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错误
展开全部
记得孩子上初中一次考完试,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说孩子的成绩下滑了很多。因为自己是学校老师,觉得特别没有面子,所以孩子回来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指责。等结果出来后,成绩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孩子就说:我没差到哪呀,你发那么大脾气。
我就说:老师特意告诉,说明是关心你。你说,妈妈是老师,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怎么去教别人。就是感觉脸上无光,特别没面子。
我们有多少家长把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等同于自己有没有面子,有没有权威?多少在乎自己面子的家长,到头来伤害了孩子的心,同时也让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变得混乱。
下次怒不可揭的时候,我们不妨仔细想想,不能忍受的究竟是孩子考了低分,还是孩子考了低分后,因为自己丢了面子而伤了的自尊心。
父母不是圣人,难免犯错,父母给孩子道歉,这不仅不会有损父母的威严,反而能把父母的威严转化为温情与爱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在孩子面前永远要争当那个正确的角色,那么就是一次次在暗示孩子,他们是错的,当我们把犯错误看做一次学习机会时,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孩子也不会觉得犯错那么可怕了。
我们经常说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没有及时批评教育,其实抗挫折能力并不来自在孩子犯错时我们的批评,而是来自我们怎么引导孩子看待错误,并且从错误、挫折中吸取经验,学习成长。
抗挫折能力,说的是孩子在遭遇失败和挫折后,摔倒了重新爬起来的能力,而不是面对父母的责骂,孩子油盐不进的抗羞辱能力。之所以陷入这样的误区,是我们混淆了抗挫折和抗羞辱的含义。
挫折能力是指孩子失败的时候,我们引导和陪伴她,让她相信通过适当的调整和不断的努力,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成绩。
而抗羞辱能力是指在孩子面临失败或犯错时,我们批评指责孩子,还要求孩子不能哭,或者要坚强。
前者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后者把失败这件事情转化成一种失败的身份。
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吉姆马歇尔在一次关键比赛的时候,犯了一个在旁人看来几乎无法挽回的错误。跑错方向,为对手赢得一分,这时候,在和对方比分持平的情况下呢,很多人已经无法继续接下来的比赛了。神奇的是,在下半场,他没有因此懊恼或者责怪自己,而是振作起来,打出了他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比赛,也为球队胜利做出来了贡献,事后,记者采访他,说:“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就去把它改正过来,我意识到我是可以有选择的,我可以选择一直处于痛苦和懊恼的情绪中,但是也可以去作出努力,迎接不一样的局面与结果。”
马歇尔还谈到,之所以能这么快调整和自己,和小的时候,爸爸陪她练习,陪他参加各种比赛,而且总是在比赛结束后及时引导分不开的。
有一次,在一个人多嘈杂的场地比赛,马歇尔打的很糟糕,下场后抱怨场地不好,人太嘈杂,爸爸就对他说:“我很感谢今天这样的环境,和你在比赛里,因为不适应这样的场地,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这样正好提醒我们,为了适应各种不同场地,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练习,这个跟你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球员没有关系,每一个球员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
是的,能直面错误,客观地看待自己需要改进和不足的地方,及时做出调整,这是一种陪同孩子直面错误,遇到错误不逃避,不隐瞒的能力,他首先需要家长能坦然面对生活里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错误,把每次错误当成改变和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直面错误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家长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者找借口,不仅能帮助孩子培养迎接挑战,不怕错误的能力,更能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感,让亲子之间的爱流动。
