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07-08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6万
展开全部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

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 历史 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

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

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要写的话就要写武松,写乔峰,写胡铁花,这些人物喝酒越多本事越大,这样读起来才痛快淋漓呢。

这个问题得看是古代的什么时候。如果是明清时期,市场上白酒已相当流行,酒的度数会高一结,具体是多少度很难说,但酒精度数高于黄酒是肯定的。而在明清之前,白酒几乎没什么人喝,有人认为元代之前中国人没有白酒技术,此话未必准确,因为宋代的蒸馏技术已十分成熟,蒸馏酒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此时就算有白酒,黄的人也非常少,大家喝的都是黄酒。

黄酒是低度酒,度数一般都是10%左右。也因此,人们才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这时候考验的不是酒量,而是肚量。汉代有一个叫做于定国的人,酒量非常惊人,“食酒至数石不乱”,饮下数石酒而不醉。汉代的一石,如果以容积计算,相当于宋代二斗七升;如果以重量计算,相当于宋代的三十二斤。北宋的科学家沈括认为,“于定国饮酒数石不乱”的记载非常可疑,因为“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沈括《梦溪笔谈》)。一个人的肚子,怎么可能装得下二斗七升水或三十二斤水?其实,沈括忽略了一个变量:人可以一边饮酒,一边排泄。宋代的三十二斤,不外是现在三十瓶啤酒的容量。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好像不喝酒就不能办事一样。所以从古至今,喝酒在我国饭桌文化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当中看到武林好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动不动就是是几碗十几碗的喝下去,那么到底是因为古人酒量大呢还是古代的酒度数低呢?

说到古人喝酒,最著名的怕是武松了,三碗不过岗,武松喝了十八碗。不仅上山了,还打死了一只老虎,一战成名,至今都流传着武松打虎的故事。

为什么能喝如此之多呢?首先有两个方面跟我们现在有区别。

古代的计量单位和现在不一样。

我们知道,古代16两为一斤。而现在10两为一斤,这个计量单位上古代比现在同样是一两,但实际比现在要少了。

再者,古代常常说某某男子乃为八尺大汉。按照我们现在的一尺为33公分,那么八尺足身高有2.6米之多。

古代的人可能要比现在高一点,但也不会这么夸张。

根据古代的计量单位,时期不同,长短也不一样,到了明清一尺约为31厘米这样。之前到时在21--25厘米之间。

所以不能拿古代的一尺和我们现在的做衡量。

同样,作为其他用具也是一样的,同样的说法,可能要比现在的小一些。

(十六两秤)

古代酒水的度数很低,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古代的酿酒工艺并不是很完善,跟现在的工艺根本没法比。 由于酿造工艺不一样,出来的酒度数自然不一样了。

我们现在的大多是蒸馏技术,而古代没有这个技术,用最多的还是酿酒,属于米酒的范围,不但度数不高,还带有米香的味道。

古代的酒通常都在十度以下,甚至在五六度这样,就跟现在的啤酒是一样的,所以,喝个几碗不成问题。

现在的人喝啤酒,能喝的也都在一件起步,十几二十瓶的都没有问题,下酒快。

所以,看似古人喝酒很厉害,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度数低,换成现在53度甚至六十多度的可能也喝不了多少。

因为酒文化的盛行,有因为度数低,所以古人才可以这么附庸风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侠游多少年”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太多太多,文人对于酒的痴迷,都留在了万千诗词里。

经常在一些武侠剧中,看到许多大侠,江湖人士,到酒店喝酒,动不动就喝上个好几坛,乃至有些失落的人,酒店的酒喝光了,他都还没醉。莫非古时候的酒跟白开水相同?一点都不醉人吗?其实并非如此。

影视作品中的桥段,只是只是场景需求,前史上实在的酒仍是有必定度数的。我国自古以来茶文明和酒文明一向都是我国的两大特色文明。我国前期的酿酒方法,相对如今仍是比较粗糙的。

