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人有恶报文言文
1. 伤害别人会遭到报应的文言文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逃。
种其因者,须食其果。
多行不义必自毙。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一报还一报。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好心自有好报。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谓无知;善报、恶报、速报、迟报,终须有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清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2. 形容善恶有报的古诗词,急用
形容善恶有报的古诗词有:
1、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解释:做好事坏事都必然会得到报应。
【出处】元·佚名《冯玉兰》三:“恰才灯下看些文卷,见几个鬼魂提着头似要申诉一般,去不多时,便听的这个女子啼哭,说将起来,就是此一桩冤枉之事。方信道‘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释义:刚才看到灯下的那些卷宗,就好像看见几个鬼魂在提着脑袋申诉一样,过了不一会,就听见一个女子在哭哭啼啼,话说起来,就是因为这是一件冤枉的事,此时便深信善恶都是有报应的,就好像影子一直跟随着一样。
扩展资料
一、古诗词包含善恶二字的还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自蜀汉昭烈帝刘备遗诏,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毫不关心。
启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典故: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二、形容善恶有报的成语有:
1、因果报应
意思是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出 处:佛经,佛教认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报。也就是做好事的人能得到好的报答,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
3. 恶人真的会有恶报吗如题谢谢了
报应不但有,而且因果是永不落空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我的人生我做主,佛法教导的是:命由我造,福自己求!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命实造于心吉凶唯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 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人的一生穷通富贵,这是命。
命有定数,定数从何而来?自己造作的。佛法讲因果通三世,人决定有过去世,未来世 我们动一个善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
我们动一个恶念,损人利己,果报是凶,是灾祸。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是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所以说命由我作。
真正明白通达的人,肯定这个说法与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什么样横逆不善的环境,决定不怨天尤人,反过来怪自己,我自己造作不善,才受这等苦报。明了之后,福要自己去求。
怎样求法?《改过迁善》 天地无私心>,神明鉴查人的祸福,更不会为了人们的祭祀的礼品而赐福给他。 也不会为人一时的失礼而降祸。
一般人,有势力不可用尽,有福气不可享尽,见贫穷的人不可欺侮尽。因为这三件事乃是天理的运数。
彼此祸福的循环,会轮流地来临的。 诚如太上感应篇中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因果报应,如影随行》 所以,发心行善,福份虽然未明显来到,祸端却已在黑暗中远离了。
横心造恶,祸端虽然一时未到,福份已逐渐远离了。 古德云: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刻未到。
宝鉴编云: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动念已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因果录云: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果使百千劫,业报无影响。因缘会遇时,何以无织爽。
经云: 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 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受报。
或今生做恶,来生受报。 三后报:今生作业,后几生受报。
须知天地无私于人。前生所作不同,则今生之报亦不同。
一个善念遍布法界,一个恶念也是遍布法界,不是不为人知! 我们的毛病,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现在我们要把坏的习气舍掉,学古圣先贤,诸佛菩萨,同样也需要时间。因此,要有决心,有毅力,长期断除自己的习气,这样才能圆满成就。
4. 求古文翻译
原文
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讯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译文
金华县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许多青蛙在道路旁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似的。张佐治觉得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又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一直走到了一田边,只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向集市路上遇见两个人的肩上背着箩筐,筐中有青蛙,都在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了,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县里,逮捕那杀人的两人。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的钱财归还给商人。