父母在犯错后跟孩子道歉,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物。
阿伦.甘地博士是圣雄甘地的孙子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阿伦小时候跟父亲一起到城里,父亲要开一天会,安排阿伦几件杂事,包括保养修理汽车,并约好下午五点接他。阿伦匆忙办完父亲交给的事后,就去电影院看电影,以至于忘了时间。后来想起来了,急忙开车去约定的地点,已经是快6点,父亲已经在那了。
父亲担心的问他怎么迟到了?阿伦骗父亲说车没有修好,等时间太长。其实他的父亲早就给修理厂打过电话 。
阿伦的父亲知道儿子撒了慌,说:“一定是我对你的教育出了问题,使你没有足够的勇气告诉我真相,为了清楚我究竟错在哪里,我要步行回家,在这条18英里的路上仔细想一想。”
就这样,他的父亲在尘土飞扬,没有路灯的就小路上走回了家,一直走了五个半小时。阿伦就非常感慨,发誓以后坚决不说谎。
我们不再把家长的面子看得那么重要,当我们不再认为在孩子面前承认过失,就是有损家长的权威,我们就更容易看清冲突发生时事情的本来面目,同时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承认自己的错误,其实更多的是让两个人的关系都得到缓解和修复,但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虽然承认了错误,却平息不了冲突,反而让矛盾更加激烈呢,那是因为认错的人,并没有打心底里承认自己的过失,也就是认账,只要是两个人产生矛盾或发生冲突,说话双方都有各自犯错,需要承担责任的地方。
易中天说:“认账是承认事实,认错是承认错误。”认账不等于认错,认账之后,错与对,还可以讨论商量,但是如果连事实都不承认,那就什么都谈不上。
父母跟孩子道歉,认错也是这样,要先学会认账,那就是弄清楚事实,弄明白在刚刚发生的冲突里,我做了哪些事情?这是真伪判断,然后才有后面的承认错误,也就是是非判断。
当我们开始敢于面对,并承认曾经做过的事情,不找任何借口,不怪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冷静的思考自己的过失在哪里。与此同时,我们对孩子的责备与抱怨,也就开始减弱了,因为我们已经将焦点转向内省。
生活中我们经常告诉孩子,要勇于承认错误,而认错并不是形式上的对不起三个字,它更多的是指在面对错误时,我们看待错误的态度。
大脑里面的镜像神经元有着超强的模仿功能,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只是一味的质问对方,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开始模仿,学着我们去推卸责任,或者责怪他人,但是同样的,当我们开始反思自己在哪个环节疏忽了的时候,孩子学到的也是反思自己那一部分的过失。言传身教,体现在生活里的每一处。
有一次等车,看到一个女孩坐在椅子上,哇哇大哭,旁边来来往往的人围观,女孩妈妈耐着性子哄了一会儿,终于大声对孩子吼,我都跟你说了,对不起,也说了去帮你买一个,你还是哭个不停,你到底要怎样?孩子愣了一会儿,又接着哭了起来。
这个孩子可能也不明白到底要怎样,或许他知道自己想怎样,但是无法表达清楚,又或者他只是想告诉妈妈,我收到了你的道歉,但是我仍然很难过,忍不住想哭?
你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仍然在哭呢?
因为妈妈的道歉,应该是指在承认了自己的某些行为,对对方造成的影响后表达的发自内心的歉意。这里面没有控制,更没有要求,有的只是妈妈在面对错误时的坦诚与担当,道歉不是让孩子不再哭,要乖乖听话的技巧。
有些妈妈在发脾气之后,一边懊恼的跟孩子说:对不起,一边接着说:妈妈再也不会这样了,你能原谅妈妈吗?似乎随着一句“对不起”孩子的伤心与难过的的情绪,马上就应该烟消云算,为什么?因为家长已经说了,对不起。
当我们不断询问或者要求孩子原谅我们的时候,其实我们内心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也并没有把和孩子重新建立心与心的连接放在第一位,我们在乎的,只是在怒吼之后,如何降低自己内心的愧疚感,说到底,我们关心的,仍然是我们自己。
同时,我们也知道当怒吼或者责罚孩子以后,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与依赖度会降低,于是便会盲目而不切实际的承诺孩子: 以后再也不这样了,你相信妈妈,以后再也不会动手打你了。同时也要求孩子做出同样盲目的承诺:孩子,以后听妈妈的话,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
说的人和听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不再发生,只有当一个人担心自己做不到某事的时候,才会需要承诺来帮助自己,说服对方。
没有发生的事情谁都没有办法承诺,与其空许诺在孩子面前失了信,不如把关注点放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怎么做可以避免发生冲突?
