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是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变法是
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评论说:"不加赋而国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司马光很清楚,王安石增加国库收入的办法,最终只能盘剥老百姓。现在史学家也公认王安石的变法加速了北宋的灭亡。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导致地主阶级的激烈反抗而失败。
1、变法本身存在极大弊端,被贪官污吏利用,成为其搜刮地皮,扰民害民的工具;(这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用人不当,使得许多趋炎附势的奸佞小人成为变法的中坚力量。而这些人只不过是打着变法的幌子为自己谋求利益;
3、失去民心。具有极大纰漏的新法加重了广大劳苦人民的负担,使老百姓深受其害;(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4、在新法扰民害民的情况下,普通知识分子对王安石的新法产生敌视;
5、目睹了改革的失败,北宋的精英分子开始反对变法,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激烈;
6、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官僚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但这一点对变法的失败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7、在变法期间,北宋王朝遭到了两次极为严重的自然灾难;(这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的两次罢相并严重动摇了改革派对变法的信心)
王安石变法和司马光的关联
在当时来说,司马光的主张为保守,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较容易接受.而王安石则目光远大.
司马光与王安石,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 "重建房子,非得有良匠优材,而今二者都没有,要拆旧屋建新房的话,恐怕连个遮凤挡雨的地方都没有了"。
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 "宋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偏差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以司马光的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
安石为相,行新法,置条例司,拜司马公枢密院副使。公力辞,至六七,卒
不受命,则以书喻安石:“忠信之士,于公当路时,虽龃龉可憎,后必徐得其力;
谄谀之人,于今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必有卖公以自售者。”
写给司马光的信 关于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三封信及王安石的《与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的职务是: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差知审官院。名堂虽然很多,但都是假家伙,没有什么实权。而年龄没他大、中进士没他早、进京做官没他快、结交官场大人物也没他多、小时候也没砸过缸的王安石,现在却是参知政事!职务虽少,却是真家伙。无论如何,司马谏议受不了这口鸟气。他虽然已经借小赵的口气训斥过王安石,勒令王安石“祗复官常,无用辞费”!当时讲的很爽,回家夜里也加了班,有过两次 *** 。但那也就是过过干吧瘾而已,小赵亲自向王安石道歉以后,反而把他搞的里外不是人,首尾不能相接。最可气的是,好不容易弄一枢密副使,但还没客气完,又被搞掉了。司马光坐在书桌边,理了理胡子,不停的告诫自己:我是君子,我是君子,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跳墙。君子的原则是动口不动手,司马光于是严格按照君子的原则来办事,他不顾脸红,写了一篇《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尽讲变法坏话,请求小赵尽罢新法,撤除条例司,收回常平使。小赵没有理司马光的奏疏,但有一天,小赵找了个机会,要和司马光谈谈。小赵这次是拉下了脸,他把不必要的人赶走,直问司马光:“朝廷每更一事,举朝士大夫汹汹皆以为不可”,这倒罢了,但是你们自己也搞不清到底有哪些不便,“又不能指名其不便者,果何事也”,就这样讲来讲去的,我看不好!司马光说:“朝廷散青苗,兹事非便”!小赵非常不满,说:如果真的有什么问题,可以当堂辩论,“若以为不可,当极论之”,“何以书奏”?“既书奏何以至今乃议论不一,且此法有何不便”?到底哪里有问题?请你清楚的告诉我!司马光道:我已经在《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里写清楚了。小赵说:可是我看不懂。吕惠卿在一边接了一句:司马大人天天讲话,但没有几句是有用的,我看司马大人不如辞职算了,“言而不从何不去”?司马光讲不过吕惠卿,又不想辞职,只好回家,知道在小赵那里是讨不到什么便宜了,便坐在家里,费尽心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就是非常没有名的《与王介甫书》。如果不是王安石的那篇流传千古的《答司马谏议书》,谁还知道司马光写过这么几篇臭文章?来看看司马光的这三封信是如何臭法。熙宁三年“三月,甲午”,“司马光移书王安石”,“开谕苦切”,“书凡三往反”。 在《与王介甫第一书》中,司马光采取的措施是和王安石谈往事,套家常,大讲昔日友情,希望王安石能把他当棵葱,听他一句话,不要变法。以下是《与王介甫第一书》文章大意:司马光先是酸溜溜的说,我“居尝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不敢到国务院去串门,所以,很久没有和安石老弟在一起吹牛了。其实我真的好想你,经常在夜里呼唤黎明,追月的彩云也知道我的心。现在正是春暖时节,事情不多,我想和你聊一聊。我没有什么本事,“光不材”,不敢说是你的朋友,“不足以辱介甫为友”,但是,我们也在一起混了“十有余年”,而且常在一个单位坐班,关系也还是不错的,“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既然如此,我就想和你讲几句直话。你我都算是君子,“君子之道,出处语默”,不能只拍马屁,但我们的志向是相同的,都准备“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所以我们“议论朝廷事”,虽然意见不一,“数相违戾”,但都还没有撕破脸。不论王老弟你是否相信,其实我对你一直是非常佩服的,“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司马光这一段话讲的是很酸的,表面上很好听,其实是用一种冷笑的态度在调侃王安石,用以指责王安石名气虽高,但所作所为,却令天下人大失所望,名不副实。其实司马光的名气一点不比王安石差,后来经苏轼吹捧,甚至到了“走卒知司马”的地步,但司马光给大宋带来了什么呢,他除了发奋努力,废掉了王安石的变法,还有什么可以让人讲得出口的政绩吗?
