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培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如何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呢?一是教学与审美的结合:1. 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2.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3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二是色、形、声的结合:1. 声音创造美,2. 画面创造美,3. 色彩创造美。
关键词:审美 教学 结合 色、形、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如何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如何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呢?现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教学与审美的结合
1. 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富家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在中外名著中都有体现,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受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是想象力不佳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他们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应引导学生在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色、形、声的结合
眼睛、耳朵是人类两种主要的审美器官,它们分别接受来自客观世界的色彩、形状、声音,而色彩、物体外形、声音能表情达意,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情感意味。色、形、声的结合,就能使我们更有效地审美。
1. 声音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导引,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文并茂,文质兼美,适合借助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如教学《笋芽儿》时播放配乐朗读,以清脆悦耳的乐声反映“小小音乐家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乐曲”的情景;用悠扬的舞曲表现笋芽儿钻出地面观看春景和长大成材翩翩起舞的场面,整个配乐朗读音调和谐优美、节奏明快流畅。学生如临其境,怡情悦性,陶醉于充满自然美的大自然中。如果学生再遇到相似的自然美景,那么表现美的欲望定会油然而生。
2. 画面创造美
俄国艺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画面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情趣。如《纤夫》的影像资料中,青山绿水的秀美及船夫的劳动美平行交织在同一个画面上,采用大景深的镜头:(远景)――两岸峻秀的青山、蓝天,(中景)――一弯绿的河水和河岸雪白的鹅卵石,(推进)――鄂西山区特有龙尾船和一群赶集归来的土家少女,(特写)――水中船的影和插入水中的粗壮的船篙,(摇起)――身如弯弓般用力撑船的青年船夫。在整个欢快恬静的意境中着力表达了船夫的力与美,表现出劳动创造美的鲜明主题。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适时出现邱少去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彩色图片。将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为集体潜伏成功,自己强忍被烈火焚烧的剧痛而一动不动的高度组织观念。于是,邱少云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自然矗立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受到了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奉献美的熏陶和感染。
3. 色彩创造美
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如红色是表达热烈而兴奋;绿色是表达平静而稳定、生机勃勃。
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则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
[2]教育大论坛.
关键词:审美 教学 结合 色、形、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如何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如何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呢?现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谈谈我的一些认识。
一、教学与审美的结合
1. 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富家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在中外名著中都有体现,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受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是想象力不佳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他们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 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应引导学生在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色、形、声的结合
眼睛、耳朵是人类两种主要的审美器官,它们分别接受来自客观世界的色彩、形状、声音,而色彩、物体外形、声音能表情达意,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情感意味。色、形、声的结合,就能使我们更有效地审美。
1. 声音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再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的启迪导引,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就会再现自然和生活的美景,欣赏到教材中美的因素,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得到道德的感化、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滋润,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甚至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文并茂,文质兼美,适合借助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进行审美教育。如教学《笋芽儿》时播放配乐朗读,以清脆悦耳的乐声反映“小小音乐家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乐曲”的情景;用悠扬的舞曲表现笋芽儿钻出地面观看春景和长大成材翩翩起舞的场面,整个配乐朗读音调和谐优美、节奏明快流畅。学生如临其境,怡情悦性,陶醉于充满自然美的大自然中。如果学生再遇到相似的自然美景,那么表现美的欲望定会油然而生。
2. 画面创造美
俄国艺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画面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情趣。如《纤夫》的影像资料中,青山绿水的秀美及船夫的劳动美平行交织在同一个画面上,采用大景深的镜头:(远景)――两岸峻秀的青山、蓝天,(中景)――一弯绿的河水和河岸雪白的鹅卵石,(推进)――鄂西山区特有龙尾船和一群赶集归来的土家少女,(特写)――水中船的影和插入水中的粗壮的船篙,(摇起)――身如弯弓般用力撑船的青年船夫。在整个欢快恬静的意境中着力表达了船夫的力与美,表现出劳动创造美的鲜明主题。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适时出现邱少去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彩色图片。将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为集体潜伏成功,自己强忍被烈火焚烧的剧痛而一动不动的高度组织观念。于是,邱少云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自然矗立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受到了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奉献美的熏陶和感染。
3. 色彩创造美
科学实践证明,人对不同色彩的注意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如红色是表达热烈而兴奋;绿色是表达平静而稳定、生机勃勃。
色彩搭配合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单调的色彩则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精心设计的色彩搭配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也是课堂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平时授课时,我通常用黄色笔强调某一词,用同一色笔书写同一规律的知识。这种习惯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
[2]教育大论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汉开
2024-12-11 广告
2024-12-11 广告
艺体生在复习文化课时,应注重时间管理,平衡艺术训练与文化学习。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复习各科知识。利用碎片时间巩固基础知识点,多做真题以熟悉考试题型。同时,要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课堂上紧跟老师节奏,积极参...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汉开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