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文是为人之本,它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
第一,人文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存亡.
文化概念、民族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绝对不是“基因”的概念.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至今唯一幸存的古老的文明实体.只有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人类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风风雨雨,没有消灭,也从未中断,而且还在不断向前发展.
中华民族之所以一直延续到现在,什么原因?是文化.
我记得1995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大学举行基础教育报告会,季羡林先生在报告中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归根到底是两点,第一爱国,第二有骨气.
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集中体现,国重于家,家重于己,格、致、诚、正、修,为的是齐、治、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现在也讲,要弘扬民族文化,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到世界上去,为世界的和平繁荣贡献我们一份力量.
第二,民族文化关系着国家的强弱.
国家强弱有三个因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族凝聚力是人和,其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去做官,他问孔子怎么把一个地方治理好?孔子告诉他,一、粮食充足,二、兵力充足,三、民信.粮食充足的发展是经济实力,兵力的发展是军事实力,民信就是凝聚力.
第三,没有人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进步是全面的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
一个社会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野蛮、愚昧、落后;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没有人文文化的发展,就是卑鄙、无耻、下流;但是,如果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而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就是大灾难.
第四,人文决定人格的高低.
人格是度量人性、情感、做人的尺子.一个人的品质或思想素质,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格,中层是法纪观念,顶层是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绝对是第一位的,统领一切.但是,基础是人格.没有人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遵纪守法,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五,对个人而言,文化严重关系到一个人涵养的深浅.
人文涵养,包括言行的文雅、度量的大小、见识的远近、待人的厚薄等.
我曾推荐学生读两篇苏轼的文章,《贾谊论》与《留侯论》.前者论贾谊,后者论张良.两人都很有才华,贾谊失败了,张良成功了;因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张良则志大量大,才足识足,“有过人之节”.
第六,人文关系一个人思维的愚智.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曾获得诺贝尔奖.他发现人的大脑,左脑功能主要同科技活动有关,同严密的逻辑思维有关;右脑功能主要同文艺活动有关,同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顿悟有关,其记忆量是左脑的一百万倍.因此,人主要应开发右脑,而文艺也主要作用开发右脑.
日本学者春山茂雄认为,左脑是个人脑,右脑是祖先脑,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的精华都在右脑,人的重大决策几乎全由右脑最后作出.因此,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像力、强大的创造力,一定要重视人文文化,重视右脑.
科学和人文交融 才能全面提高素质
科技和人文是同源共生的,同源于世界,共生于大脑.
科学承认客观实际,人文也承认客观实际;科学研究客观规律,人文也研究客观规律.王之涣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望得远.为什么站得高,就望得远?因为地球是圆的,视线的切点是圆.尽管王之涣不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知道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文学家都是承认客观实际的.
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与表现提供犀利武器.因此人文跟科学是互动的,互补的.
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文化,都要通过自己的反思、怀疑、批判、发展,追求深刻性、普适性,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核心就是为了更美、更新.
因此可以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间有科学基础;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
科学和人文交融有很多好处.
第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既求真,又求善,方能形成全面的责任感,从而有动力,有激情,可达到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创造性奇迹往往在这个境界中迸发出来.
第二,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
第三,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交融,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优秀的思维,一要正确,二要有原创能力.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正确性,直觉、灵感、顿悟与形象思维,保证思维的原创能力.
第四,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交融,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科学方法讲实证,讲严谨、有序,讲“理”;人文方法讲体验,讲宽松、活泼,讲“情”.合“理”顺“情”,自然有效.
第一,人文文化决定一个民族的存亡.
文化概念、民族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绝对不是“基因”的概念.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中国,与其说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至今唯一幸存的古老的文明实体.只有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经历了人类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风风雨雨,没有消灭,也从未中断,而且还在不断向前发展.
中华民族之所以一直延续到现在,什么原因?是文化.
我记得1995年国家教委在北京大学举行基础教育报告会,季羡林先生在报告中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归根到底是两点,第一爱国,第二有骨气.
爱国主义是中华文化哲理中整体思想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集中体现,国重于家,家重于己,格、致、诚、正、修,为的是齐、治、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现在也讲,要弘扬民族文化,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到世界上去,为世界的和平繁荣贡献我们一份力量.
第二,民族文化关系着国家的强弱.
国家强弱有三个因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族凝聚力是人和,其核心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贡去做官,他问孔子怎么把一个地方治理好?孔子告诉他,一、粮食充足,二、兵力充足,三、民信.粮食充足的发展是经济实力,兵力的发展是军事实力,民信就是凝聚力.
第三,没有人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
社会的进步是全面的进步,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又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
一个社会没有物质文明的进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会野蛮、愚昧、落后;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没有人文文化的发展,就是卑鄙、无耻、下流;但是,如果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而没有精神文明、人文文化,就是大灾难.
第四,人文决定人格的高低.
人格是度量人性、情感、做人的尺子.一个人的品质或思想素质,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人格,中层是法纪观念,顶层是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绝对是第一位的,统领一切.但是,基础是人格.没有人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遵纪守法,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五,对个人而言,文化严重关系到一个人涵养的深浅.
人文涵养,包括言行的文雅、度量的大小、见识的远近、待人的厚薄等.
我曾推荐学生读两篇苏轼的文章,《贾谊论》与《留侯论》.前者论贾谊,后者论张良.两人都很有才华,贾谊失败了,张良成功了;因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张良则志大量大,才足识足,“有过人之节”.
第六,人文关系一个人思维的愚智.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曾获得诺贝尔奖.他发现人的大脑,左脑功能主要同科技活动有关,同严密的逻辑思维有关;右脑功能主要同文艺活动有关,同开放的形象思维、直觉、灵感、顿悟有关,其记忆量是左脑的一百万倍.因此,人主要应开发右脑,而文艺也主要作用开发右脑.
日本学者春山茂雄认为,左脑是个人脑,右脑是祖先脑,人类大脑进化五百万年的精华都在右脑,人的重大决策几乎全由右脑最后作出.因此,要有高超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像力、强大的创造力,一定要重视人文文化,重视右脑.
科学和人文交融 才能全面提高素质
科技和人文是同源共生的,同源于世界,共生于大脑.
科学承认客观实际,人文也承认客观实际;科学研究客观规律,人文也研究客观规律.王之涣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因为站得高、望得远.为什么站得高,就望得远?因为地球是圆的,视线的切点是圆.尽管王之涣不知道地球是球体,但他知道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文学家都是承认客观实际的.
人文对科学而言,贯穿科学始终,为科学导向,为科学提供精神动力.同样科学对人文也很重要,科学要贯穿人文始终,为人文奠基,为人文提供素材,为人文保证正确的道路,为人文的发展与表现提供犀利武器.因此人文跟科学是互动的,互补的.
不管是科学还是人文文化,都要通过自己的反思、怀疑、批判、发展,追求深刻性、普适性,科学精神侧重于求真务实.人文精神侧重于求善务爱,两者核心就是为了更美、更新.
因此可以讲,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间有科学基础;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
科学和人文交融有很多好处.
第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既求真,又求善,方能形成全面的责任感,从而有动力,有激情,可达到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而创造性奇迹往往在这个境界中迸发出来.
第二,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
第三,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交融,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优秀的思维,一要正确,二要有原创能力.逻辑思维保证思维的正确性,直觉、灵感、顿悟与形象思维,保证思维的原创能力.
第四,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交融,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法.科学方法讲实证,讲严谨、有序,讲“理”;人文方法讲体验,讲宽松、活泼,讲“情”.合“理”顺“情”,自然有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