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感悟文章3篇

 我来答
机器1718
2022-06-26 · TA获得超过686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05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164万
展开全部

  道德感悟文章 道德感悟

  道德五千言

  老子传古今

  德即是行道

  道乃为自然

  《道德经》又名《五千言》。也名《老子》。分为上经与下经,上经论道,下经论德。

  ­何为道?何为德?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五千言作了高度的概括。以前老师只是从字面上作些解释,而其中的涵义和境界则让学生用一生来感悟。

  道德文章千古流传,光照人间。

  道乃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

  道不是人为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

  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

  了解天道,比作神仙。

  了解人道,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

  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就会免遭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

  ……即便是君子爱财,也应取之有道。

  ­例举五常伦道徳缺失:

  夫妇 :夫唱妇随 。 家庭矛盾加剧,离婚率攀升。

  父子: 父慈子孝。 父母“孝养”孩子,自身却老无所养的颠倒人伦,人丧失了做人的基础。

  兄弟: 兄友弟恭 。 兄弟关系淡漠,甚而反目为仇

  君臣: 君礼臣忠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工作场上,上级欺压下属、下属反叛上级或单位。

  朋友: 朋友友信 。 人与人相互欺诈,没有人情和信义

  讲道德,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秩序井然,人们生活工作心情顺畅,有安全感 .

  不讲道德,家庭、社会人际关系反常、紧张,社会缺乏信用和规则,冲突加剧,精神压力大,内心痛苦,缺乏安全感。

  道不是制度学说,而是自然的关系法则。道德也没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则生智慧,身有所得则健康长寿。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绝不是人为的框架,而是随顺自然的产物。

  佩服古圣先贤随顺自然的智慧。道法自然,德行天下!

  道德感悟文章 浅谈道德和良心

  道德和良心是常谈的话题。说起容易,做起来可没有那么简单。每个人思维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要真正读懂道德良心真正含义的人并不多。如果每个人从自我做起,那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用知识弥补。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候,只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就能创造无穷的财富。

  道德是美丽的花,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坦荡荡。道德是一种感恩,道德一种爱心。道德是春天的花朵,是植物的肥料。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财富,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道德是我们拥抱在怀中的一道绚丽的彩虹。只要它一现身,便会给我们带来雨过天晴的好心情。当我们和别人闹矛盾的时,道德会让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主动和对方言和而好。当我们自暴自弃的时候,道德会帮我们找回自我,当我们悲观失望的时候,道德会使我们重新振作,从而走出硝烟弥漫的低谷。当我们受挫折的时候,道德会使我们勇往直前。坚信“失败乃是成功的之母”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一切。道德是我们的立足点,道德是我们生命的支柱。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然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从现在自我做起,自觉地做一个道德的建设者,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

  良心是红是白?良心有几钱几两?良心是个看不透,摸不着的东西。良心它即抽象又无形。又是很具体的东西。它在对待每件事物上,能具体立刻鲜明的显示出来。

  古人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人是以良知为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要负责,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自己的真心。不论是对自己的亲人还是朋友,对所有爱护自己的人,都要以诚相待。当他们在困惑中,当他们力不从心的时候,都应该竭力去帮助他们。付出自己应有的一切。

  人有人的良心,社会有社会的良心。我们有了良心,我们就有了同情。真诚和善良的感情。假如我们没有有了良心,就会使我们变得冷酷无情残酷虚伪和奸诈。假如一个社会丧失了良心,我们这个社会就没有爱,同情和善心。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尔虞我诈,冷漠无情,丧尽天良。当一个人良心发现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人类充满了一种宽厚的爱意和关切。一旦社会良心发现的时候,我们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和睦,相亲相爱。那种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人们的心。

  电视连续剧里《家常菜》中的刘洪昌,就是一个有道德有良心有情义的人。他为了一句承诺,承担起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家。为了把已逝妻子的弟弟妹妹抚养成人,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顶天立地的汉子。他是道德的典范,是世界上最有良心的人。

  也许有人说,这只是演戏而已。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人?否!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刘洪昌”比比皆是。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多少个“刘洪昌”奔赴在抗震的第一线。不顾自己个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员。又有多少“刘洪昌”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我的侄女在广州,抛下自己幼小的孩子,毅然和同事们一道开着支援灾区的物资的车,一路从广州奔来,在汶川整整奋战了半个多月。当她风尘仆仆回到西安,姐姐竟然都认不出来,那个平日文文弱弱的女儿。站在她面前分明是一个’”假小子“。平时,侄女很关注公益活动。她在社区组织了爱心公社,常常把学习用品,衣物。钱送到最困难最穷苦的山区人的手里。现在她还资助一位贫困山区的大学生,每个月给孩子寄去生活费。

