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里面的老人是代喜增还是马永顺?
代喜增。
文章简介:
《青山不老》是梁衡创作的散文作品,本文介绍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内容简介:
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扩展资料
人物背景:
老人名叫代喜增,是一位劳动模范,直隶宝坻(今属天津)人。他出生在1899年,已于2005年去世,享年106岁。1937年进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
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个人的伐木量。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铁力林业局依吉密林场主任、铁力林业局副主任。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写作背景:
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中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是在自然条件极度恶劣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辛的情况下创造的,作为一个山野老农,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化为另一种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就永远不会老。
首先明确一下答案,《青山不老》这篇文章里的植树老人既不是吉林的代喜增也不是黑龙江的马永顺,而是山西神池八角大队的高富。下面图片中这篇发表在1983年7月2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上的通讯是梁衡在实地采访高富老人后所写。《青山不老》这篇文章就是梁衡根据这次采访创作完成的。网上还能搜到2021年元旦梁衡就这篇文章的创作及入选语文教材所作的文章。
入选教材的《青山不老》是删减过的,文中虽然没有出现高富老人的姓名,但是明确交代地点是“晋西北”。如果认真看过文章,当不会把东北的两位植树模范错认为文中老人。
当然,无论西北的高富,还是东北的代喜增、马永顺,他们身上有高度的相似性,作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模范,都是值得尊敬的。
老人其实叫代喜增
是真的,不过他已经死了 劳动模范。直隶宝坻(今属天津)人。1937年进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个人的伐木量。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铁力林业局依吉密林场主任、铁力林业局副主任。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十年代曾创造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在全国各林区推广应用。先后十一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森林工业总局劳动模范。1956年、1959年两次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到底是马永顺还是代喜增?他们不是一个人呀。
代喜增
神池县将立造林功臣碑
表彰高富育林十六载 一心为村里乡亲造福
高富所在的八角大队植树七千余亩
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买一台电视机
本报讯 在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晋西北革命根据地——这块曾为无数革命先烈立有纪念碑的土地上,如今又将为一位活着的、不倦的建设者立一块“造林功臣碑”。这项决定是最近中共山西省神池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联合作出的。
这位功臣名叫高富,今年81岁,是神池县八角大队的一位普通社员。八角大队,历史上风大沙多,灾害频繁。据神池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这里,年年因沙害毁苗,长期低产,水土流失严重。1967年,正当“文化大革命”动乱开始不久,当时年已65岁的高富,组织了七位平均年龄71岁半的老汉,开进了村南的一条没有人烟的荒沟,开始打坝拦洪植树造林。两年后,一条乱石滚滚的荒沟长满了杨柳。他们的举动感动了村里的乡亲,后来虽然五位老人先后去世,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报名参加高富的植树队。经过16年来的艰苦劳动,这个大队共打起了36座土坝和800条土垅,在石滩上淤起了两米多厚的沃土,绿化了八条沟和七华里公路,营造了宽50米的七条防风林带,建起了3700亩林网方格田,成片造林面积达7163亩,零星植树7.1万株。过去光秃秃的沙梁、乱石滚滚的荒沟,现已长满合抱粗的杨柳树。据有关部门测算,这个大队现在的木材积蓄量共有6800多立方,总值达130多万元,全村人均900元。现在这一笔绿色财富已开始为村民造福。实行责任制后,只间伐的木材便满足了全村家家户户搭牛棚、猪圈、做车辆之用。去年冬天,大队又从林业收入中拿出5.7万多元,资助全村社员每户买一台电视机,目前已运回230多台。到今年秋天,这里将成为一个户户有电视的电视村。
由于植树造林,现在全村已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小气候和生态平衡,粮食和油料的产量与16年前比分别提高了1.1倍和17倍。
高富老人植树治沟的经验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中央、省、地的林业、水保部门现正在总结推广。
高富老人无子,老伴早已去世,他唯一的女儿在外地工作,要接他出去安度晚年。他说:“我离不开这些树。”现在他每天天一亮就拄着拐杖到林子里看树,指导青年人种树护树。村里社员都尊敬地称他高富大爷,无论大人孩子,都称这满山满沟的树为“高富大爷的树”,大家自觉爱护,几年来无一偷砍滥伐。党和政府对高富给予很高的荣誉。他作为林业劳模,曾七次出席全省劳模大会;去年,全县又选他为特等劳模。凡来这里下乡的省、地、县的领导同志,都要来看望他,并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光明日报》1983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