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1、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2、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作者: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扩展资料:
长期以来,学界盛行的说法是:《兰亭集序》被对之爱不释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带进了棺材,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大唐贞观盛世,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罗王羲之作品。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馀兴来时摹揣度之,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使得学王之风在贞观年间大为盛行。据载李世民曾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至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虽然所藏墨宝甚丰,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念此,便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集序》,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下,至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对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将祖传书法再现风华。他练习书法极为刻苦,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做练字,誓言“书不成,不下此楼”。
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运笔挥毫,经三十年之功,智永的书法名气也越来越大,《真书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书作,历代评价颇高。智永年百乃终,逝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也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遂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当李世民闻言《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处,兴奋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与辨才和尚相谈甚欢。
待两人关系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
萧翼故言不信,说此帖早已轶失,怎么可能在你这里呢。辨才见其甚疑,一时起兴,就从屋梁洞内取出兰亭真迹予萧翼赏鉴。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为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太宗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李世民高兴得不得了。而辨才因受此事的刺激积忧成疾,一年后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临本传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用茧纸、鼠须笔与朋友优游之余的得意之笔。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章法布白,浑然一体。他的用笔、结字更见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而不雷同。他能注意避免“状如算子”、“一字万同”,这种艺术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以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王羲之《兰亭序》墨迹后,曾命他的臣子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响拓数本,赐给皇太子诸王近臣。待李世民临死时,还要“兰亭茧纸入昭陵”,用以陪葬。
1、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2、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3、《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他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
他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不仅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征性丰碑深远影响中国千年书法,还留下了大量的丰富多样的书法精品,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兰亭序》是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且抒写了因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它是一篇神作,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兰亭序》,传世摹刻本极多,以开皇本、定武本、神龙本三种为著名。 《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王羲之创造出来的独立的生命形象,它们不仅有筋骨血肉,而且还具有各自的秉性和精神。
《兰亭序》,它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书,还在于它的文,古往今来,无论何等伟大,中流击水的北伐诸将,“我来我见我征服”的奥古斯都,看似宏大无匹,却同样难以超越人类命数,百年之后,同为尘埃而已。
这也是《兰亭序》千余年来无论是什么段位、什么年龄的研习者,都可以取一瓢饮的原因所在。初学者,学其妍媚与遒劲;资深者,临其意态与神韵;少年者,模仿其“凤翥龙蟠”;老年者,会心于“临文嗟悼”……这或许是它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原因吧。
王羲之的人物性格奔放典雅,文笔结构十分优美。其构图、结构和写作都是独特的。《兰亭序》是他三十三岁时的代表作。它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运行脚本”。首先,形式很美。在《兰亭序》中,结有许多边,交错排列,千变万化,曲式完整。帖子中的20个“志”字都有自己的姿势,都是一样的。用笔站在中间,用边笔挑严。有时含蓄,有时尖锐。尤其是构图,从头到尾,笔笔都会瞻前顾后,到艳阳,疏而清,形断意通,神韵生动,精神潇洒。
因此,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一文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兰亭序》中“不攻不严”的文风,蕴涵着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底、博大精深的文化素养高尚的艺术情操。金永和九年三月,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来到山阴兰亭参加一个文艺酒会。文字与情境的结合,使书法更加辉煌。
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结中透着一种高雅自由的气息。言语有筋有骨,血肉丰富。他们被赋予了自己的气质,精神风度和美丽的形式。结体变化最大,不求平直,强调侧面。对称的鞠躬、舒展、收敛,巧妙的编排,达到多种统一的艺术效果,同一个词变化丰富。王羲之《兰亭序》雄浑秀丽。只是开合而已。它是真实的和丰富多彩的。这是自然和自然的。尤其是“行气”。即使你只用一个词,看看表情,鞠躬和屈服,以及笔触的背景,它仍然是迷人的。
三是构图之美。开头的第一个词应该在整个文本中起主导作用。第一个词的字体、重量、密度、大小、体态、音高、语气等都会影响或引导后面一系列词的走向和倾向。后面的单词应该与第一个单词相对应。因此,第一性有很大的制约和发展。我们必须考虑到第一个字对整个字的变化和色调的重要性,这也是王羲之书法整体布局的一个特点。《兰亭序》的编排和谐自然,动作得体,收放自如,整篇文章疏而流畅,动作流畅,指向艳阳,神韵生动,精神潇洒,古雅典雅。行距不稀疏也不稠密,恰到好处。字里行间的字是大是小,是左是右,是斜是右。似乎有一条线从中间穿过。它光滑自然,充满动感。每一行之间,都有云和流水,温柔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