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犯错的事例
1、列宁
列宁八岁那年,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
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把姑娘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
但是,谁也没有看见。
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
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
” 而小列宁因为在生人家里害怕,怕说出实话会会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妈的责备,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亲看他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淘气的小列宁打碎的。
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
但是,小列宁向来是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
于是,小列宁的妈妈就想:应该怎能样对待孩子撒谎这件事呢?当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这件事,并且处罚他。
但是列宁的妈妈没有这么做。
她认为,重要的是教育儿子犯错误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而不是责备他。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
而是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从那以后,列宁的妈妈明显地感觉到,儿子不如以前活泼了,似乎是良心正在折磨着他。
有一天,在小列宁临睡前,妈妈又像往常一样,一边抚摩着他的头,一边给他讲故事。
不料小列宁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阿尼亚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
其实是 *** 的。
”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 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2、周处
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好争斗,被乡亲们认为一大祸害。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侵害百姓。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
周处立即杀死了白额虎,又下河斩杀蛟龙。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远。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
周处最终杀死了蛟龙上了岸。
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
因此,自己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
可又担心自己年岁太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并且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显露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名忠臣。
3、孔子
一次,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子贡和颜渊到海州游览。
登山时孔子感到又热又渴,他让颜渊下山去舀海水来喝。
颜渊拿了盛器正要下山,忽听得身后有人在笑。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回头一看,是个渔家孩子,于是就问他笑什么。
那个孩子说:“海水又咸,又涩,不能喝。
”说完,他把盛了淡水的竹筒递给了孔子。
后下雨,孔子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出了两句诗:“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孔子的三个弟子都齐声赞扬孔子的诗做得好,那孩子却持反对态度。
他对孔子说:“千层浪、万点坑,你有没有数过?”孔子心服口服地对孩子的反诘表示赞同。
孔子在当时已是名扬天下的贤人,但是,在一个孩子面前,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勇于承认。
4、晏子
晏子到晋国的时候,看见一个穿得非常破烂的人在路旁休息,晏子从外表感觉他像一位很有才华的人,于是派人前去问道:“先生是干什么的?”对方回答道:“我是越石父。”
晏子听说是越石父,就问他:“为什么搞到这个地步?”越石父说:“我在中牟给别人当仆人。
”晏子问:“你为什么要给人当仆人?”
越石父说:“还不是为了度过困境!”晏子又问:“你当仆人有几年了?”越石父说:“大概有三年了!”晏子接着问道:“可以赎身吗?”越石父说:“可以。”
晏子立即把一匹驾车的良马解下来,赎回越石父,并把他带到齐国。
晏子回家的时候,对越石父连个招呼也没打,就走了。
越石父非常生气,要求与晏子断绝来往。
晏子派人去告诉他说:“我并没有与先生交往,你当奴仆时我看你可怜,所以才把你赎回来,你应该知足才对,先生为什么如此绝情呢?”
越石父说:“有句话说,君子最大的痛苦是找不到知己。
我为人奴仆三年,没有人能了解我。
当您把我赎回来的时候,我以为遇到知己了。
上车的时候,您不打招呼,我想您大概是忘记了。
现在回到齐国,您又不辞而别,这和雇我当仆人的有何区别呢?我还不如继续去当我的仆人!”晏子听到越石父的这番话后,赶快去见他,说:“前两天只见到先生的相貌。
今天才了解先生的才气!有句话说,君子不会因小误会而绝情,您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吧!”于是晏子马上设宴,以尊贵的朋友之礼招待他。
越石父说:“您这样做,我反而愧不敢当。”
5、爱因斯坦
1917年,也就是他创立广义相对论的第二年,为了解释宇宙的稳恒态性问题,爱因斯坦和荷兰物理学家德西特各自独立进行此项工作的研究。
他们发现引力场方程的宇宙解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也就是说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
由于物理直觉上的偏见和数学运算上的失误,爱因斯坦决不放弃静态宇宙的概念。
为求得一个静态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进一个“宇宙项”。
这个结论在当时既符合宇宙学原理,又符合已知的观测事实。
然而,1922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求出了这个方程的另一个动态解;1927年比利时学者勒梅特也独立求得同一解。
从数学角度证明,宇宙不是静态的,而是均匀地膨胀或收缩着。
然而,爱因斯坦仍然不肯接受这个结果,坚持他的静态宇宙模型观。
两年后,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远距星云的观测,发现远距恒星发出的光谱线有红移现象。
离地球越远的恒星光谱线红移越大。
这说明恒星在远离地球而去。
哈勃的发现支持了弗里德曼等人的动态宇宙模型,也改变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看法。
爱因斯坦把坚持静态宇宙模型的失误称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错事”,并收回了对弗里德曼等人的批评。
后来,在他70岁生日之时。
还向好友索洛文表示:“我感到在我的工作中没有一个概念是很牢靠地站得住的,我也不能肯定我所走的道路一般是正确的。
”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他在1917年的这次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