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为什么而写?

 我来答
濒危物种1718
2022-06-22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5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9.1万
展开全部
一直记得2009年11期《小说月报》上的一篇文章,那是裘山山的《戛然而止的幸福生活》,书中的女主人公单云,此生的唯一爱好是读书,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间洒满阳光的书房,有很多自己喜欢的书。但是她既没有上得厅堂的美貌,又没有入得厨房的能干,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务实的男人要么喜欢美女,要么需要能干的主妇,单云这个书呆子的婚姻很快亮起了红灯,现实击碎了她的愿望,她的结局是凄凉的。

我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呆子,有一身读书人的坏习惯,懒散清高,与某些环境格格不入,人还长得不漂亮。幸运的是,我的老公无奈的接受了我的这些缺点,偶尔还会对我的表示欣赏;养家糊口的生计问题可以不用我操心,我能继续我的呆子梦,所以我比单云幸福一点点!

我爱书,是与生俱来的。从识字起,我就想方设法的去找书读。小时候最爱看的当属那种小人书了,有精美的图画,配有简洁的文字。《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也是那个时候的最爱,那种痴迷、热切、期盼,是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越厚的书我越兴奋,唯恐书太薄,看完了就没书可看。记得小学时,借到一本《苦菜花》,晚上看着看着煤油灯干了,又不敢找母亲添油,我就睁着眼,等天亮,就着黎明前的一丝光亮再看。我想我的近视眼肯定就是那样得的。

当然,我爱读书的习惯,也源于父亲。儿时的冬天,父亲常常会借来成摞的大部头书,分给我们姐弟三人,我们趴在热炕头上静静的看,母亲就在灶台上忙碌,饭做好了,一遍一遍的喊我们吃饭,叹息着,唠叨着:“这父子们,看书能看饱啊,就别吃饭了。”

好在那时的学业都是自由的、松散的,老师不大管,父母也从不过问,现在想来那是童年时代留下的一笔财富,也是少年时代艰辛生活里的甜蜜与幸福。

到了高中,我收起了课外书,安心的开始学习。在短暂的大学生活里,我更是如饥似渴的读书。学校庞大的图书馆让我这个乡下姑娘大开眼界,没有学业负担的学习环境,让我整天沉浸在书海中。

记得那是“琼瑶热”的年代,一本又一本的琼瑶小说,算是自己爱情的启蒙教科书; “伤痕文学”的代表张贤亮、王蒙等作品,让我认识“文化大革命”,比历史课本更感性。也是从那时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傲慢与偏见》《嘉莉妹妹》《雾都孤儿》《基督山伯爵》《飘》等,让我的眼光走得更远一些,去了解西方的世界,也从此开始喜欢外国文学。

大学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简直就是我们班的教材了,应该是人人都看。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的奋斗史,让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普通学子得到了一种精神力量。

工作了,读书的面稍微广了一点,不再限于文艺小说,对我国的古代文学、诗词和名家散文有了兴趣。

书就这样一直陪伴着我。

其实,作为成年人,我觉得读书是为了避免被琐屑生活打磨得麻木不仁,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读书确实没有带给我现实的利益和好处,但却一直在帮助我,成就我,完善我。也让我有了更多尝试的机会和可能,无论是语文教师的身份还是图书编辑的角色,都能让我得心应手。

对我而言,读书就是为了探寻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了解更多的生活方式。

从国内到国外,从古典到当代,从小说到散文,我一直在汲取书中的营养。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事的沧桑,人情的冷暖,生活的感触让我有了表达的欲望。太多积郁于心的情感,需要我用文字去表达,虽然这只是心中那个“小我”的欢喜哀愁,“小我”的内心感受。我也知道纯粹的“小我”的东西很难获得更多人的感知和共鸣,但我还是要写。

写作是我对自己的交代,不让自己度过的光阴留下记忆的空白。所以一个人的时候,在键盘的敲击声中,曾经的一切历历在目,文字在自然而然中流泻于“笔端”。

史铁生在他的《务虚笔记》中说:“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地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的存在,肩上和心里感到它们的重量,现在才能存在,才能往来于过去和未来,成为梦想。”

所以我开始了我的梦想,从2002年《中国教育时报》给我寄来第一笔70元的稿费起,我的生活从此多了一份坚持。

我就这样散淡的、随心所欲地写着,这样的写作让我多了一点对生活的思索、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悲悯,也让我充实、让我灵秀,让我的生命不那么轻飘飘的流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