前期的酒相当于醪糟,醪糟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酿造工艺简略,口味甜美醇美,乙醇含量很少,因而深受人们喜欢。度数只是相对于现在咱们的啤酒,根本在十度以下。前期古人酿酒,都是用五谷或许果子来酿酒的,所以酿出来的酒有点相似咱们现在的葡萄酒。


我国的酿酒文明和前史十分的悠久,考古专家从前出土过距今有5000多年前史的酿酒用具,也就是说黄帝时期,夏禹时期,就存在着酿酒这个行业。

有的前史记载,酿酒的鼻祖是狂药,以为狂药是夏朝人,东汉《说文解字》中解说“酒”字的条目中有:“狂药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秦朝时,酿酒呈现了酒曲,那个时候酿出来的酒,度数比较低,根本都在十度以下。许多人听过武松打虎的故事,武松去景阳冈打虎之前,喝了8碗酒。实际上其时武松喝的酒,它的度数,只是比一般的啤酒度数要高几度罢了,也就十几度左右,相当于鸡尾酒的度数。宋朝时期的酿酒技能,有所提高,能提炼出10到20度左右的酒。

所以其时武松喝的酒相当于喝了六七瓶的啤酒差不多,宋末能够提炼出白酒相同的度数,这还得归功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的天气比较冰冷,所以古代的这些少数民族,往往都是喝酒来御寒,跟华夏的酒不相同,他们喝的都是高浓度的酒,这些游牧民族酿酒的方法,用的是所谓的“蒸馏法”的方法,后来才传到了华夏。


盛行喝白酒,也是在元朝今后的工作,元朝曾经许多人都是海量,元朝今后很少呈现一个人能够喝十大碗的,像唐宋时期,李白有许多诗歌,都是描绘斗酒的场景。

在6000年前人们刚刚摸索到关于酒的制作技术时,只会用发了芽的谷物去制作酒,所以大多都是粮食酒,以黄酒为主,度数非常低,甚至口味偏甜。秦朝以后,人们开始尝试用酒曲去制酒,制成的也是黄酒。

汉朝按酒曲和谷物的比例配方制酒,这种酒应该算真正的酒,度数10度——18度左右。

南北朝的时候,已有多种做酒方式,部分方式延续到现在。唐宋时期,比较盛行“女儿红”。似乎采用过里面的制作方式,称这种酒为“红酒”。酒度保持在18度以内的水准。

宋元时期,酒的制作有了大的突破,通过蒸馏手法做酒,有学者说,蒸馏的制酒方式便是元朝的开始。元朝时的酒和现如今的酒大体相似,但华夏人群喝的是度数非常低的清酒的。而且,虽然在元朝出现了高度数的酒,但人们仍然喜欢饮用度数低的酒曲酿酒,蒸馏而出的高度酒只有在宫廷内的重要场合才会拿出来,这些酒有的达50度。

明朝时期,人们依旧喜爱发酵的低度酒,蒸馏酒并没有得到普及。等到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天下,倾向于度数高的酒。蒸馏的酒已经普及,取代了发酵制成的酒。

由此可以发现,那些各个朝代有名的英雄或诗人,他们能一次喝下几十碗酒。其实并不可怕,因为这些酒的酒精度数都很低,一般人都可以做到。

在影视剧里及各种演义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那一个个人头一般大的酒坛,里面装着满满的酒水,然后那些豪迈人物们喝着这些酒时 就如同喝水一般,丝毫不见醉意出现。

在看到这种情节时,很多人都会先入为主地以为他们喝的酒跟现如今人们所喝的白酒一样,是酒精度数很高的酒水,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古人们大碗所喝的酒跟我们现如今的高度数白酒不同,排除少数古代真实存在的酒神之外,大多数古代人海饮一般喝下的酒其实是度数很低的酿造酒。

