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 我来答
新科技17
2022-05-27 · TA获得超过584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2.4万
展开全部
  在 八年级 下册物理的期末考试结束之后,对试卷做一些分析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我网络整理的 八年级物理 下册的期末试卷分析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分析(一)
  1。试卷综合性强,难得大。

  分试题的内容组织上来看,八年级上学期的不少内容考试中出现,特别是光学部分,这部分本身就比较难,在加上上学期学习的内容,很多同学遗忘的差不多,考前也没用复习,出乎我的意料。但关于镜湖的那几个小点,考试中出现不足为奇,即便是中考也会重复性的考。

  很多阅卷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试卷很综合啊,似乎就是中考水准,不过只是去掉电学部分。这么说有凭据的,在试卷的最后一大题,涉及到了发电机的转子,实际到能量转换,这个既可以说是八年级机械功部分,也可以归于九年级内容。

  2. 填空题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填空中的作图不知道有没有视而不见的,有没有用铅笔和尺作图的,实际肯定是都有。这里对最后一道题的隐含条件的设问,难倒了大批同学,很多同学不知在问什么,不晓得改怎么去解释。

  例如 动滑轮实质 很多同学写的是 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表述的不错,但题目问的是隐含条件啊,应该是一个等臂杠杆

  再如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说明这个物体受 应该是受平衡力,或者也可以写成外力合力为零

  3.其他部分没有具体改,没有直接体验,不做评论,这里我得好好的 说说 试卷第四部分,实验题。

  实验的第一题个人认为存在诸多不妥之处

  ① 指向性不明。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小实验,原题是 瓶子满灌水(约40cm)瓶口向下,问结果会怎么样?

  从答案来看,问的是瓶内液面变化,很多同学对结果理解不清。

  ② 表述不完整。

  题目只给出前提条件,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只说装满水,瓶口向下,中间的过程是什么样,谁知道谁会做题。

  很多同学认为,瓶口在倾斜过程中水会洒一点出来,会有部分空气进入,当瓶口在液面以下,瓶内的水是减少的,也就是说水位下降了。也有同学认为,若用将瓶口堵住,将瓶口放入液面以下后,手拿来,水应该还是满的,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也有同学很细致,他认为即使用手也不能完全保证没有一点点的空气进入,手会残留部分瓶内的水,因此水位实际是下降的,但很微小。

  ③ 配图的误导

  觉得配图有误导之嫌 ,其一 瓶画成类似三个部分,而其中靠近水槽的部分与瓶底充满的水应该填充一样多,但配图不符,其二瓶底有一快黑色印记,很多同学认为是墨水,考的扩散现象。这也能讲的通。

  实验题二 这题同意认为也有不妥之处。

  ① 第一个小题是描点作图,初中物理降低要求,不要做数据描点的拟合,也就是把点在坐标轴上描出之后,画一条线,要求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这条线上,同时使其余的点在拟合线上的附近。此题要求不高,就是把点 描出用线连起来即可。但可惜的是题目给的坐标的存在问题,纵坐标1距离原点是一个,纵坐标2距离原点应该是2才对,但确实3格。明显属于比例标度错误。另外横坐标应该用0.1做一格,这样在作图的时候方便,结果却给的是以1为一格,虽然降低了要求,但也要为难学生一把。

  ② 语意表述缺陷。问的是选橡皮筋做测力计的原因? 这个原因不好说,会的最多是橡皮筋具有弹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回答了,但题目实际问的并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应该改成 使用橡皮筋可以做简易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如果问成原理,我想很多同学就可以联想到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改卷过程中的有不少同学很好的,把前提条件都写出来了,也就是在一定限度内,拉力与弹簧测力计的伸长量成正比。不少同学些的是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前者写正比关系是确切的数学关系,后者是定性描述,二者有区别。

  ③ 第三小问,问简易测力计使用时应注意:

  注意不要打到自己的手或者打到别人,还是注意橡皮筋要选弹性好的?其实都不是,问的应该就是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注意事项,但在这里这么问很牵强。不适合。

  4.对实验的几点看法

  ① 可能命题人的选择是想从生活中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实验考,因为物理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嘛!但越是生活的,学生们的回答越是生活的 经验 的,直观感受性质的回答,从学生答题的表述来看,感觉很不好,很多同学没掌握物理的语言。

  ② 八年级下可用来考核的实验太多太多了,考个测密度的实验设计也好,考这两个,只能哎!

  ③ 最大的遗憾就在于,实验的设问让学生不知道问的什么,当然也有学生回答的非常好,等答案都几乎一样,可这只是极少数。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分析(二)
  1.试题的基本特点

  (1)注意将知识与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进行考查。试题在考试的内容上大部分的试题是通过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知识面宽,覆盖面较大,减小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特别是试题重视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注意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情景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来考查学生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科 基本素养 和进一步学习的潜质。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反映物理对STS的影响。试题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努力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联系实际的情景,试卷取材广泛,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所选素材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现象,也有天体运运动学生不熟悉的内容,还有与当今社会十他注重的节能的知识。这些都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密切联系,拉近了物理与现实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物理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使他们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3)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试题注意挖掘物理知识的人文 教育 价值,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切实有效地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许多题目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渗透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试卷中适时体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渗透着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

  (4)注重课程的三维目标,从多层次、多角度将三维目标自然融合。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归纳 总结 能力的考查,加强了对实验过程以及分析归纳等能力的考核,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学 方法 的考查力度。把探究的精神自然融合在试题当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设计、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的探究思想。旨在提倡试题回归实验教学,但又高于实验教学的思想,力图改变那些“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题海战术” 教学方法 和 学习方法 。

  (5)坚持设置开放性试题,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试卷中进一步加大了试题的开放程度,题目的答案极具开放性,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构思,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同时,也为展示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的舞台。

  2、卷面反映出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学生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释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这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脱离生活实际,也说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还未真正在课堂上生根、开花、结果。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与时代共舞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这个理念的具体实施,就是要把物理知识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再还原到具体情景中去。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防止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律到规律,从练习到练习的教学方法,要密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的实际,要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景理性化。让学生的头脑中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概念和规律,而是随时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情景化,情景问题理性化。

  2.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大部分不强,看不准、算不对、画不全、说不清的现象很普遍。学生要么想不到,即使想到了也说不出,说出来的又不全面,不能准确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学生基本技能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平时教学中的养成训练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能让学生说的、做的,教师一定不要代替,要多给学生表达表演的机会,让学生不仅仅想说、敢说,还要会说、善说,不仅仅想做、敢做,还要会做、善做,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

  3.学生在综合应用题上失分严重,这反映了我们对学生审题、作图、计算、提问质疑、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评估、信息收集和处理、分析归纳、综合运用以及方法迁移等方面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有针对性训练,切实把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重视起来

  4.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的运用仍不得要领,面对探究性试题感到束手无策,这是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过程与方法”造成的。

  3、对试卷的几点意见

  1.试题结构跟中考要求不一致,没能跟中考衔接好.

  2.有的试题难度过大,如第18小题得分率只有22.5%,显然是难度过大.

  3.探究题都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的,没能体现出科学探究的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