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问题 三十分~~~
1、阅读《三国演义》关于庞统的内容,概括其生平事迹,并分析庞统的性格和他悲剧结果的原因。(300字以上)2、如果庞统没有死于落凤坡,对于蜀汉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请你谈谈你...
1、阅读《三国演义》关于庞统的内容,概括其生平事迹,并分析庞统的性格和他悲剧结果的原因。(300字以上)
2、如果庞统没有死于落凤坡,对于蜀汉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言之有理皆可。(200字以上)
大家尽力而为///// 我可以追加的。。 展开
2、如果庞统没有死于落凤坡,对于蜀汉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言之有理皆可。(200字以上)
大家尽力而为///// 我可以追加的。。 展开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庞统(179-214年8月29日),字士元,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才智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击中去世,时年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庞统墓坡。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庞统早年便以“凤雏”(就是凤的雏,小凤凰,假以时日,一定会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之名与诸葛亮(伏龙)齐名于荆州。当时徐庶曾对刘备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赤壁大战后,庞统来投靠孙权。但是,由于庞统太小看周瑜,而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所以孙权发誓不用他。鲁肃就推荐他去刘皇叔(刘备,汉献帝的叔叔)那儿,庞统听取了建议,就来投靠刘备。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但后来因入川阻力较大不得不调诸葛亮带兵出征),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巩固荆州与攻取益州,诸葛亮均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出使吴国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受到重用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献计征蜀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刘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幸陨落
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庞统的死在于他的“安全意识”不强,竟然亲身上战场连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2)我认为如果庞统没死,那荆州照样还是会丢,只不过刘备在夷陵或许就不会败的那么惨(夷陵之战吴军兵力本来就多于蜀军,用不用“火攻”其实没多大关系),蜀汉政权寿命或许会长久些,但最终还是会被魏国灭掉(蜀国国力本身就比不上魏国,无论诸葛亮如何北伐都是不可能赢的。况且荆州已没)
出使吴国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受到重用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献计征蜀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刘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幸陨落
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庞统的死在于他的“安全意识”不强,竟然亲身上战场连一点保护措施都没有。”(2)我认为如果庞统没死,那荆州照样还是会丢,只不过刘备在夷陵或许就不会败的那么惨(夷陵之战吴军兵力本来就多于蜀军,用不用“火攻”其实没多大关系),蜀汉政权寿命或许会长久些,但最终还是会被魏国灭掉(蜀国国力本身就比不上魏国,无论诸葛亮如何北伐都是不可能赢的。况且荆州已没)
展开全部
庞统(179—214年8月29日),36岁,字士元,东汉末年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籍贯 荆州襄阳今湖北襄樊 容貌 历史无记载 官职 军师中郎将 追赐关内侯 谥曰靖侯
早年便以“凤雏”(就是凤的雏,小凤凰,假以时日,一定会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之名与诸葛亮(伏龙)齐名于荆州。当时徐庶曾对刘备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赤壁大战后,庞统来投靠孙权。但是,由于庞统太小看周瑜,而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所以孙权发誓不用他。鲁肃就推荐他去刘皇叔(刘备,汉献帝的叔叔)那儿,庞统听取了建议,就来投靠刘备。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加盟刘备
庞统2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但后来因入川阻力较大不得不调诸葛亮带兵出征),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巩固荆州与攻取益州,诸葛亮均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出使吴国
庞统3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受到重用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献计征蜀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刘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幸陨落
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5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如果庞统不死于落凤坡,那庞统可能令刘禅不继位且蜀国也有可能得到第二个姜维,如果他与诸葛亮不能完成的事业就有后继之人完成了。他二人不死则庞统可为内相,诸葛亮可在外安心杀敌,何愁天下不得耶?
