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同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因是客观上敌人在武器上占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主观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主要原因。同时,经济落后削弱了赢得战争的经济基础,导致了中国的最终失败。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政治方面
随着鸦片的输入,统治集团中的大多数人越来越依赖这种药物来消磨他们奢侈的寄生生活。他们不仅接受国内外香烟经销商的贿赂,还依靠走私这种毒品,从中获取利益。一些走私船,公然打着两广总督或广东海关监管的旗号,大模大样地从伶仃洋驶入广州。清廷的贵族大臣接受广东和沿海官员的巨额贿赂。就连皇帝也收藏了大量西方珍宝,成为这种贸易关系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在禁烟与反烟,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他们总是摇摆不定。在整个战争期间,他们从未有过坚定的政策。从皇帝到将军、总督、巡抚,都没有办法打和守,也没有实用的作战方法。战争受挫,他们立即媾和;如果我们不能讲和,我们会再战。当和平和投降比战争更有利于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时,他们就屈辱地投降了。
当时中国掌管战争领导权的是以道光帝为首的一群腐朽的封建统治者。他们完全沉浸在歌舞升平的生活中,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他们也不知道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密切相关的问题,他们缺乏英国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它的适当准备。清朝是封建专制帝国,皇帝掌握了全部军政大权,和平的决策也掌握在自己手中。决策者远在北京,战争发生在千里之外。各地的情况不能及时传到北京,诏书也不能及时传到前线。朝廷的决定往往落后于变化了的形势,面前的将领没有被赋予乘势而上的权利,只好顺从。再加上前线将领为了减轻罪责,往往夸大敌情,谎报战果,使得这种情况更加严重。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对侵华远征军的指示原则明确,要求具体,并允许前方指挥员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情况自行决定。即使后来战事多次变化,指挥官几经易手,但英国的战略要求基本不变。但是,清朝的情况完全不同。清朝对待战争的态度,前后多次变化。这与清朝对自身实力的盲目自信和对英国侵略意图的无知有直接关系:战前和战争初期,以守为攻,以待休整。不要在海洋中与敌人交战,要设法引诱他们上岸并歼灭他们;广州二战后,我们试图通过让步和媾和来避免与英军对抗。当英军第二次入侵北方时,清廷决定以武力与英军作战。浙东反攻失败后,清廷失去了用军事手段打败英军、解决中英争端的信心,带来了屈服和妥协。由此可见,清朝对敌情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准确的估计,所以战事不定,战略方针多变,时而增兵时而撤军,让前方将领无所适从。
经济方面
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小农经济并存,严重束缚和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经济上的劣势是不能有力支持战争,主要原因是官商不能充分认识鸦片的危害。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中的许多大地主、大贵族、大鸦片商相互勾结,他们是鸦片贩子、烟民、行贿者。他们组成了一个鸦片进口受益集团。他们向皇帝提议禁止鸦片,主张允许合法进口鸦片。应允许外商按药材缴纳鸦片税,大陆应种烟,听民。民间吸烟,不管不顾。他还夸口说,重新提倡叫卖,轻买粮食,符合国王之道。抽鸦片的地主贵族多为忠良后裔,其人温文儒雅。或者有钱有礼,他们不仅对别人残忍有害,而且傲慢无理。但是,如果他们过度饮酒,他们会自杀。因此,朝廷应该仁慈地宽大处理鸦片吸食者。
大众
首先,在战争中,清政府脱离了民众。政府没有动员和利用人民。面对外国侵略者的强敌,一般民众并不支持清政府对英作战,这也是清政府失败的重要原因。从理论上讲,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应该得到人民的支持。尤其是从三元里的反英事件开始,持续了三天,已经很明显地显示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可惜清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人民是乌合之众,甚至战时各路精兵仍然视人民为敌人,到处胡说汉奸,汉奸泛滥,保卫人民胜过土匪,把人民关在家里不出门,完全与人民对立,更不用说依靠和动员人民共同杀敌了。这也导致了清政府对英战争的直接失败。
