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中国的白银和流出白银区别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流入中国的白银和流出白银区别:从明代万历年间到1820年左右,中国是巨额白银的流入国;而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二三十年中,由于鸦片的输入,以及从19世纪60年代起的外贸逆差,中国又成了白银的流出国。白银的流入和流出都关系到当时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重构。对此,学界多有研究。尤其对于明清时期白银的流入,学者们的讨论是比较多的,如彭信威、梁方仲、全汉升、艾维泗(William S.Atwell)、弗林(De O.Flynn)、吉拉尔德兹(Arturo Giraldez)、卡第尔(Michel Cartier)、魏克曼(Frederic Wakeman Jr.)、王业键、杨端六等,并发表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在金融中介得到发展、中央银行和货币发行等制度完全不具备的前提下,货币的外生性是非常明显的,即货币并不由经济总量所决定。明朝的白银进口,是市场对以往货币制度的反思和变革,以银铜复本位取代以往无有效制度制约的纸币和铜钱平行本位。这一阶段以银计的物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下落了。清代白银持续大量进口增强了市场的活力,但因为货币是外生的,白银的大量进口与中国经济实力并无内在的必然关联。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的国际贸易(包括鸦片)逆差和白银外流,使纸币的需求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至清末,由市场主导的由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和各种信用票据渐渐发展,并有寻求有效制度支撑的迹象;但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滥发纸币的前景仍然是可能的历史选择。
展开全部
白银的流入和流出都关系到当时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重构。对此,学界多有研究。尤其对于明清时期白银的流入,学者们的讨论是比较多的,如彭信威、梁方仲、全汉升、艾维泗(William S.Atwell)、弗林(De O.Flynn)、吉拉尔德兹(Arturo Giraldez)、卡第尔(Michel Cartier)、魏克曼(Frederic Wakeman Jr.)、王业键、杨端六等,并发表了丰厚的研究成果。①
彭信威研究中国货币史,是最系统的一个。他认为,明末有人估计全国白银为2.5亿两,这估计过低,但真正进入流通的恐怕不过1亿至2亿两。他还对清末的白银存量进行了估计,并得出结论:到清末为止,流入中国的白银折合银元为9亿元上下,另加一些银块或小银币等。其中1亿元在流入后不久就倾铸成银锭,2亿元因鸦片贸易而流出,另外1亿元在清末被销熔改铸。剩下5亿元在流通界或随时可以投入流通界。②
相比之下,全汉升对于中国货币史的研究更集中于明清两代,他的研究偏重于从源头上梳理白银流入的脉络,自是相当深入和可信。他引用了马士(H.B.Morse)的估计,在1700年至1830年的130年中,仅广州一个港口,净输入的白银约在9000万镑至1亿镑之间,约折合4亿银元,加上全汉升自己对其他港口输入白银数量的估计,他认为在这130年中,中国共输入白银5亿元左右。③
王业键对学术界各种白银流入数的估计作了归纳,认为:如果假定全部存银量中的1/3到1/4当作货币流通,白银流通量应从明末清初的不足1亿元增加到19世纪初的约3亿元。换句话说,中国的白银流通量,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叶增加至4倍。④
庄国土估计从明隆庆元年(1567)到崇祯十六年(1643)的77年间,流入的白银总数可能在3.5亿西班牙银元以上。⑤这是指流入白银总数,如按不足1/3作为货币进入流通领域计算,其结果倒与王业键的估计较为接近。而吴承明认为从16到17世纪,中国存银从1.5亿两增加到2.5亿两,2.5亿两约合3.5亿元,其中进入流通的不会超过60%,即2.1亿元,与王、庄估计相差很大。⑥差别主要不在白银的总存量,而在于对白银存量中有多少进入流通的判断。