早年便以“凤雏”(就是凤的雏,小凤凰,假以时日,一定会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之名与诸葛亮(伏龙)齐名于荆州。当时徐庶曾对刘备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庞统传》)。赤壁大战后,庞统来投靠孙权。但是,由于庞统太小看周瑜,而孙权平生最喜欢周瑜,所以孙权发誓不用他。鲁肃就推荐他去刘皇叔(刘备,汉献帝的叔叔)那儿,庞统听取了建议,就来投靠刘备。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加盟刘备
庞统2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但后来因入川阻力较大不得不调诸葛亮带兵出征),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毫无疑问,巩固荆州与攻取益州,诸葛亮均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出使吴国
庞统3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受到重用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有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庞统回答:“确有此事。”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献计征蜀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刘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庞统起身而退。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不幸陨落
214年,刘备调诸葛亮、张飞等人带兵攻克白帝、江州、江阳。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庞统5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如果庞统不死于落凤坡,那庞统可能令刘禅不继位且蜀国也有可能得到第二个姜维,如果他与诸葛亮不能完成的事业就有后继之人完成了。他二人不死则庞统可为内相,诸葛亮可在外安心杀敌,何愁天下不得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我只针对第二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如果庞统不死,蜀国或许会苟延残喘很长时间,但是灭亡是不争的事实,蜀国终究会灭亡。(历史的角度啊)
首先,一个国家的存在与否与个人的关系有,但是并不是最直接的;一个人是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的,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也是积年无成,除了杀王双,张合,夺取了武都、阴平,其他的基本上是徒劳无功。我们并不是说诸葛亮不努力,而是说蜀国灭亡有它的必然性:
一、曹魏不会立刻灭亡
曹魏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老说啊,什么篡汉啊之类的,但是曹魏的实力依旧很雄厚,三分天下有其二,无论是人力,物力,蜀国都远远比不上;我们仅从兵力上说,曹魏60万,蜀国10.2万,东吴20万,这就是极大的差距,仅凭一两个人,是无法消灭这个差距的;
二、益州不是进取之地
益州虽然易守难攻,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你连军队出去都很困难,更别说粮草啊,辎重啊什么的了;对于刘备来说,进了益州,等于进了保险箱,因为不用再到处乱逃了,但是同时也进了死胡同,蜀国的未来也就那么大了;
三、与士族的矛盾
刘备的政权有三股势力,在之前的刘璋集团,益州本土居民,还有刘备的集团;刘备自然更倾向用他自己集团的人,但是士族们大多离心离德,不支持你;有些本土居民,要么散布曹魏不可战胜,要么大肆宣扬刘备必败啊什么的,具体的你可以在参照品三国
四、诸葛亮不是将帅之才
注意,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升华了,什么上方谷啊什么的,但是大多是子虚乌有,靠不住;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语,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治国来说,诸葛亮无敌;管理百姓,也是一等一;治理军队,也没问题;但是要说出奇谋,寻找战机,这就不是诸葛亮的强项了;也就是说,诸葛亮只能打正规战,但是战场形势一旦有了变化,他就猫抓了,不知道怎么办了。
五、庞统能力有限
庞统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只有一件大功劳,那便是帮助刘备得到了益州,而且,还有很多人的功劳也很大如:法正等等,但诸葛亮的功劳,却远没有人能比,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地位,层面,庞统远远比不了;可能你会说,庞统死得早啊,以后可能还有很多的建功的机会吗。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说,诸葛亮是政治家,一流的政治家;而庞统只是一个一流的谋士,或叫做政客;所以庞统的水平还是稍差一些。
六、曹魏的将领前赴后继
不要看刘备手下将令很多,客观地看曹魏的将领更多更全面,具体的自己领悟吧
如果庞统不死,蜀国或许会苟延残喘很长时间,但是灭亡是不争的事实,蜀国终究会灭亡。(历史的角度啊)
首先,一个国家的存在与否与个人的关系有,但是并不是最直接的;一个人是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的,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也是积年无成,除了杀王双,张合,夺取了武都、阴平,其他的基本上是徒劳无功。我们并不是说诸葛亮不努力,而是说蜀国灭亡有它的必然性:
一、曹魏不会立刻灭亡
曹魏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老说啊,什么篡汉啊之类的,但是曹魏的实力依旧很雄厚,三分天下有其二,无论是人力,物力,蜀国都远远比不上;我们仅从兵力上说,曹魏60万,蜀国10.2万,东吴20万,这就是极大的差距,仅凭一两个人,是无法消灭这个差距的;
二、益州不是进取之地
益州虽然易守难攻,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你连军队出去都很困难,更别说粮草啊,辎重啊什么的了;对于刘备来说,进了益州,等于进了保险箱,因为不用再到处乱逃了,但是同时也进了死胡同,蜀国的未来也就那么大了;
三、与士族的矛盾
刘备的政权有三股势力,在之前的刘璋集团,益州本土居民,还有刘备的集团;刘备自然更倾向用他自己集团的人,但是士族们大多离心离德,不支持你;有些本土居民,要么散布曹魏不可战胜,要么大肆宣扬刘备必败啊什么的,具体的你可以在参照品三国
