是火车,曾经以火车的方式畅游80年代的中国大地。
别处对于村上春树来讲,或许是安心享受,他提到就算是去过许多次的地方,也肯定每去一次都会感到惊讶:“咦,原来还有这种东西”。他还提到,别去思考工作,清空大脑,安安心心的享受旅行。村上春树,不是专业旅行家,作为小说家的他,经常给读者提到别处的美好,旅行是件好事情。我们可以从他的《假如真有时光机》、《远方的鼓声》等作品中,领略他的睿智与风趣。
别处对于杨潇来讲,或许是人生意义的思考,他重走80年前湘黔滇旅行团的西迁之路,在公路、河流与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在历史时间中穿越行走,重塑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别处对于刘子超来讲,或许是人文的洞察,他以浓郁的旅人气息,犀利而敏感地观察异域,不管是在季风吹拂的东南亚,还是失落的中亚之地,总能延续着作家游记这个悠长的传统,让我们真切体会“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
别处对于玄奘,或许是生命真谛的追求;对于马可波罗,或许是热烈的向往和追逐;对于徐霞客,或许是未知的探源与开拓,对于余秋雨,或许是一场文化苦旅……或许能否这么认为,我们总是向往着别处,诗与远方一直都是我们的梦,又何须探究别处的意义呢。
因为有了别处的意义,孤独患者就有了宣泄之法,于是乎有些患者踏上了别处之路,而有些患者在前行患者留下的墨宝中游行,因为足不出户的旅行也是无可厚非的。而这段时间的我或许就属于这个足不出户的患者了。
旅游文学作为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不管是中国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古代旅游文学,还是现在大行其道的“反旅行”意图的非游记类作品,其特点依然离不开抒情性、审美性、知识性、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
我总稽首在每一部作品里(不一定是完全的旅行文学),徜徉时光,让思绪飞扬。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沈从文的《湘西散记》、《湘西》中的边城风光与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各地文明史诗般的深度解读;保罗.索鲁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在中国大地上》、《横贯欧亚的火车之旅》等火车经过的乡土人情、风物景观;刘子超的《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深入亚欧大陆的旅程》等异域文化的挣扎与冲突;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与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两场历史与相识中的徒步……
有人说,旅行,是心灵的阅读,而阅读,是心灵的旅行。或许在这个疫情烟云之下,阅读一本旅行文学,可以心胸开阔,拨云见日。让我们阅读吧,或许阅读后,知道自己并不是孤单患者呢。
杰拉德.布雷南谈到他的旅行文学:我的目的只是为几位足不出户的神游者提供消遣,他们也许喜欢在雨夜,通过阅读人们在偏远山村、在南地中海风平浪静的气候下生活的情形来打发时间。他的目的恰恰满足了生活在疫情时代之下我的需求,或许我本就是这些喜欢在雨夜通过阅读打发时间的神游者之一。也许是因为日常生活的枯燥乏味,又或是因为内心的孤寂落寞,亦或是人生路途上的困惑茫然,在等待疫情结束犹如等待戈多般,进而极力寻找宣泄之路。读旅行文学,突然成为我对抗迷茫与乏味,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之一。
有人说,90后,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内心比较孤独,渴望得到更多的朋友,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力和办事准则,喜欢推陈出新,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其实我不是很能定义自己,作为90后的我,也常问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回顾自己的过去,与一般90后可能不同,谈起儿时艰辛生活,他人多半不信。贫困农村家庭出身,从小知道生活的艰辛,懂得温饱的不易。田野、河流与山岗是读书之外的劳作与娱乐的地方。从未踏出县城半步的我,高考后却选择远走他乡,从广东到北方,跋涉千里上大学。毕业后,在一家IT公司从基层工作一直到中层管理,辗转多个业务线,一待多年。他人总说我性格开朗大方,善交谈爱分享乐助人,给人积极向上的正向能量。然而,就算是再熟悉的伙伴,内心总有些隔离感,就算再热闹的会场,心底总期待有静默偏隅。我总在闲时,一个人去行走,跑步,骑车,发现与欣赏路上的风景。一如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总有那么一个孤独患者,留恋着路上风景的交替流转。
