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特岛战役背景:德军试图威胁英属非洲殖民地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东临黑海和爱琴海,西濒亚得里亚海,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对于轴心国的德国、意大利而言,占领了巴尔干半岛既可以有效控制东地中海,进而威胁英国在近东、中东和北非的殖民地,又能封锁苏联的黑海出海口,从南翼进攻苏联;而且还能切实保护其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免受英军飞机的空袭。
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于1939年4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后,又于1940年10月28日发动了对希腊的进攻,最初曾一度迫使希军后退五六十公里,但希军在英军的支援下,很快阻止了意军的攻势,并于12月将意军一举赶出了希腊,还乘胜追击,占领了阿尔巴尼亚的部分领土。
1941年初,意大利再次发动进攻,仍未能取得突破,双方形成了僵持局面。
1941年4月6日,即南斯拉夫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次日,纳粹德国未经宣战就向南斯拉夫发动了进攻。同一天,德军以两个集团军,计22个步兵师、8个坦克师和5个摩托化师,共35个师约四十万人,在意军配合下也对希腊发动了进攻。
4月9日,德军攻占了萨洛尼卡,迫使希军东马其顿集团军投降,并对在意希战线上的希军和英国远征军形成了包围态势。
4月12日,希军开始从阿尔巴尼亚撤军,但为时已晚。
4月18日,希腊首相科里西斯自杀,国王乔治二世摄政,他见已经无法阻止德军的推进,下令希军向南部港口撤退。部分希军还未到达目的地,就被德军追上,被迫投降;部分希军随同英国远征军进行了一次类似于敦刻尔克的撤退,经海路退往克里特岛和北非。
4月27日德军进占希腊首都雅典。
4月29日德军到达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南端,占领了整个希腊大陆。
显而易见,德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克里特岛了。
克里特岛,位于东地中海,正处在爱琴海与地中海的交汇处,面积约8200平方公里,是地中海的第五大岛,也是爱琴海的最大岛屿。西距马耳他岛约810公里,东距塞浦露斯岛约520公里,西北距伯罗奔尼撒半岛仅90公里,南与北非重镇托卜鲁克隔海相望,距离约360公里,东南距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约560公里。在军事地理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占有该岛,即可控制东地中海,利用克里特岛为基地,海空力量将对南欧、北非都将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早在1940年5月21日,英国与法国和希腊协商后,决定一旦意大利入侵希腊,英法就出兵保卫克里特岛。同年10月,意军入侵希腊后,英国就向克里特岛派出了地面部队和飞机,但由于英国此时要应付轴心国在几个战场上的攻势,实在力不从心,派出的部队规模比较小。
克里特岛东西长约257公里,南北平均宽约32公里,最窄处宽仅11公里,最宽处也不过60公里,是个狭长形的岛屿。全岛地形崎岖不平,遍布连绵起伏的山地,从西到东依次有白山山脉、伊达山脉、腊西提山脉和希提亚山脉,这些山脉的主峰海拔高度都在1800米以上,而且陡峭难行,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使得岛上的河流都是南北流向,而且非常湍急,对部队的东西方向运动构成了严重的天然障碍。
全岛只有在北部首府干尼亚附近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地势较为平坦,岛上主要的港口和锚地苏达湾、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都在这片平原上,其中苏达湾水深湾宽,北面又有阿克罗蒂里半岛作为天然的屏障,是全岛最理想的避风港湾,可以停泊大型水面军舰。所有这些港口的规模、设施都不大,只能满足本岛的日常需要。
英军进驻克里特岛后,进行了机场建设,但岛上三个机场都比较简陋,充其量不过是前线机场。其中的伊腊克林机场条件最好,能起降各型飞机;干尼亚以西16公里的马拉马机场,只能起降战斗机;雷西姆农机场情况最差,还未能完工。正因为如此,岛上机场数量少,设施简陋,英军无法组织起有效的空中掩护。但这些机场,却对德军在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岛上只在北部有一条公路,而且路面狭窄,又多急转弯,公路上的桥梁承重量都不超过7吨,无法通行重型卡车。总之,岛上交通不便,通信联络也比较困难,这都给英军的抗登陆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克里特岛的4、5月间的气候通常是晴朗少雨,这种气候对于掌握制空权的德军是非常有利的。
这样看来,克里特岛只有北部适于登陆,该地区从海岸开始全是连绵的丘陵地带,中间夹杂着一些或宽或窄的谷地,这种地形将限制防御部队的机动,使其容易遭到登陆部队的迂回攻击。总而言之,从地理上讲,克里特岛的防御态势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