四、诸葛亮不是将帅之才
注意,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升华了,什么上方谷啊什么的,但是大多是子虚乌有,靠不住;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语,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治国来说,诸葛亮无敌;管理百姓,也是一等一;治理军队,也没问题;但是要说出奇谋,寻找战机,这就不是诸葛亮的强项了;也就是说,诸葛亮只能打正规战,但是战场形势一旦有了变化,他就猫抓了,不知道怎么办了。
五、庞统能力有限
庞统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只有一件大功劳,那便是帮助刘备得到了益州,而且,还有很多人的功劳也很大如:法正等等,但诸葛亮的功劳,却远没有人能比,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地位,层面,庞统远远比不了;可能你会说,庞统死得早啊,以后可能还有很多的建功的机会吗。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说,诸葛亮是政治家,一流的政治家;而庞统只是一个一流的谋士,或叫做政客;所以庞统的水平还是稍差一些。
六、曹魏的将领前赴后继
不要看刘备手下将令很多,客观地看曹魏的将领更多更全面,具体的自己领悟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没有人赏识。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士马徽素有识人之名,庞统前往拜访。交谈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提,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后来,庞统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他自己解释说,当今乱世,善人少而恶人多,宣扬好的榜样可以改善世风。
[209年],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领南郡太守,庞统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深受吴人的器重。但之后,庞统返回荆州刘备处,成为一名从事。不久,刘备让庞统试任耒阳县令。庞统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称其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与之畅谈后,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并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刘备赞同庞统的观点,于是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同年,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借机擒住刘璋,刘备疑心立足未稳,拒绝了这个建议。之后,刘璋还于成都,而刘备驻扎在葭萌关。
[212年],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上计是径袭成都;中计是借口回荆州,送行时计擒杨怀、高沛;下计是回荆州后再慢慢计划取蜀;并总结说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否则凶多吉少。刘备采纳庞统的中计,诱斩杨怀、高沛后,进军成都。
[214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当时只有36岁。刘备极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泪。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并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因轻傲尚书令陈袛为其所排抑,只作到涪陵太守。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加了彝陵之战,兵败后随黄权入魏,封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庞统看透刘备,决意以死让贤 。
龙、凤的意见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爱庞统这位能力超强的谋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决定退守荆州。第二天他还以自己的梦劝庞统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患得患失、软弱无能的言行,只见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忠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刘备愚仁愚义又愚信,全无可取之处了。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自杀,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难。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还何况是个无名川将张任。例如诸葛亮在比他高两档的司马懿面前也总能逃逸。 谁能想到,乱箭穿胸、肝脑涂地的窝囊死相竟然是一代凤雏精心策划的自杀方式,世间还有比这更能彰显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行为语言吗?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才识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 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2:良将难遇,明主难求,一位可以左右时局的谋士更是难求。刘备的懦弱性格注定他穷极一生亦难实现兴复汉室的愿望。乱世需要枭雄,而治国才需要任君!
如果庞士元之于刘备如孔明之于刘备,那么三国争霸的结局即便不会被彻底改变,但至少蜀汉不会败得那么凄凉。又倘若庞士元不为尊严而死,龙凤可良好共处,刘备能一心重用,那么北上吞曹南下覆吴岂是笑谈?卧龙凤雏得一人则得天下,刘备手握两个天下奇才却落得白底托孤,是玄德之悲哀还是历史之必然?五丈原中孔明可曾一盏孤灯两倍淡酒默默哀悼?
如果不死卧龙凤雏把酒言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就没有云长白走麦城翼德为部所杀,就没有蜀国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就没有子龙年仅古稀还要力战群雄,就没有被司马懿逼到一计空城......