  这样有道德,有良心。有爱心的人,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他们是最高尚的人,是值得大家敬重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觉悟越来越高了。人类的真诚,善良,朴实在延续。难怪康德老人曾说:在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

  愿天下有道德,有良心的人越来越多,愿我们社会更加和谐,愿我们的大家庭更加美好。愿更多的人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道德感悟文章 道德的困境

  今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对于我们隔海相望的邻邦———日本,中国人总是充满了复杂的感情。如何理解这个特殊的民族,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他的不朽名著《菊与刀》中给了一定的启示———日本人的人生观体现在他们的忠、孝、情义、仁、人情等道德规范之中。他们认为,“人的义务”可以像在地图上切分势力范围一样分成若干领域。用他们的话来说,人生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义的世界”、“仁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他许多世界组成的。各个世界都有特殊详细的准则。一个人评价同伴不会评价其完整的人格,而是说他“不懂孝”或“不懂情义”等等。他们不会像美国人那样用“不正派”来批评某人,不会使用“自私”、“冷漠”之类的评语,而是明确指出他在哪个领域中行为不当,在哪个特定领域里违反准则。他们不诉诸于绝对命令。一个得到赞许的行为总是跟该行为所表现的“世界”相联系的。一个人“为了孝”而行动时是一种方式,而只是“为了情义”或者在“仁的世界”行动时就完全会用另一种方式。甚至各个“世界”的准则也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要求采取不同的行动。例如对主君的“情义”,在主君没有侮辱家臣以前,要求尽量大的忠诚;受到主君侮辱之后,就可以背叛主君。又如在1945年8月以前,“忠”要求国民对敌人作战直至最后一兵一卒;天皇广播宣布投降之后,“忠”所要求的行为就发生了变化,日本人马上对外来者表现出合作态度。

  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行为绝不会感到心理苦痛。在日本人的生活里,矛盾已深深扎根在他们的人生观之中。对西方人来讲,特别应该重视的是,日本人所划分的生活“世界”是不包括“恶的世界”的。这并不是说日本人不承认有坏的行为,而是他们不把人生看成是善恶力量进行争斗的舞台。他们把人生看作是一出戏,在这出戏中,“世界”和“世界”,“行动方针”和“行动方针”,相互之间应该协调平衡。每个“世界”和每个行动方针,其本身都是善的。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真正的本能,那么每个人都是善良的。

  日本人完全不认为自己需要那种包罗一切的道德伦理戒律。他们“不愿意抓住恶的问题”。按照他们的观点,不从宇宙的高度,也能恰当地说明坏行为。每个人的心灵本来都闪耀着道德的光辉,犹如一把新刀,但如果不勤于打磨就会生锈。这种“自身的锈”,跟刀锈一样,所以人必须像磨刀那样注意磨砺本性。但即使生了锈,心灵仍在锈的下边悄悄发光,只需加以研磨,就能使之重新生辉。

  日本人这种奇特的人生观,令西文人很难看懂日本的民间神话、小说和戏剧。日本人的小说评论也总是围绕主人公陷入“情义与人情”、“忠与孝”、“情义与义务”的矛盾来论述:主人公的失败是因为溺于人情而忽视了“情义”的义务,或者是因为难以忠孝两全;他迫于“情义”而不能遵行正义或牺牲家庭……这些矛盾是具有约束力的几种义务之间的矛盾,都是“善”的。对它们的选择就像面对多如牛毛的债务,必须选择先偿还一部分。同时,还清一笔债务,并不意味着可以免除其他债务。

  日本人对剧中人的这些看法,和西方人是根本对立的。我们认为剧中人之所以是好人,是因为他选择了善,并且与恶进行斗争。“有德者胜”,结局应该圆满,好人要有好报。日本人则酷爱这样的主角:他既拖欠社会恩情,又不能有悖于名分,无法调和,只好一死了之。这样的故事在许多其他文化中是在教唆人们屈从于残酷的命运,在日本却反而成为启迪主动精神和宣扬坚忍意志的题材———主人公在竭力完成肩负的某种义务时忽视了其他义务,最后又和他所忽视的“世界”进行清算。

  如果日本人一旦接受了美国这种简单随便的行为准则,即使所受影响不深,也无法想像他们还能再回到那种规矩繁琐的生活状态中去。他们把过去的生活有时说成是失去的乐园,有时说成是“桎梏”,有时说成是“牢笼”,有时又说成是盆栽小树。这棵小松树的根培植在花盆里时,是一件为庭园增添雅趣的艺术品;但一旦移植到了土地上,就不再会是盆栽了。他们已感到再不能成为日本庭园的点缀,再不能适应曾经往昔的要求。他们最为剧烈地经历了日本道德的困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