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成一件坏事,我们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推脱、轻下判断等。
我们把犯错误看做一次学习机会时,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从中学到什么。自我原谅是承认错误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就说:老师特意告诉,说明是关心你。你说,妈妈是老师,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怎么去教别人。就是感觉脸上无光,特别没面子。
我们有多少家长把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等同于自己有没有面子,有没有权威?多少在乎自己面子的家长,到头来伤害了孩子的心,同时也让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变得混乱。
下次怒不可揭的时候,我们不妨仔细想想,不能忍受的究竟是孩子考了低分,还是孩子考了低分后,因为自己丢了面子而伤了的自尊心。
父母不是圣人,难免犯错,父母给孩子道歉,这不仅不会有损父母的威严,反而能把父母的威严转化为温情与爱的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在孩子面前永远要争当那个正确的角色,那么就是一次次在暗示孩子,他们是错的,当我们把犯错误看做一次学习机会时,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孩子也不会觉得犯错那么可怕了。
我们经常说这样的话: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没有及时批评教育,其实抗挫折能力并不来自在孩子犯错时我们的批评,而是来自我们怎么引导孩子看待错误,并且从错误、挫折中吸取经验,学习成长。
抗挫折能力,说的是孩子在遭遇失败和挫折后,摔倒了重新爬起来的能力,而不是面对父母的责骂,孩子油盐不进的抗羞辱能力。之所以陷入这样的误区,是我们混淆了抗挫折和抗羞辱的含义。
挫折能力是指孩子失败的时候,我们引导和陪伴她,让她相信通过适当的调整和不断的努力,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成绩。
而抗羞辱能力是指在孩子面临失败或犯错时,我们批评指责孩子,还要求孩子不能哭,或者要坚强。
前者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机会,后者把失败这件事情转化成一种失败的身份。
美国著名橄榄球运动员吉姆马歇尔在一次关键比赛的时候,犯了一个在旁人看来几乎无法挽回的错误。跑错方向,为对手赢得一分,这时候,在和对方比分持平的情况下呢,很多人已经无法继续接下来的比赛了。神奇的是,在下半场,他没有因此懊恼或者责怪自己,而是振作起来,打出了他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比赛,也为球队胜利做出来了贡献,事后,记者采访他,说:“如果你犯了一个错误,就去把它改正过来,我意识到我是可以有选择的,我可以选择一直处于痛苦和懊恼的情绪中,但是也可以去作出努力,迎接不一样的局面与结果。”
马歇尔还谈到,之所以能这么快调整和自己,和小的时候,爸爸陪她练习,陪他参加各种比赛,而且总是在比赛结束后及时引导分不开的。
有一次,在一个人多嘈杂的场地比赛,马歇尔打的很糟糕,下场后抱怨场地不好,人太嘈杂,爸爸就对他说:“我很感谢今天这样的环境,和你在比赛里,因为不适应这样的场地,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这样正好提醒我们,为了适应各种不同场地,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更多的练习,这个跟你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球员没有关系,每一个球员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
是的,能直面错误,客观地看待自己需要改进和不足的地方,及时做出调整,这是一种陪同孩子直面错误,遇到错误不逃避,不隐瞒的能力,他首先需要家长能坦然面对生活里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错误,把每次错误当成改变和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直面错误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家长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者找借口,不仅能帮助孩子培养迎接挑战,不怕错误的能力,更能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感,让亲子之间的爱流动。
父母在犯错后跟孩子道歉,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物。
