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下雨后会出现彩虹?
因为下雨后空气中会有很多小水滴,水滴就像一个个小的三棱镜,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从而形成我们能看到彩虹,小水滴越大彩虹越清晰。
彩虹之所以都是弯曲的,也跟光穿越水滴时弯曲的程度和光的颜色有关。红色光的弯曲度最大,紫色光的弯曲度最小,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彩虹,蓝色总是在红色下面。如果我们所在的位置适当的话,还可以看见圆形的彩虹。
扩展资料
与“彩虹”有关的诗句:
1、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 唐代诗人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翻译:宛溪与句溪如同明镜环抱着宣城,凤凰与济川两桥如同落入人间的彩虹。
2、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
翻译: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3、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 唐代诗人李白的《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翻译:以后我还会时常来访问,乘着弓桥步入彩虹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彩虹
彩虹的颜色同样来自太阳。雨后,天空中仍然飘浮着大量的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就像一个个小球一样的透镜。阳光经过它们的时候,发生了反射和折射,穿透出来时光线的强度减弱。同时,由于折射,原本的白光被分解成了七色光,但其色序与晕相反,从外至内由红到紫排列。
但如果阳光过于猛烈、温度太高的话,雨后的水滴可能很快被蒸发掉;夏天雷阵雨的下雨范围很窄,天空水滴分布不均匀,雨后太阳正对的天空不一定恰好有水滴。以上情况都不会出现彩虹。
彩虹的明艳程度、宽窄同水滴大小也有很大关系:水滴越大,彩虹越鲜艳且色带越窄;水滴越小,彩虹越黯淡且色带越宽;如果水滴太小的话,就完全没有彩虹的身影了。
彩虹的形成与太阳的高度也有关。阳光是射到它对面天空的水滴上形成彩虹的,因此彩虹一般位于太阳对面,如果太阳升得过高,就算形成了彩虹,也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就看不见了。这也是中午很难看见彩虹的原因。
彩虹桥的上方有时还会出现第二条彩虹,称为霓。霓与虹成因相似,不过阳光在水滴里多反射了一次才射出,因此颜色的顺序同虹相反,亮度也因多一次反射而削弱了。形成霓的阳光和水滴的相对位置同形成虹的是不一样的,最终的效果是霓的高度略高于虹。虹霓并现的美景令人惊艳,出现在你眼前时,你一定会忍不住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等到雨过天晴,阳光再现,温度回升,天空变得干燥。空中残留的水滴一旦被“清理掉”,彩虹也就消失了。也许是因为像彩虹这样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才会叫人无限留恋和惋惜,更懂得珍惜生活中美而短暂的一切。
2013-12-02
造成彩虹的光学原理很多时候会见到两条彩虹同时出现,在平常的彩虹外边出现同心,但较暗的副虹(又称霓)。副虹是阳光在水滴中经两次反射而成。两次反射最强烈的反射角出现在50°至53°,所以副虹位置在主虹之外。因为有两次的反射,副虹的颜色次序跟主虹反转,外侧为蓝色,内侧为红色。副虹其实一定跟随主虹存在,只是因为它的光线强度较低,所以有时不被肉眼察觉而已
彩虹其实并非出现在半空中的特定位置。它是观察者看见的一种光学现象,彩虹看起来的所在位置,会随著观察者而改变。当观察者看到彩虹时,它的位置必定是在太阳的相反方向。彩虹的拱以内的中央,其实是被水滴反射,放大了的太阳影像。所以彩虹以内的天空比彩虹以外的要亮。彩虹拱形的正中心位置,刚好是观察者头部影子的方向,虹的本身则在观察者头部的影子与眼睛一线以上40°至42°的位置。因此当太阳在空中高于42度时,彩虹的位置将在地平线以下而不可见。这亦是为甚么彩虹很少在中午出现的原因。
彩虹由一端至另一端,横跨84°。以一般的35mm照相机,需要焦距为19mm以下的广角镜头才可以用单格把整条彩虹拍下。倘若在飞机上,会看见彩虹会是原整的圆形而不是拱形,而圆形彩虹的正中心则是飞机行进的方向。
双重彩虹,上方为霓,下方为虹
苏格兰上空的双重彩虹1307年时欧洲已有人提出彩虹是由水滴对阳光的折射及反射而造成。笛卡尔在1637年发现水滴的大小不会影响光线的折射。他以玻璃球注入水来进行实验,得出水对光的折射指数,用数学证明彩虹的主虹是水点内的反射造成,而副虹则是两次反射造成。他准确计算出彩虹的角度,但未能解释彩虹的七彩颜色。
后来牛顿以玻璃菱镜展示把太阳光散射成彩色之后,关于彩虹的形成的光学原理全部被发现。
2013-12-02
2013-12-02