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_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初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初探
【摘 要】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历史悠久,其活泼明快、优美抒情的歌谣体音乐,贴近生活的戏剧内容、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体制,配以民间锣鼓的伴奏形式,构成了采茶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深受客家人民的喜爱,已成为祖国百花园中一朵姹紫嫣红的山茶花。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桂南采茶戏
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篮灯”,亦名“三脚班”,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桂南采茶戏经历了最初的“采茶歌”发展为含有一系列表演程序,音乐经过以“采茶歌”为主曲的循环体套曲演进等阶段,最终发展为含有各种戏剧情节、音乐结构复杂,且有完整乐队伴奏兼具歌舞与戏剧特性的采茶戏。2006年,桂南采茶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这客家采茶戏又有什么艺术特征呢?
一、桂南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明末(公元1628年前后),采茶戏由赣南传入广西,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那时的“采茶”还不能称作戏,因为它只是夹在舞狮、舞龙、唱竹马之间的节目,无戏之“折”或“出”与行当之分,无剧本,更没有形成独立的剧种。由于其衬词别有风味,多用“吁嘟呀”和“吁嘟呀啦”,极富乡土气息,因此“吁嘟呀”成为桂南采茶的另一“俗名”。
采茶戏在桂南源远流长,康熙《荔浦县志》中载有:“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门悬一灯,选清秀孩童艳装女服,携花篮唱采茶歌或演故事,耍龙灯嬉戏以为乐”。清·道光《博白县志》记载:“上元夜,街市户民各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等戏,鼓乐竞宵,至二十夜至。”由此可见采茶戏当时在博白就已经很盛行,此时唱的采茶都先唱恭贺,然后再转入演唱采茶戏小曲,唱古人串演故事。采茶小曲是以演唱的形式出现,表演中边唱边舞,有人物、有情节、但没有完整的故事和故事结构。剧目有:周公立社、十二行孝、八仙贺寿、古人采茶、十二盘花。渐渐,采茶戏脱离舞狮、舞龙、唱竹马,并和桂南八音结合起来,有了角色之分:茶公(生)、茶妹(旦)、杂脚(丑)。那时的“采茶戏”叫“三小戏”,即由小生、小旦、小丑组成戏的主干,也叫“三角班”,形成了采茶戏之雏形。
民国时期,桂南采茶戏在“采茶串古”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的木偶戏、地戏、牛戏的精华,已逐渐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民国4年(1915),采茶艺人黄彩庭和宾祖仁共同组织了三十多人排演采茶歌舞《五马巡城》,这是博白历史上首次举行大型采茶歌舞演出活动。尔后,桂南采茶戏班如春笋般崛起。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黄彩庭采茶戏班、刘文川采茶戏班以及甘福华采茶戏班。由于国民党
【摘 要】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历史悠久,其活泼明快、优美抒情的歌谣体音乐,贴近生活的戏剧内容、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短小精悍的“三角班”体制,配以民间锣鼓的伴奏形式,构成了采茶戏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风格,深受客家人民的喜爱,已成为祖国百花园中一朵姹紫嫣红的山茶花。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桂南采茶戏
采茶戏,俗称“灯子戏”、“茶篮灯”,亦名“三脚班”,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桂南采茶戏经历了最初的“采茶歌”发展为含有一系列表演程序,音乐经过以“采茶歌”为主曲的循环体套曲演进等阶段,最终发展为含有各种戏剧情节、音乐结构复杂,且有完整乐队伴奏兼具歌舞与戏剧特性的采茶戏。2006年,桂南采茶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这客家采茶戏又有什么艺术特征呢?
一、桂南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明末(公元1628年前后),采茶戏由赣南传入广西,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那时的“采茶”还不能称作戏,因为它只是夹在舞狮、舞龙、唱竹马之间的节目,无戏之“折”或“出”与行当之分,无剧本,更没有形成独立的剧种。由于其衬词别有风味,多用“吁嘟呀”和“吁嘟呀啦”,极富乡土气息,因此“吁嘟呀”成为桂南采茶的另一“俗名”。
采茶戏在桂南源远流长,康熙《荔浦县志》中载有:“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门悬一灯,选清秀孩童艳装女服,携花篮唱采茶歌或演故事,耍龙灯嬉戏以为乐”。清·道光《博白县志》记载:“上元夜,街市户民各结灯彩,银花火树及彩狮、瑞龙、竹马等戏,鼓乐竞宵,至二十夜至。”由此可见采茶戏当时在博白就已经很盛行,此时唱的采茶都先唱恭贺,然后再转入演唱采茶戏小曲,唱古人串演故事。采茶小曲是以演唱的形式出现,表演中边唱边舞,有人物、有情节、但没有完整的故事和故事结构。剧目有:周公立社、十二行孝、八仙贺寿、古人采茶、十二盘花。渐渐,采茶戏脱离舞狮、舞龙、唱竹马,并和桂南八音结合起来,有了角色之分:茶公(生)、茶妹(旦)、杂脚(丑)。那时的“采茶戏”叫“三小戏”,即由小生、小旦、小丑组成戏的主干,也叫“三角班”,形成了采茶戏之雏形。
民国时期,桂南采茶戏在“采茶串古”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的木偶戏、地戏、牛戏的精华,已逐渐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民国4年(1915),采茶艺人黄彩庭和宾祖仁共同组织了三十多人排演采茶歌舞《五马巡城》,这是博白历史上首次举行大型采茶歌舞演出活动。尔后,桂南采茶戏班如春笋般崛起。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黄彩庭采茶戏班、刘文川采茶戏班以及甘福华采茶戏班。由于国民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