酿造酒

所谓酿造酒就是不需要经过蒸馏的酒,大家平常所接触到的啤酒、红葡萄酒、黄酒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出名的三大酿造酒。

经常喝啤酒、红酒、黄酒的人,都知道这类酒的度数有多么之低。

酿造酒一般被称为原汁酒,它是通过酵母把食物中的淀粉、糖分转换成酒精,最终才形成了我们所知道的酿造酒,因为保留了酿造食物的原本风味,酿造酒才被称之了原汁酒。

如果喝的是啤酒,想必现如今很多人都比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豪侠们要厉害。

仅就我所见,一个人能喝下半箱啤酒的案例就不在少数,更不用说诺大中华土地,酒量超凡者的酒量了。

蒸馏酒

蒸馏酒和酿造酒有所不同的是,它们比酿造酒多了一道工序,这道工序就是蒸馏。

而蒸馏酒的原材料非常繁多,例如高粱、大米、小麦、葡萄等等,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人用来做蒸馏酒。

然后这些食物经过发酵、蒸馏,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蒸馏酒。

除了我们所知道的白酒之外,外国的白兰地、伏特加、朗姆酒等等都是高度数的蒸馏酒。

在喝这些蒸馏酒的时候,很多人就不能像喝啤酒一般豪气了,如果酒量不行,强行喝太多蒸馏酒的话,是有极大可能会丢掉性命的,现如今很多新闻案例就证明了这点。

蒸馏酒的 历史 发展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下我国蒸馏酒的起源。

关于我国蒸馏酒的起源,很多人说是唐朝,但经过相关学者的考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宋朝。

是从宋朝开始,蒸馏酒才真正出现于我们的 历史 中的,最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蒸馏酒才在明清时期完全扩散在了全国各地。

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很多电视剧、 历史 演义背景大多数是在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在这些朝代白酒已经出现了,但并不意味着那些时代人们喝的就一定是白酒。

就如同白酒是我们的国酒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喝低度数的啤酒、红酒。

以此类推,古代人们除了喝白酒之外,肯定也有很多接受不了高度数酒的人会选择去喝黄酒或者用酿造手法酿造出来的白酒。

在这种条件下,古代人喝好几坛酒都不会醉的情况就不会显得太过于离奇了。

所以说这就是古人经常喝好几坛酒也不会醉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古代人们所喝的酒度数低。

在中华民族悠久 历史 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我国酒的 历史 ,可以上到上古时期,至今已有五千年的 历史 了。

古代一些文人骚客很是爱酒,甚至说是无酒不欢,那么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什么喝酒能喝好几坛才会醉呢?

其实古人喝的是发酵酒,酒度不高,应该在10度以内!(由酒精杀菌作用决定),

先秦时代酿酒,兼用曲、蘖两种酒母,到了汉代,以蘖酿造的醴逐渐消失,汉人制曲,多以麦为原料,有大麦、小麦、细饼等多种酒曲。到唐代,酿酒技艺较之魏晋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出现了以大米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养而成的红曲,有更强的糖化力和酒精发酵力。度数达到8、9度上下。

北宋的时候采用了“连渣拌饭法”,把米蒸好了冷却后拌入曲渣,一年四季根据时令的不同放的酒曲或大或小,这样做可以使酒更醇,度数可以达到11-18度。技术落后的穷乡僻壤,酒品质估计差点,酒精度三五度的都有,跟啤酒差不多。怎么喝就看喝酒的场合和个人的酒量了。在宋末的时候,游牧民族把蒸馏技术传入我国,中国酒精度数越来越高。

我们现代人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的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 健康 是有益无害的。

而现在人喝的蒸馏酒是将酒精进行提纯,酒度通常高达30到50度,所有问题应该回答了!