加州学派的学者贡德·弗兰克对流入中国的白银数字的夸大,令人吃惊。他宣称: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⑦6万吨约合19.2亿两,26.9亿元。按照前述几位专家中估计额最高的彭信威的估计,流入中国的白银折合银元数也不过9亿元左右,与弗兰克的数字相差非常大,只占其33.5%,也就是差不多1/3。在实际的历史生活中,货币数量的中外衡制换算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因为银元、银条等的成色不同;中国的银两也不一定是简单的1公斤=2斤=32两=1000克,即以1两=31.25克来换算。进口的银是否需要打折计算,因无确凿的依据姑且不论,银两与克的换算倒是可以更加切合历史的实际情况的。根据万历年间出土的10个30两银锭和4个20两银锭的实际称重,每两合36.8克。⑧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折算弗兰克所称6万吨的话,每公斤约合27.2两,6万吨约合16.32亿两,或22.8亿元。9亿元的数字也仅占其39.5%而已。
彭信威研究中国货币史,是最系统的一个。他认为,明末有人估计全国白银为2.5亿两,这估计过低,但真正进入流通的恐怕不过1亿至2亿两。他还对清末的白银存量进行了估计,并得出结论:到清末为止,流入中国的白银折合银元为9亿元上下,另加一些银块或小银币等。其中1亿元在流入后不久就倾铸成银锭,2亿元因鸦片贸易而流出,另外1亿元在清末被销熔改铸。剩下5亿元在流通界或随时可以投入流通界。②
相比之下,全汉升对于中国货币史的研究更集中于明清两代,他的研究偏重于从源头上梳理白银流入的脉络,自是相当深入和可信。他引用了马士(H.B.Morse)的估计,在1700年至1830年的130年中,仅广州一个港口,净输入的白银约在9000万镑至1亿镑之间,约折合4亿银元,加上全汉升自己对其他港口输入白银数量的估计,他认为在这130年中,中国共输入白银5亿元左右。③
王业键对学术界各种白银流入数的估计作了归纳,认为:如果假定全部存银量中的1/3到1/4当作货币流通,白银流通量应从明末清初的不足1亿元增加到19世纪初的约3亿元。换句话说,中国的白银流通量,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叶增加至4倍。④
庄国土估计从明隆庆元年(1567)到崇祯十六年(1643)的77年间,流入的白银总数可能在3.5亿西班牙银元以上。⑤这是指流入白银总数,如按不足1/3作为货币进入流通领域计算,其结果倒与王业键的估计较为接近。而吴承明认为从16到17世纪,中国存银从1.5亿两增加到2.5亿两,2.5亿两约合3.5亿元,其中进入流通的不会超过60%,即2.1亿元,与王、庄估计相差很大。⑥差别主要不在白银的总存量,而在于对白银存量中有多少进入流通的判断。
加州学派的学者贡德·弗兰克对流入中国的白银数字的夸大,令人吃惊。他宣称:在1800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获得了大约6万吨白银,大概占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⑦6万吨约合19.2亿两,26.9亿元。按照前述几位专家中估计额最高的彭信威的估计,流入中国的白银折合银元数也不过9亿元左右,与弗兰克的数字相差非常大,只占其33.5%,也就是差不多1/3。在实际的历史生活中,货币数量的中外衡制换算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因为银元、银条等的成色不同;中国的银两也不一定是简单的1公斤=2斤=32两=1000克,即以1两=31.25克来换算。进口的银是否需要打折计算,因无确凿的依据姑且不论,银两与克的换算倒是可以更加切合历史的实际情况的。根据万历年间出土的10个30两银锭和4个20两银锭的实际称重,每两合36.8克。⑧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折算弗兰克所称6万吨的话,每公斤约合27.2两,6万吨约合16.32亿两,或22.8亿元。9亿元的数字也仅占其39.5%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流入中国的白银说明中国世界贸易顺差,中国国内的财富是增长的。而流出白银,说明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国内的财富缩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流入中国的白银是进口,而流出的白银则是出口,其统计口径不一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