阿伦.甘地博士是圣雄甘地的孙子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阿伦小时候跟父亲一起到城里,父亲要开一天会,安排阿伦几件杂事,包括保养修理汽车,并约好下午五点接他。阿伦匆忙办完父亲交给的事后,就去电影院看电影,以至于忘了时间。后来想起来了,急忙开车去约定的地点,已经是快6点,父亲已经在那了。
父亲担心的问他怎么迟到了?阿伦骗父亲说车没有修好,等时间太长。其实他的父亲早就给修理厂打过电话 。
阿伦的父亲知道儿子撒了慌,说:“一定是我对你的教育出了问题,使你没有足够的勇气告诉我真相,为了清楚我究竟错在哪里,我要步行回家,在这条18英里的路上仔细想一想。”
就这样,他的父亲在尘土飞扬,没有路灯的就小路上走回了家,一直走了五个半小时。阿伦就非常感慨,发誓以后坚决不说谎。
我们不再把家长的面子看得那么重要,当我们不再认为在孩子面前承认过失,就是有损家长的权威,我们就更容易看清冲突发生时事情的本来面目,同时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承认自己的错误,其实更多的是让两个人的关系都得到缓解和修复,但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虽然承认了错误,却平息不了冲突,反而让矛盾更加激烈呢,那是因为认错的人,并没有打心底里承认自己的过失,也就是认账,只要是两个人产生矛盾或发生冲突,说话双方都有各自犯错,需要承担责任的地方。
易中天说:“认账是承认事实,认错是承认错误。”认账不等于认错,认账之后,错与对,还可以讨论商量,但是如果连事实都不承认,那就什么都谈不上。
父母跟孩子道歉,认错也是这样,要先学会认账,那就是弄清楚事实,弄明白在刚刚发生的冲突里,我做了哪些事情?这是真伪判断,然后才有后面的承认错误,也就是是非判断。
当我们开始敢于面对,并承认曾经做过的事情,不找任何借口,不怪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冷静的思考自己的过失在哪里。与此同时,我们对孩子的责备与抱怨,也就开始减弱了,因为我们已经将焦点转向内省。
生活中我们经常告诉孩子,要勇于承认错误,而认错并不是形式上的对不起三个字,它更多的是指在面对错误时,我们看待错误的态度。
大脑里面的镜像神经元有着超强的模仿功能,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只是一味的质问对方,孩子也会自然而然的开始模仿,学着我们去推卸责任,或者责怪他人,但是同样的,当我们开始反思自己在哪个环节疏忽了的时候,孩子学到的也是反思自己那一部分的过失。言传身教,体现在生活里的每一处。
有一次等车,看到一个女孩坐在椅子上,哇哇大哭,旁边来来往往的人围观,女孩妈妈耐着性子哄了一会儿,终于大声对孩子吼,我都跟你说了,对不起,也说了去帮你买一个,你还是哭个不停,你到底要怎样?孩子愣了一会儿,又接着哭了起来。
这个孩子可能也不明白到底要怎样,或许他知道自己想怎样,但是无法表达清楚,又或者他只是想告诉妈妈,我收到了你的道歉,但是我仍然很难过,忍不住想哭?
你被安慰的孩子为什么仍然在哭呢?
因为妈妈的道歉,应该是指在承认了自己的某些行为,对对方造成的影响后表达的发自内心的歉意。这里面没有控制,更没有要求,有的只是妈妈在面对错误时的坦诚与担当,道歉不是让孩子不再哭,要乖乖听话的技巧。
有些妈妈在发脾气之后,一边懊恼的跟孩子说:对不起,一边接着说:妈妈再也不会这样了,你能原谅妈妈吗?似乎随着一句“对不起”孩子的伤心与难过的的情绪,马上就应该烟消云算,为什么?因为家长已经说了,对不起。
当我们不断询问或者要求孩子原谅我们的时候,其实我们内心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也并没有把和孩子重新建立心与心的连接放在第一位,我们在乎的,只是在怒吼之后,如何降低自己内心的愧疚感,说到底,我们关心的,仍然是我们自己。
同时,我们也知道当怒吼或者责罚孩子以后,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与依赖度会降低,于是便会盲目而不切实际的承诺孩子: 以后再也不这样了,你相信妈妈,以后再也不会动手打你了。同时也要求孩子做出同样盲目的承诺:孩子,以后听妈妈的话,再也不惹妈妈生气了。
说的人和听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事情,不可能不再发生,只有当一个人担心自己做不到某事的时候,才会需要承诺来帮助自己,说服对方。
没有发生的事情谁都没有办法承诺,与其空许诺在孩子面前失了信,不如把关注点放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时,怎么做可以避免发生冲突?
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成一件坏事,我们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推脱、轻下判断等。
我们把犯错误看做一次学习机会时,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从中学到什么。自我原谅是承认错误的一个重要因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