并不是古人的酒量比较大,我们看到电视剧或者文艺作品中很多豪饮者,对坛而饮,武松也有喝十八碗的经历,之所以这么喝,主要是为了解渴,而不是像现在的烈酒,越喝越渴,古代这么低度数的酒,喝个十碗八碗不算多吧,试想如果你喝的是醪糟,估计肚量大一点的都有可能喝十八碗!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千杯不醉的理由吧。

一直以来古人在我们的印象里特别能喝酒,而且喝个十来碗都不碍事儿。例如《水浒传》中的武松,他的酒量在梁山泊上堪称第一。他曾经喝了15碗酒后,还能赤手空拳地把老虎打死。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出了名得爱喝酒,他在《将进酒》中高吟:“将进酒,杯莫停。”就连他的好友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里说“李白一斗诗百篇”、“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这些古人的酒量乍听起来确实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古人的酒另有玄机!

首先是古今单位存在很大的误差,例如古人量身高用的尺子,实际上大约只有我们现代尺子的三分之二,再譬如唐至清代都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所以文献里动辄就记载某人喝了数斗酒,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多。我们习惯性地将古代量酒用的斗和现代称粮食用的斗相挂钩,想当然的就以为古人能喝上好几坛酒,但实际上它俩完全不是一回事。古代的斗是盛酒的酒器,《诗经·大雅·行苇》曾记载“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对此标注到:“大斗,柄长三尺。” 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左右。大斗如此,小斗定然更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 《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 :“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个典故是告诉我们:一斗太少,一石太多。做事不能太极端,否则会衰败。由此可见,斗在古代代表少。

其次古人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酿造酒。酿造酒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米饭蒸熟放凉,再倒入酒曲,待它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时,米饭自动变成酒糟。接着再用酒筛过滤到,最后倒进坛子进行密封。密封的时间不一,少则三个月,多则数十载。这一制作工序主要就是发酵与过滤,所以酒精度数并不高。另外由于密封时间的不同酿出来的酒也有分类。古人把酒分为清酒和浊酒两大类。从颜色上辨别,古代的清酒清澈透明,浊酒色重浑浊。而古人常饮的白酒处于清酒与浊酒之间,非透明,但有一丝浑浊之感。宋代以后有出现了红曲,众所皆知的女儿红就属于这一类。不过不管是哪一类的酒,它们都是煮出来的。朱翼中《北山酒经》卷下就记载了古人的“煮酒”:“白酒须发得清,然后煮,煮时,瓶用桑叶冥之。”既然是煮出来的酒精含量可见一般,根本无法与现代的蒸馏酒相比。

一些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得出:古人酿造酒的度数大约在6 左右,最高不会超过15 。我们现代人所喝的白酒是清代以后以蒸馏法制作出的烈性酒,俗称“白干”。它的度数大约在40 以上,最高可达68 ,而现代人市面上更常见的啤酒度数也在10 左右。综合酿造酒的度数与古人喝酒所使酒器的大小,我们可以分析出古人喝一斗白酒相当于现代人喝一杯啤酒,所以古人并不是千杯不醉。

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连闷几斤“三碗不过岗”,古人酒量似乎都相当惊人,动不动几坛几斤的豪饮,事实上,古人如此海量,倒不是他们的酒量大,而是酒的度数太低。

中国酿酒的 历史 相当悠久,古语“杜康造秫酒”,杜康是夏朝的第五世君王,早在先秦时代,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酿酒工艺,不过人们在最初摸索酿酒技术的时候,只发现了用发芽的谷物可以制作酒。 当时绝大多数的酒都是粮食酒,口感偏甜,度数很低,类似于现在的米酒。

有句话叫做“小人之交甘若醴”,而醴,就是当时的甜酒,是用蘖酿造的酒,其酒精度数极低,而后来采用酒曲酿造的酒,度数仍旧仅在10%到18%之间。

古人饮用的醴,也就是现在的醪糟、酒酿,度数仅仅在1度左右,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一般来说,这种酒被称作“浊酒”,也就是将醪糟置于水中煮过的醪糟水,在酒肆或者酒坊里,往往就将其澄清处理,呈现出无色透明的状态,因此将其称作清酒