注释
1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
2郡守:郡的长官。
3挈:提。
4从:跟随。
5斤:斧头。
6导:引路
7并:同时。
8清渊:深水。
9市:到市场上去。
10汤:热水。
11适:去到
12前导:在前面开路
13焉:在那里
14未几:不久
15从之:跟随
16哀之:感到哀伤
17异之:感到奇怪
启示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
文言知识
现代汉语中在数词之后一般总跟着量词,如“三个人”、“五辆车”、“八匹马”、“十朵花”等等,而在文言文中只说“三人”、“五车”、“八马”、“十花”。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量词极少,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把确当的量词加进去。如上文“三尸”、“二人”“二仆”、“一讯”,要译为“三具尸体”、“两个人”、“两个仆人”、“一次审讯”。
楼主~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A小题1:C小题1:B小题1:(1)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是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不同的原因)。
(2)其中原因没有别的(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3)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小题1: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每划对3处得1分,共3分) 小题1:严:尊敬小题1:②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 ③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 ⑥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小题1:原文说是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苟”1分,“所以”1分,大意1分。
(2)“非人”1分,“是”1分,大意1分。(3)“畜道德”1分,“然”1分,大意1分。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本题故事性较强,但要注意,其表达的较之他文要简洁,故短句较多。
可参照译文: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随手把尺子放在座位上,去赶集时却忘了带上。已经挑好了鞋,才说道:“我忘记带尺子了。”
于是返回家里去取。等到再返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有买到鞋。
参考译文:去年秋天受托付前往的人已经回来,承蒙赐予书信以及为先大父撰写的墓碑铭。反复阅览诵读,感激与惭愧之情并生。
铭志一类的文章引起世人注意的原因,是因为它与史书有相近的意义,但也有与史书不同之处。因为史书对于人的善恶都要记述,可是铭志就不一样,由于古代有些人在功业、道德、才能、品行、志气、道义等方面有值得称美的地方,惧怕后人不知道,所以就一定要写铭文来显扬于世。
有的收藏在家庙中,有的存放在墓里,这样做的用意是一致的。如果那是一个恶人,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
铭志的写作,正是为了使死去的人没有遗憾,活着的人能够表达他们的敬意。善人乐意使自己的事迹被传诵,就会发奋努力去树立自己的形象;恶人没有可以载入铭文的事迹,就会因此感到惭愧和恐惧。
至于那些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的人,举动壮烈、坚守节操之士,以及他们的美好言论、善良行为,都会被写入铭文,这就足以成为后人的榜样。铭志的这种警世劝诫的意义,不与史书接近,那又跟什么接近呢?等到世道衰落的时候,为人子孙的人,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就不依据道理行事了。
所以,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撰写铭志的人,既无法拒绝而不作,又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写下死者的恶行吧,那是不符合人情的,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
后代要求援写铭文的人,就应当观察作者的为人。如果托付给不合适的人,那么写的铭志就会不公正和不合事实,也就不值得在当代流行和被后世传诵。
因此,千百年来,从公卿大夫到里巷士人死后没有不被人写铭志的,可是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
照此说来,谁是那种能够完全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合适人选呢?我看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因为具有道德修养的人遇到恶人是不会接受委托去为他们撰写铭志的,遇到普通人也能分辨得清楚。
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有心地奸诈却外表贤淑的,有善绩与恶行相差悬殊却又难以确切指明的,有实际行为大于名望的,有名望超过实际行为的。这就好比用人一样,不是具有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明辨善恶而不被迷惑,怎么能够公正评论而不徇私情呢?不被迷惑和不徇私情,那就公正而且实事求是了!可是,如果他的文辞不精美,那么世上仍然不会流传他写的铭志,这样就又要求他的文章也要写得好才行。
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然而,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会在同一时代出现几位,但有时也许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现一位。铭志的流传已经如此困难,遇到合适的作者就更加困难了。
像先生的道德与文章,真算得上几百年间才有。先祖的言行卓越,幸而又遇上先生为他撰写出公正与实事求是的铭志,它能流行于当代和传颂于后世是无疑的了。
世上的学者,每当阅览传记中记载的古人事迹的时候,看到那些感人之处,就往往会悲伤得不知不觉地流泪痛哭,何况身为他们子孙的人呢?何况我曾巩呢?当我追念仰慕先祖的德行并寻思它能流传的原因时,就明了先生赐我一篇碑铭却恩惠遍及我们祖孙三代的意义了。我应当如何表达感激与报答之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