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的事例有哪些?
出淤泥而不染的事例有这些:
1、屈原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谮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2、孟浩然
孟浩然一身正气,有着一副侠义心肠,他早年寄情于山水之中,40岁才开始进京赶考。他才华横溢,品性高洁,同时也为人耿直,疾恶如仇,不愿意与官场上的蝇营狗苟之辈同流合污,因此始终受到官场的排斥。虽然无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是孟浩然却初心不改,始终用自己的力量惩恶扬善,扶危济困。
3、陶渊明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出处
“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宋代学者周敦颐所写的文章《爱莲说》,意思是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自己却不被淤泥沾染。
周敦颐非常喜爱莲花,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喜爱莲花,特别偏爱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莲花在碧波荡漾中显的娇翠欲滴,但并不那么娇艳;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它的气味芬芳四溢,越远越清香,沁人心脾;它在水面上亭亭玉立,只供人们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走近把玩。”
现在人们用“出淤泥而不染”比喻不受恶浊世俗的污染,保持纯洁、高尚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