这种酒,经过比较好的窖藏之后度数会有所上升,达到5度左右,虽然也就跟现在的菠萝啤差不多,但这在当时已算是度数相当高、品质非常好的酒了。

汉朝的相关典籍之中,仍旧记载着相关的制酒办法与酒曲的制作办法,按照古法制作,经过各种的反复提炼,度数也最多只能达到10多度的样子。

从南北朝开始,制酒的工艺不断完善成熟,但是酒的度数仍旧没有明显的提高,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了唐朝时期

唐朝虽然相对富足,尤其是盛唐时期,但是在唐朝,酒其实是非常昂贵的消费品,一万钱一斗的酒在当时并不少见,贺知章金龟当酒请李白,这段千古佳话的背后,反映出的也是唐朝酒的名贵。

杜甫居住在成都的时候,家中来了客人,只能烹煮旧醅,所谓的旧醅,也就是放了很久煮过很多遍已经发酸的醪糟,而白居易笔下的“绿蚁新醅酒”,说上去仿佛非常文雅,实际上,“绿蚁”指的就是醪糟上的绿色漂浮物。

宋元时期,我国酿酒工艺出现了质的改变,北宋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使用蒸馏法酿造的白酒而且度数比较高

宋代《曲本草》记载:……能饮之人,三四杯即醉,酒复烧二次,价值比常数十倍

从其能够燃烧而且三四杯就能醉人这两个特征来看,无疑,这样的酒具备相当高的度数,而宋朝时期,已经熟练掌握了蒸馏器与蒸馏技术,并且以此制造香料。不过两宋时代,南方并不常见商品化的蒸馏酒,而是北部的契丹与金朝,更加普及。

宋朝的蒸馏酒,虽然度数非常高,但当时的人认为其大热有大毒,因此并未将其广泛传入市场流通之中,而是用于医疗、祭祀等方面,市场上流行的酒,仍旧是低度数的黄酒

直到元朝时,蒙古人征伐西南亚洲之后,将阿拉伯人酿酒的方法带到了中原,衍生出了烧酒,后经过改进,逐渐诞生出了高度数的白酒,加上游牧族群文化的影响,中原地区逐渐盛行起了饮用高度数酒的风俗,原本低度数的酒逐渐退出餐桌

古代的酒是酿造酒,和现在的蒸馏酒是完全不一样的酒精度。

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每年要酿酒两次,一次是二月,叫做桃花酒。一次是九月,叫做重阳酒。

酿酒要用糯米。糯米浸泡一个晚上,用甑蒸熟,然后凉透。备凉开水一桶。将酒曲碾碎,加入凉开水,在糯米饭中拌匀,然后放置在酒坛中,密封好。几天之后,就形成了甜酒。这就是米酒的制造方法。继续发酵,酒精度会进一步升高。酿造得好的酒,可以点燃。

有些人讲究,会用包袱将酒糟过滤。我祖父很爱惜,酒糟舍不得丢。

每天吃饭,都要在灶前热一大罐酒。酒每天必喝,不喝没力气干活。因为农活真的很辛苦。

我二爷爷,也就是我祖父的兄弟,现在86岁了,每天还是必须喝酒。他现在还能种地,挑砍柴,挑重担,一般的年轻人还比不上他。

所以,古代的米酒,别说喝几杯,就是喝十几斤二十斤,只要能装得下,都没事。

我们就拿啤酒来打比,很多人能轻轻松松喝下一箱啤酒。古代米酒的度数,一般不会比啤酒高多少。

当然,古代也有很好的酒,度数可能能达到十几度二十几度。但这很少很少。

能喝两斤白酒的人,绝对可以喝不少于30斤米酒。至于装不装得下,那是另一码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