如果不死,有太多美好的畅想;如果不死;三国会更符合大众的心理演义......但是他终究还是死了,为尊严而死!
作为后人,作为读者,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士元的不世之材,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都无法去改变历史,更无法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同样作者也是,所以庞士元死了,也是历史的必然。
3: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三国略懂一二,杂乱无章,有哪些不对的地方希望你能见谅并予以指正。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没有人赏识。只有他的叔父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士马徽素有识人之名,庞统前往拜访。交谈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欣赏,称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提,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后来,庞统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庞统有知人之明,他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往往超过那人的实际才能,多有溢美之辞。他自己解释说,当今乱世,善人少而恶人多,宣扬好的榜样可以改善世风。
[209年],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领南郡太守,庞统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深受吴人的器重。但之后,庞统返回荆州刘备处,成为一名从事。不久,刘备让庞统试任耒阳县令。庞统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称其非百里之才;诸葛亮也向刘备推荐庞统。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与之畅谈后,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并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对他的亲信仅次于诸葛亮。
[211年],刘璋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使者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刘备犹豫不决,庞统进言劝说刘备不要舍弃良机。刘备赞同庞统的观点,于是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等人进入益州。同年,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借机擒住刘璋,刘备疑心立足未稳,拒绝了这个建议。之后,刘璋还于成都,而刘备驻扎在葭萌关。
[212年],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上计是径袭成都;中计是借口回荆州,送行时计擒杨怀、高沛;下计是回荆州后再慢慢计划取蜀;并总结说不能再这样耗下去,否则凶多吉少。刘备采纳庞统的中计,诱斩杨怀、高沛后,进军成都。
[214年],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死,当时只有36岁。刘备极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泪。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并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因轻傲尚书令陈袛为其所排抑,只作到涪陵太守。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加了彝陵之战,兵败后随黄权入魏,封列侯,官至钜鹿太守。
庞统看透刘备,决意以死让贤 。
龙、凤的意见分歧让刘备狐疑不定,一方面他十分珍爱庞统这位能力超强的谋臣,另一方面又十分信服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备决定退守荆州。第二天他还以自己的梦劝庞统说:“吾夜梦一神人,手执铁棒击吾右臂,觉来犹自臂疼。此行莫非不佳?”向来果敢不信邪的庞统哪里受得了这种患得患失、软弱无能的言行,只见他回答说:“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又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统肝脑涂地,方称本心。主公再勿多言,来早准行。”说得多好啊,一勇二忠三唯物,四不跟贪功小人一般见识。不过就在庞统作这番慷慨陈词之时,他的忠心急转直下——不想再为刘备卖力。刘备愚仁愚义又愚信,全无可取之处了。事实上,像庞统这种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超级谋士如果不是想自杀,一般人是放不倒他的,哪怕比他高的谋士也难。即便不能取胜,也能自保性命,还何况是个无名川将张任。例如诸葛亮在比他高两档的司马懿面前也总能逃逸。 谁能想到,乱箭穿胸、肝脑涂地的窝囊死相竟然是一代凤雏精心策划的自杀方式,世间还有比这更能彰显大智若愚、舍生取义的行为语言吗?毫无疑问,庞统是当时唯一有才华打通蜀道的人,但他却在黎明到来之前毅然将接力棒传给了才识低一等,志向高一筹的孔明。 诸多谋士,从郭嘉到程昱,从徐庶到诸葛亮,到庞统,特长和价值观或许各有差别,但都是清一色的好男儿——不退缩、不逞强,只求生命无怨无悔、纵情燃烧!诚所谓:龙凤常有,而安天下的主公不常有!
2:良将难遇,明主难求,一位可以左右时局的谋士更是难求。刘备的懦弱性格注定他穷极一生亦难实现兴复汉室的愿望。乱世需要枭雄,而治国才需要任君!
如果庞士元之于刘备如孔明之于刘备,那么三国争霸的结局即便不会被彻底改变,但至少蜀汉不会败得那么凄凉。又倘若庞士元不为尊严而死,龙凤可良好共处,刘备能一心重用,那么北上吞曹南下覆吴岂是笑谈?卧龙凤雏得一人则得天下,刘备手握两个天下奇才却落得白底托孤,是玄德之悲哀还是历史之必然?五丈原中孔明可曾一盏孤灯两倍淡酒默默哀悼?