其次,当时的民众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现代民族意识。由于意识形态的禁锢,中国人民没有团结起来,人数和地缘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在对英战争中非常不利。例如,在广州战争中,当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长江向北驶往吴勇时,数万当地居民聚集在长江两岸,平静地观看清军与英军的战争,仿佛在观看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在战斗。当陆毅率领复仇号灭火轮进攻红山河时,象山县周围的人们袖手旁观。这个责任主要归于清政府,因为它是一个腐败无能,失职的政府。这样的政府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使中国形成真正的现代民族意识。事实上,清政府更害怕觉醒的民众。
军事方面
清军指挥官的文化和军事素质决定了他们不能适应新的现代战争。当时清军各级指挥官中虽有一些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但他们并没有正确的战术和进步的军事思想。他们的战略思维还停留在闭关锁国的封建时代,战术思维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所以前线指挥混乱,军纪松懈,人心惶惶,畏敌如虎。
不能了解敌人,误判敌人:
清朝是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长期以来,它傲慢自大,闭关锁国,盲目排外,视外国为蛮夷,拒绝引进先进的思想、科学和文化。所以清朝虽然和西欧国家有近200年的贸易往来,但是对西方列强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林则徐是早期注重了解世界形势的人物之一。而林则徐对英国政府军队大规模侵华完全不知情,沿海其他省份的战备情况更差。比如英国人到了浙江定海,他们的兵毫无准备,大沽口的大炮全没用。清军驻扎在天津和大沽湖的总兵力不到1000人
清朝建立200年来,八旗和绿营都腐朽了。再加上清朝历史久远,会被抛弃的士兵都没有上过战场,缺乏实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根本不会打仗。而且,军事系统非常落后。平时星星分散在各个营地,忙于繁重的杂务,很少训练;直到战争爆发,士兵才临时从各个阵营抽调,拼凑成一支军队。所以兵和兵没有互相学习,兵和兵也不认识。营、兵分散,难以形成有机的战斗集团。部队一旦上了战场,就打不起来,往往会临阵脱逃。另外,各级都要摒弃指挥不周,不懂战术,摆好位置。他们只知道如何保卫炮兵基地,却不传播远势。剩下的炮火不能有机配合,互相协调。每个要塞只在一线设防,没有二线阵地。所以,一个突破就导致全线崩溃。清军在战争中无所作为,错失良机。没有消灭敌人,反而被英军打败了。
武器装备差,战略思想落后:
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达,武器精良,火力优势明显。用军事史学家的语言来说,当时的英军早已从弓箭、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全面进入火器时代,战斗中的点杀已经被面杀取代。战斗中更重要的是火力和火力与人的组织形式,个人的勇敢退出了决定性的地位。当时中国军队主要使用弓箭、大刀和长矛,包括一些火柴枪。然而,要慢慢抓住目标,必须点燃火柴绳。通常,当火药被触发时,目标已经移动或者对手已经将其击落。中国的枪铸技术全面落后。不仅制造技术差,使用的主要原料铁的质量也远不如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由于铁的质量差,铸造的火炮非常粗糙,威力也小,几千磅的火炮往往不如英国的小炮。中国手工铸炮,铸件上全是蜜蜂的眼睛,炮膛没有数学刻度,装药量少了打不出来,装多了会自爆。即使有几门装备瞄准镜的西式大炮,士兵也缺乏科学训练和战场配合。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战略战术的运用。入侵的英军把人和武器结合成一台精密的机器,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战争理念:战前的侦察和测绘,细致到每一条河道的深度;舰炮与步兵之间,配合射击时间与攻击距离的精确定量关系;在混乱的中国士兵面前,英军士兵排成一排排半圆形攻击队,前队射击,后队重装,交替前进,不给自己留下火力和自保的间歇。英国人民的战争思想正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在这些方面,当时的清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综上所述,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败,正应了那句老话:陈腐的封建主义敌不过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的农业文明战胜不了先进的工业文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