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心理咨询师普通心理学讲义:问题解决

 我来答
勇敢少女阿齐
2023-01-30 · TA获得超过11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4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62.7万
展开全部
为帮助考生迎接心理咨询师考试。5941job网邀知名心理咨询讲师为大家讲解问题解决,祝考生考试顺利。

  一、问题解决的途径

  思维的产生和进行起于有待解决的问题。这里所讲的问题是指疑难问题,而不是指个人靠记忆即可应付的问题。例如,像“你做过早操吗?”这类问题你只要从记忆中提取出信息即可,无须有思维活动的参加。但像“早操为什么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类问题你记忆中未必有现成的答案,于是你感到困惑设法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疑难问题是个人面临的一项任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的问题。

  问题解决也是个人欲达到目标的企图。问题解决者的任务是要找到某种能达到目标的操作序列。问题解决者的最初状态称为“初始状态”,而所要达到的目标称为“目标状态”。以被试解“河内塔”问题为例,如图9-5(原图11-9)所示,在一块木板上有1、2、3三个立柱,在1柱上串放着三个圆盘,小的在上面,大的在下面(初始状态)。让被试将1柱上的三个圆盘移到3柱(目标状态)。条件是:每次只能移动任何一个柱子上面的一个圆盘,但大的圆盘不能放在小的圆盘上。要将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中间必须经过各种不同的状态。这种在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各种状态就称为“问题空间”,也称为中间状态。问题解决就是从初始状态,经过一步一步的中间状态,最后达到目标状态。

  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或方法。下面讨论其中的几种。

  (一)尝试错误

  解决问题的尝试错误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Thorndike,1898)从事动物学习实验而提出的。他设计了猫逃出迷箱的实验(图9-6)(原图11-10):把饥饿的猫放入迷箱,食物放在箱子外面,箱子的门用几道门闩锁起来。猫为了抓取食物对栏杆咬、抓、踢、挤均无效时,经过多次尝试错误,最后,偶然碰巧做出了正确的行为,门打开了才出箱。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可能用随机尝试的方法,经过多次尝试错误,最后找到答案。例如,下面的密码算题:

  DONALD

  十 GERALD

  ——————

  ROBERT

  已知:D=5

  任务要求:(1)把字母换成数字

  (2)字母换成数字后,下面一行数字答案必须等于第一行和第二行之和。

  有人可能用尝试错误的方法来解决。要是采用这种方法,解这个题共有300万个可能的尝试,即10!≈3×106个;现已知D=5,那么各种可能的尝试即为9!=≈3×105个。也就是说,需要≈3×105次的尝试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因此,在实验室中用尝试错误法解决问题往往是失败的。

  (二)探试搜索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如果事先能得到有关如何较好地到达目标的一些信息,人就会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最有利于到达目标的方向进行搜索。这种搜索称为探试搜索。探试搜索不同于盲目的尝试错误。在解前例的密码算题时,采用探试搜索方法就是从事先得到D=5这一信息出发,找出可能性最小的一列,从中获得最多的信息,再利用加法中的某些规则进行推理,一步一步地找到正确答案。例如,可以这样思考:

  已知D=5,先从该题的右侧开始:

  第一列:T=D+D,因为D=5,所以T=0,同时要进一位。

  第二列:R=ZL+l,根据奇数和偶数的知识,两个L相加必定是偶数,再加上进位的1,R必为奇数。由于已知D=5,因而R可能是1,3,7或9。从上面的分析中已知道R>5,所以,R只可能是7或9。

 第三列:没有更多的信息,A和E均为未知数。

  第五列:有的限制性。因为O+E—O,所以E只可能是0或9。已知T=0,所以E=9。将式中所有的E都换成9,再回到第三列。

  第三列:A+A=9,A+A应是偶数,而9是奇数,这说明第二列必须进一位,这样就得出A=4。在第二列已知R可能是7或9,既然E=9,所以R=7。

  第二列:2L+I=17,故L=8。

  第六列:D+G=R,即5+G十进位l=7,故G=l。

  现在只剩下三个字母:O、N、B和3个数:2、3、6。随便试一下就可以得出N=6,B=3,O=2。最后结果变成:

  526485

  +197485

  ————

  723970

  研究表明,凡能够解答这一密码算题的被试都用了探试搜索法。在上例中,解决这个问题时,被试的主要思路只有几条,只利用了6个可能性,而不是用30万次的盲目尝试:从限制性最多的一列开始,进行试探性的、逐步近似的解法,从而排除了大量的盲目尝试,使问题得以解决。

  (三)爬山法

  如果我们第一次游北京的香山,如何到达香山的顶峰呢?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就像如何到达香山顶峰那样,往往采用爬山法。人在爬山时考察指定的起始点,然后选取与起始点邻接的未被访问的任一节点,向目标方向运动,并且在爬山过程中对每一节点下面的可能路程进行排序,逐步逼近目标,这种方法称为爬山法。用爬山法解决问题并不总是有效的。最麻烦的问题可能是小丘、山脊和平台问题。每一个小丘可能是个陷阱。在山脊上的每一点,由于在所有试探方向上的移动都是下降的,它们可能被当成点,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点。宽广的平地则可能导致无目标的漫游。在经典的爬山法中,总是由上一个决策点通过看来是路径向前移动的。这是局部性的节点。优选法是从全局的性的节点出发,而不管它所处位置如何。其工作方式就像一群在山区中寻找峰的协同工作的登山队,他们之间保持无线电联系,在每一次都移动至点的一个分队,并且在每个分岔口把分队分成一些更小的分队。这样探索的效率就会大为提高。

  (四)手段目的分析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人认识到问题解决的目标与自己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别,于是进行分析,想出某种活动来缩小这种差异,从而达到目标的方法。例如,我在重庆要到武汉去开会。这时我首先想到重庆与武汉之间有什么差异。这个差异主要是距离上的差异。我用什么操作手段去缩短这一空间的距离呢?我可以乘火车去,也可以乘轮船去,还可以乘飞机去,运用任何可行的操作方法去缩短这个距离。如果时间紧迫,我决定乘飞机去,但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购到机票。这里又产生了一个“距离”,要缩短这个差异,我得根据现有的条件,再决定是打电话还是步行去售票处订票。总之,解决问题的手段目的分析的关键是把大目标分为下一级的子目标。这种分析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把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另一种方式是找出消除差异的操作手段。手段目的分析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纽厄尔和西蒙(Neweel & Simon,1972)编制的世界上第一个问题解决程序“通用问题解决者”(General Problem Sower,简称GPS)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的。

  (五)反推法

  反推法就是从目标出发向反方向推导。在求解数学证明题时反推法可以成为特别有用的探索方法。例如,已知ABCD是一个长方形,证明AD与BC相等。从目标出发,进行反推时学生会问:“如何才能证明AD与BC相等?如果我能证明三角形ACD与BDC全等,那么就能证明AD等于BC。”下一步的推理就是“如果我能证明两边和一个夹角相等,那么就能证明三角形ADC和三角形BDC全等。”这样,学生从一个子目标出发反推到另一个子目标。反推法与手段目的分析法都要考虑目标并且确定运用何种操作去达到目标。但手段目的分析要考虑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之间的差别,而反推法却不用考虑这一点。因此,手段目的分析在搜索问题空间时受到的约束较大。如果通向目标状态的途径很多,假途径也较少,这是一种很有用的搜寻方法。当问题空间中从初始状态可以引出许多途径而从目标状态返回到初始状态的途径相对较少时,用反推法就相对容易些。

 总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很复杂的。人是通过搜索来解决问题的。搜索就是选择解决面临的问题的途径。他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人一般不去寻求的途径,而只要求找到一个满意的途径。因为即使是解决最简单的问题,要想得到次数最少、效能的解决途径也是很困难的。人可以调节自己的抱负水平来调节对问题解决的满意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