如果不死卧龙凤雏把酒言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就没有云长白走麦城翼德为部所杀,就没有蜀国无大将廖化充先锋,就没有子龙年仅古稀还要力战群雄,就没有被司马懿逼到一计空城......
如果不死,有太多美好的畅想;如果不死;三国会更符合大众的心理演义......但是他终究还是死了,为尊严而死!
作为后人,作为读者,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士元的不世之材,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都无法去改变历史,更无法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同样作者也是,所以庞士元死了,也是历史的必然。
3: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对三国略懂一二,杂乱无章,有哪些不对的地方希望你能见谅并予以指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根据三国演义来说,以下是本人自己概括的,可能不全,还望理解
首先,庞统字世元,司马微大徒弟,和诸葛亮并称我龙凤雏,司马微曾评价说:“我龙凤雏,二者得一可按天下。”庞统相貌不扬,却个性潇洒,云游全国,不慕名利,其实为了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明主。被鲁肃和诸葛亮推荐刘备,但是他没有拿出推荐信,像看看刘备是否值得他信任,刚开始,他只得了一个县令,于是他每天只管喝酒,刘备张飞孙乾知道后,张飞便和孙乾一同来看看这个县令,结果一百多天的案子半天都完成了,张飞佩服不已,带着他来找刘备,正遇诸葛亮回来,师兄弟相认,一堂欢笑。刘备任庞统副军师,整顿内务,其实我龙凤雏,不但奇计百出,而且善于内政。后刘备听马良建议,先取荆南四郡,收黄忠魏延,后进西川。刘备带庞统,黄忠,魏延入川。荆州方面诸葛亮观天上有巨星坠落,知道有名将将死。果然,西川方面庞统因贪功心切,不听大家劝告,自带一队人马要抄近道,结果被四川名将张任埋伏,和刘备的的卢被万箭穿心。死于卧风坡。
2.
如果庞统没有死,刘备可能得了天下,因为荆州和益州,诸葛亮就不会忙的两边跑,关羽也不至于死,如果这两个大洲加上南蛮,有了庞统管理一州,首先内政差不了,而且足智多谋的他也会让敌人吃不消,东吴也没有胆子敢侵略荆州,再联吴抗曹,曹操那边肯定吃不消,五虎将+那么多名将,刘备又有民心在手,不出二十年估计就能统一全国了。
首先,庞统字世元,司马微大徒弟,和诸葛亮并称我龙凤雏,司马微曾评价说:“我龙凤雏,二者得一可按天下。”庞统相貌不扬,却个性潇洒,云游全国,不慕名利,其实为了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明主。被鲁肃和诸葛亮推荐刘备,但是他没有拿出推荐信,像看看刘备是否值得他信任,刚开始,他只得了一个县令,于是他每天只管喝酒,刘备张飞孙乾知道后,张飞便和孙乾一同来看看这个县令,结果一百多天的案子半天都完成了,张飞佩服不已,带着他来找刘备,正遇诸葛亮回来,师兄弟相认,一堂欢笑。刘备任庞统副军师,整顿内务,其实我龙凤雏,不但奇计百出,而且善于内政。后刘备听马良建议,先取荆南四郡,收黄忠魏延,后进西川。刘备带庞统,黄忠,魏延入川。荆州方面诸葛亮观天上有巨星坠落,知道有名将将死。果然,西川方面庞统因贪功心切,不听大家劝告,自带一队人马要抄近道,结果被四川名将张任埋伏,和刘备的的卢被万箭穿心。死于卧风坡。
2.
如果庞统没有死,刘备可能得了天下,因为荆州和益州,诸葛亮就不会忙的两边跑,关羽也不至于死,如果这两个大洲加上南蛮,有了庞统管理一州,首先内政差不了,而且足智多谋的他也会让敌人吃不消,东吴也没有胆子敢侵略荆州,再联吴抗曹,曹操那边肯定吃不消,五虎将+那么多名将,刘备又有民心在手,不出二十年估计就能统一全国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