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1.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1.商品
(1)含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本质:一般等价物
(4)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5)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6)商品流通的含义、公式及其对生产者的启示: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启示: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3.纸币
(1)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
(2)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5)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通货紧缩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4.信用卡、支票
(1)人们常用的两种结算方式是现金结算和银行转账。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工具。
(2)信用卡的功能和优点:使用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2.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1.价格变动会引起的变动
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反映程度是的。
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影响,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⑴含义
①互为替代品是指。
②互补商品是指。
⑵影响:
①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
②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随之。
3.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调节生产。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因而压缩生产规模;当供不应求是,价格上涨,获利增加因而扩大生产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企业来讲,只有提高自身的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所以,企业应该主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够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市场需要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这就要求也促使生产者适应市场变化进行生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4.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0.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5.高三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