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变法损害了以司马光为首的的政治集团的利益。
这是利益冲突。
王安石名句 司马光为什么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1、司马光在精研史书的过程中发现。历朝变法,几乎无不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离他们最近的本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没施行几天便夭折了。所以他更加反对王安石变法,怕王安石重蹈覆辙,身败名裂。
2、司马光把反对王安石变法作为一个幌子,实质上是想完成他的历史著作。他骗了神宗皇帝,也骗了后人。一方面,他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就是要著书立说;另一方面,他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就必须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保留个一官半职,就能按时领到俸禄,有了俸禄,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司马光为何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受过西夏和辽的屈辱,一直想对西北用兵,但是国库里没钱。大家都想增加财政收入,司马光主张节流,王安石主张开源。王安石很清楚,司马光的节流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你要抗衡一大批权贵和既得利益者。司马光也很清楚,王安石增加国库收入的办法,最终只能盘剥老百姓。
司马光、苏东坡反对王安石,但宋神宗支援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法,可不下指标,青苗法就推不动;一下指标,地方官员为了完成指标就不顾一切。最后的结局是个悖论,两难。王安石虽然有机会变法,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不管什么朝代,改革派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设计。如果那个时候能够做到王安石上台,司马光监督;司马光上台,王安石监督,那他们推行改革时就不会大刀阔斧,而是小心谨慎。中国的经验表明:改革不能大刀阔斧,只能循序渐进。
司马光的人物轶事 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说法一:司马光认为这场变法推行的新法弊大于利,弊处要比好处多,这就觉得没有变法的必要了。
说法二:司马迁生活于封建社会,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学的毒害很深。生活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要想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司马光就是属于守旧派的一员,故而反对变法,属于理念差距。
说法三:司马光为了自身利益,王安石变法受到最大程度伤害的要数官僚地主了。北宋中期,官僚集团臃肿而庞大,在这个体系中,官员人数众多,享受国家很好的俸禄优待,有钱拿还不用办事,文武百官的生活可谓是相当幸福的。王安石新法推行,首先针对的就是官僚地主,且很大程度的抑制了官僚的特权及损害了其经济利益。
司马光当时正在写《资治通鉴》,他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本著作,写完他已经是个66岁的老头子了,司马光一心就想编修史书,对政治没有野心,他反对变法是因为出于私心。当时当官俸禄高,事情少,自己要想无后顾之忧的写书,又有钱养家,那么当官是最好的选择了,每月有钱拿,又能干自己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司马光为什么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他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志向在于编修史书,而非政治。 司马光22岁的时候中了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途。但时间不长,他的父母便先后去世,他只得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在守丧的几年时间里,他充分了解了下层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读了许多史书,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认真总结和评论,为以后编著《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基础。治平元年(1064年),他还修成了《历年图》一书,献给英宗皇帝,这实际上就是《资治通鉴》的雏形。两年后,他又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爱好历史的宋英宗,深受皇帝赞赏。可见,司马光虽然从政。但他的主要精力在于著书立说,而不在于政治。但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要完成历史方面的鸿篇钜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司马光一直在等待着这样的机会。 公元1076年,英宗皇帝驾崩,19岁的太子赵顼继位,即宋神宗。神宗皇帝把在江宁担任知府的王安石调到中央朝廷任翰林学士,成为皇帝身边的大臣。从此,王安石与同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关系日益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谈论时政。在闲谈之中,二人也有过一些争执,但最终都是一笑了之。 这年冬天,神宗皇帝率文武大臣到南部祭天。按照祖制,皇帝祭天完毕,要遍赐金帛,但由于宋朝连年发生自然灾害,致使国库空虚,宰相曾公亮等人就建议免除赐金帛之举。司马光和王安石当时都在场,司马光十分赞成宰相的意见,他说:救灾节用,应从主上和朝中贵官近臣做起。王安石听了却说:现在国家财力不足,并非奢靡而起,而是不善理财之故。司马光在平时与王安石的闲谈中,就知道他有变法图强的志向,别人不知道他的话中之意,而司马光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司马光在精研史书的过程中发现。历朝变法,几乎无不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离他们最近的本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没施行几天便夭折了。所以他更加反对王安石变法,怕王安石重蹈覆辙,身败名裂。此时,耿直的司马光见王安石当面驳斥自己,便与王安石争执起来。这次争执与平时的争执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这次争执是在皇帝面前而已。神宗皇帝见状,觉得很不像话,就制止了他们的争执。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是什么呐?
司马光真正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原因是【操之过急】
王安石变法【说的是变法这个事件,并不是说王安石的法】侵害了几乎除了佃农的所有人的利益,,反对阶层太强大了,动摇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司马光后来其实也有一些变法措施,,不过比起王安石就微不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