也许正如保罗.索鲁所说,“有人做伴时,一个人就难以看得清楚或想得明白。你需要孤单时清明的头脑来捕捉思想的灵光,无论它们多么平凡,但私下里都让你觉得独特而尤其值得关注。”
总有那么一个时光画面:夏日微风,灰瓦屋檐之下的门槛上,坐着个小男孩,傻乎乎望着天边脚下的青山,脑海里痴痴地想着青山另一边的世界。那是我儿时常做的事,通常给家人冠上傻之名。只是那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有些人的童年,脑海萦绕的却是小不点儿的身板,独自奔往他乡的画面。
青山之外的世界对于儿时的我,是大千世界的一切风物,是小学课本里的经典景点,是故宫、天安门广场、长城,黄山、华山、长江、黄河、趵突泉、黄鹤楼、鹳雀楼……或许这些别处的意义,在我看来只是打发我非上课与务农的闲适时光。无论如何,那时的我,是不懂什么是异乡情,不懂什么是离别绪,也不懂什么是孤独与悲伤,更谈不上心灵的收获、灵魂的感悟了。
别处对于保罗.索鲁来讲,或许是五次顿悟,他提到在别处偶有意外发生,从根本上改变那趟旅行的性质,让人心心念念。保罗.索鲁,是美国当代著名旅行文学作家、小说家,他的作品作品以敏锐的洞察与犀利的笔锋著称,在全球各地游历五十余年,除了南极洲,处处都有他的足迹。他最常采用的交通方式就是火车,曾经以火车的方式畅游80年代的中国大地。
别处对于村上春树来讲,或许是安心享受,他提到就算是去过许多次的地方,也肯定每去一次都会感到惊讶:“咦,原来还有这种东西”。他还提到,别去思考工作,清空大脑,安安心心的享受旅行。村上春树,不是专业旅行家,作为小说家的他,经常给读者提到别处的美好,旅行是件好事情。我们可以从他的《假如真有时光机》、《远方的鼓声》等作品中,领略他的睿智与风趣。
别处对于杨潇来讲,或许是人生意义的思考,他重走80年前湘黔滇旅行团的西迁之路,在公路、河流与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在历史时间中穿越行走,重塑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别处对于刘子超来讲,或许是人文的洞察,他以浓郁的旅人气息,犀利而敏感地观察异域,不管是在季风吹拂的东南亚,还是失落的中亚之地,总能延续着作家游记这个悠长的传统,让我们真切体会“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
别处对于玄奘,或许是生命真谛的追求;对于马可波罗,或许是热烈的向往和追逐;对于徐霞客,或许是未知的探源与开拓,对于余秋雨,或许是一场文化苦旅……或许能否这么认为,我们总是向往着别处,诗与远方一直都是我们的梦,又何须探究别处的意义呢。
因为有了别处的意义,孤独患者就有了宣泄之法,于是乎有些患者踏上了别处之路,而有些患者在前行患者留下的墨宝中游行,因为足不出户的旅行也是无可厚非的。而这段时间的我或许就属于这个足不出户的患者了。
旅游文学作为反映旅游生活的文学,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抒写旅游者及旅游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不管是中国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古代旅游文学,还是现在大行其道的“反旅行”意图的非游记类作品,其特点依然离不开抒情性、审美性、知识性、反映社会生活的片段性。
我总稽首在每一部作品里(不一定是完全的旅行文学),徜徉时光,让思绪飞扬。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沈从文的《湘西散记》、《湘西》中的边城风光与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等各地文明史诗般的深度解读;保罗.索鲁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在中国大地上》、《横贯欧亚的火车之旅》等火车经过的乡土人情、风物景观;刘子超的《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深入亚欧大陆的旅程》等异域文化的挣扎与冲突;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与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两场历史与相识中的徒步……
有人说,旅行,是心灵的阅读,而阅读,是心灵的旅行。或许在这个疫情烟云之下,阅读一本旅行文学,可以心胸开阔,拨云见日。让我们阅读吧,或许阅读后,知道自己并不是孤单患者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